封的是中国车,碎的是美国梦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9 20:58 2

摘要:对中国而言,这是一道前所未有的税墙——104%的复合关税。这不只是一个数字,更像是一把铁锹,在太平洋之间掘出一道比马里亚纳更深的关税海沟。万米之下,蛟龙可潜;文明之间,却因一方执念,生出横亘山脉。成见不在深,而在不解。

没有人能完整预测到,在这个2025年的春天,由特朗普发动的关税之战,会像一把钢印,重重盖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引擎盖上。

25%的整车税率,叠加逐项加征的零部件清单,从引擎到车灯,从驱动模组到芯片接口,一辆车的每一寸金属都开始变得沉重。

对中国而言,这是一道前所未有的税墙——104%的复合关税。这不只是一个数字,更像是一把铁锹,在太平洋之间掘出一道比马里亚纳更深的关税海沟。万米之下,蛟龙可潜;文明之间,却因一方执念,生出横亘山脉。成见不在深,而在不解。

中国没有沉默,而是回敬了一记84%的关税反制。横跨太平洋的这道裂痕,正在变深,变硬,变得难以愈合。

历史从不重演,但总在押韵。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种商品加税,全球贸易量暴跌66%,最终引发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2025年这堵新筑起的税墙,或许不是第一次,但极有可能是后果最深远的一次。

看似这一次的风暴没有直接袭中中国汽车产业的“心脏”。

2024年,中国对美整车出口仅11.6万辆,不足出口总量的1.8%。

但真正的关键,不在整车,在零部件。171.5亿美元的出口额,覆盖了车身结构、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等关键核心。这些曾“隐身”在底特律流水线上的静默组装者,如今纷纷被写进海关的税表,失去了匿名的特权。

如果说整车是舞台前方的聚光灯,那零部件就是后台的布景系统。现在,这块幕布正在被撕裂。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自伤式繁荣”中步履踉跄。福特、通用的主力车型大多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组装,核心零部件则横跨中日韩三国。关税落地当天,Stellantis裁员900人就是一个鲜明地注脚。

真正的问题在于:

这个时代的“美国制造”,已是一幅多国拼图。一辆车里,只有车标是真正的美国。

特朗普顾问纳瓦罗公开宣称,“马斯克不是汽车制造商,只是个组装商”,指责其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马斯克连发三帖怒斥纳瓦罗“智商不如一袋砖头”,并晒出一组排名,显示Model Y、Model 3是美国产值成分最高的汽车。但这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在德州生产的Model 3,成本远高于上海临港。这场嘴仗的背后,是“制造业主权”与“全球协作”的深层裂痕。

白宫的官老爷们或许还以为,只要让底特律的工人戴上手套回归产线,美国制造就能重振雄风。但现实是,那些被他们寄望于扳回尊严的双手,正面对着一个用百万行代码构建的全新汽车——这是时代的断层,不是靠加税就能填平。

毕竟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锤子,那么所有问题都像钉子。

彼得森研究所预计:关税压力下,美国一辆普通车型成本将因此上涨3500到10000美元,中低收入购车人群意愿下滑25%,通用Ultium平台延期,底特律的F-150皮卡因变速箱关税成本激增6000美元,迫使福特田纳西电池厂裁员900人接近搁浅。投资热情正在降温,资本正在重新计算回报。

跳出美国汽车行业本身,这场关税之争,其实是一场协作秩序的公开博弈。它的目标,从来不是击中谁,而是让所有人都疼。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若关税长期化,仅大众一家就可能裁员1.5万人;捷豹路虎已暂停对美出口,日产、丰田悄然重排交付周期。

美国不仅让对手忌惮,连盟友也倍感凉意。加拿大已在WTO发起争端磋商,英国宣布推迟电动化转型节奏,韩国、日本则在美欧之间反复权衡利弊。越南带着零关税的诚意赴美谈判,被特朗普扫地出门。

而曾经的“后门”——墨西哥,也正在被逐渐关上。2024年,中国出口至墨西哥的整车中,有约四成最终进入美国市场。如今,这条路径因特朗普对墨加施压而有可能面临崩解。全球供应链信任机制,正从“效率导向”变为“风险管理”。旧游戏规则正在瓦解,新的博弈逻辑悄然生成。

幸运的是,中国车企并未坐以待毙。一场历经数年的系统突围,已经悄然展开。

比亚迪、广汽、长城的泰国工厂相继投产;吉利深耕马来西亚与东盟市场,本地化生产成本下降28%;奇瑞在中东市场超越丰田,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牌之一。这背后并不只是成本优势的偶然,而是技术爆发的结构性转向。

从“拼命做生产”到“全产业技术输出能力”,中国车企第一次站到了全球汽车格局重构的入场口。在智能化、电动化、数字化主导的新赛道上,中国汽车不再是成本优势的代表,而是架构话语权的竞争者。中国正在发生的新汽车革命,终将会以不同的形式在全球上演。

这场关税风暴再次提醒所有人:

走出去,从来不是单一的“产品出海”,而是涵盖产业链、服务链、生态链的一体化系统输出。缺乏系统支撑的出海,终将被关税铁幕重创而失血。

未来汽车产业的逻辑,早已从“谁更便宜”转向“谁更完整”。不是谁能做出一辆车,而是谁能撑起一个产业系统。不是谁能给你零件,而是谁不怕你断供;不是谁工厂多,而是谁系统强。

不过,相比于各种宏大叙事,更应该相信普通人,才是这场宏大战役里最微小、也最关键的变量。

大洋彼岸特斯拉Model Y起售价上涨3万元,iPhone上涨数百美元……根据机构测算,美国中产家庭或将因关税年均增支1900-4000美元。这场关税战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已经改变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铁锈带的工厂工人、农业州的卡车司机,本以为这场“反击战”能换回饭碗与尊严,换来的却是超市里上涨的牛奶价格。打的明是对手,碎的却是自己的生活。迟早会有人问一句:这场仗,值吗?

它像一面魔镜:照见了美国蓝领的愤怒与无奈,照见中国工厂主的转型,更照见了普通人如何在夹缝中寻找生机。

白宫高筑104%的关税高墙时,深圳的工程师正在攻克光刻机,杭州的显卡正在疯狂驱动DeepSeek,俄亥俄的工人正在学习操作机器人,曼谷的商人用TikTok直播卖货,宝马莱比锡工厂的机器人正为东欧供应链改写代码……

像1930年一样,整个世界从未停止寻找出路。

这场博弈的胜负,不取决于谁的关税更高。百年制造逻辑正在重写,谁能让人活得体面,谁就值得被记住。真正的胜者,不是那个击垮对手的国家。

来源:汽车预言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