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异常机制,共筑健康未来 | 第3届国际心血管代谢大会汇聚领域英才,多学科共绘健康中国蓝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9 21:11 1

摘要:渝州春满迎高士,两江浪涌汇菁华。2025年4月5日,第3届国际心血管代谢大会在山城重庆拉开帷幕。本次大会聚焦“人口老龄化与心血管代谢异常”的最新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进展,邀请了国内外领域内的大咖、学者就心血管代谢前沿话题与当前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共同推动心血

渝州春满迎高士,两江浪涌汇菁华。2025年4月5日,第3届国际心血管代谢大会在山城重庆拉开帷幕。本次大会聚焦“人口老龄化与心血管代谢异常”的最新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进展,邀请了国内外领域内的大咖、学者就心血管代谢前沿话题与当前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共同推动心血管代谢疾病防治进步。4月5日上午,大会主旨报告隆重开启,多位心血管代谢领域权威专家围绕代谢紊乱疾病机制与临床转化、抗肥胖药物的心血管代谢获益以及代谢调控在驱动衰老进展中的作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报告与研讨,凝聚智慧、碰撞思维火花,为攻克心血管代谢疾病难题、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全球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防治及学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主旨报告

内脏脂肪与抗肥胖药物:代谢紊乱疾病机制与临床转化的前沿探索

孔祥清教授:内脏脂肪-脑神经轴信号参与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发生的机制与临床转化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孔祥清教授深入解读了内脏脂肪-脑神经轴信号在代谢紊乱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强调内脏脂肪-下丘脑神经信号轴可能是与疾病关联最紧密,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小的传入神经轴,最具转化前景。

代谢相关疾病,尤其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已成为全民健康的首要威胁。尽管相关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三高”控制率仍然较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孔教授指出,当前的治疗策略主要针对下游效应器官的被动性降“高”治疗,效果有限,亟需寻找针对上游机制尤其是共病机制的新靶点和新方法。

自主神经环路是代谢的上游核心,即“传入端-中枢-传出端”,从传入端或中枢干预可能实现“一石三鸟”、“事半功倍”的效果。感觉神经在疾病中的作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肠-脑轴传入神经信号调控,可感知脂肪、介导饮食脂肪偏好。肠道益生菌及代谢物-肠迷走神经-孤束核-下丘脑室旁核环路介导暴饮暴食。肠道感觉神经元还可参与调节肠道免疫。脂肪-中枢传入神经环路方面,皮下脂肪和肾脏脂肪的传入信号分别投射到不同的中枢核团。如肾周脂肪传入信号通过中枢核团单向升高血压,参与多种高血压的发生。此外,肾脏脂肪-PVH信号调控肝脏脂肪沉积,干预肾周脂肪可逆转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鉴于前期研究,孔教授团队参与开发了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设备,用于临床治疗高血压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初期临床研究显示,一次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肾周脂肪30分钟左右,一周后开始起效,降低收缩压15mmHg,舒张压10mmHg,有效率60%,有效持续时间1年以上,且可以重复治疗,安全性良好。该设备已通过国家检测,预计4-5月启动国家注册申请。

孔教授指出,未来研究应关注新的研究工具和模型,如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植入式长程活体组织成像设备、不同能量介导的神经调控技术,以及高灵敏度、实时、长程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在临床转化方面,孔教授提出创新诊断、创新药物和创新器械三大方向,涵盖影像诊断、数字诊断、体液诊断、小分子药物、核酸药物、蛋白质与多肽药物,以及超声波、电磁波和脉冲电场治疗器械等。

童南伟教授:从STEP研究探讨抗肥胖药物的心血管代谢获益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童南伟教授从STEP研究入手探讨了抗肥胖药物的心血管代谢获益。童教授指出,肥胖与心血管疾病(CVD)关系密切,通过直接(如影响血压、血糖、脂质和炎症)和间接(如通过脂肪因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增加CVD风险。国际指南建议超重和肥胖人群减重以维护心血管代谢健康。STEP系列研究证实,司美格鲁肽2.4mg不仅能显著减轻体重(15%-17%),还能改善多种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降低CVD和2型糖尿病(T2DM)风险。

肥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的多因素神经行为疾病,涉及脂肪组织功能障碍和代谢、生物力学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全球肥胖流行趋势严峻,肥胖与代谢(如胆结石、不孕、高血压)、躯体(如尿失禁、胃食道反流病)和精神(如焦虑、抑郁)并发症密切相关。即使代谢指标正常,肥胖仍会增加CVD风险。

童教授指出,药监部门以体重下降幅度作为药物审批标准,而医生更关注患者结局,如减少死亡和改善生活质量。严重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是既往减重药物撤市的主要原因之一。2012年美国FDA要求评估新的减重药物的心血管安全性。司美格鲁肽是一种人GLP-1类似物,半衰期长达一周。STEP系列研究证实司美格鲁肽2.4mg在有效减重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心血管安全性。司美格鲁肽2.4mg可显著减轻体重,且以脂肪组织减少为主,维持效果长达2年。此外,该药物显著改善腰围、内脏脂肪、血压、血脂和炎症标志物,降低10年T2DM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2024年发表于JACC的文章《Six Substudies From the Semaglutide Trials: Identifying Mechanisms of Benefit and Whom to Treat》表明,司美格鲁肽的心血管和肾脏获益与体重下降幅度无关,即使体重未下降,患者仍可能获益。

大咖共话

代谢调控与衰老:解码衰老进程的多维度机制,探索生命延长的科学路径

广东省人民医院黎励文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郑超教授的主持下,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都渝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建萍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沙勇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蒋升教授代谢调控在驱动衰老进展中的作用展开了讨论。

黎励文教授谈到,延缓衰老是当前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并指出抗炎包括抗菌、抗动脉硬化或其他免疫调节治疗,也是目前的热门研究方向。都渝教授强调,代谢调控在抗衰老中起核心作用,涉及能量代谢、感知通路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层面问题,未来研究可能聚焦于特异性脏器代谢改变。刘建萍教授指出,抗衰老机制复杂,涉及信号转导通路、免疫炎症机制等,并表示干细胞治疗中的延缓衰老机制可能与端粒酶活性相关。沙勇教授指出,代谢异常如胰岛素抵抗、高血糖等是心血管疾病和衰老的重要风险因素,干预策略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并提到新兴领域肠道菌群调控通过代谢产物影响心血管健康与衰老。蒋升教授强调,内分泌代谢调控在延缓衰老中至关重要,临床可通过纠正疾病因素、调整激素等方式探索延缓衰老,垂体功能调控也可能成为延缓衰老的重要方式。最后,郑超教授总结道,衰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延缓衰老和健康衰老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责任。未来研究将围绕线粒体、炎症、肠道菌群和内分泌激素等多方面展开,期待新的抗衰老方法和理论的出现。

结语

本次大会凝聚了多学科专家们的智慧与思考,为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精准防治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实践路径。在本主旨报告中,通过多位专家的专题报告与学术讨论,揭示了内脏脂肪-脑神经轴信号在代谢紊乱中的核心作用和临床转化方向,并从STEP研究出发,强调了抗肥胖药物如司美格鲁肽在改善心血管代谢健康中的多重获益。此外,与会专家还围绕代谢调控与衰老的关系展开了多维度讨论,指出抗衰老研究将聚焦于线粒体、炎症、肠道菌群和内分泌激素等关键领域。未来,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防治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跨学科协作以及创新研究的临床转化,以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健康挑战。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