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飞象原创(魏德龄/文)早已在全球旗舰手机中成为标配的eSIM,这次可能真的要来到国行手机中了。以往,苹果、Google、三星在自己的国际版机型中均开始采用一张实体SIM卡+eSIM的双卡组合,国产品牌在出海情况下的产品也往往选择这样的配置,甚至苹果在北美市场已
飞象原创(魏德龄/文)早已在全球旗舰手机中成为标配的eSIM,这次可能真的要来到国行手机中了。以往,苹果、Google、三星在自己的国际版机型中均开始采用一张实体SIM卡+eSIM的双卡组合,国产品牌在出海情况下的产品也往往选择这样的配置,甚至苹果在北美市场已经开始试水无实体SIM卡的设计。上周,随着联通iPhone eSIM界面的疑似偷跑,国行eSIM手机可能真的快来了。
联通iPhone eSIM界面偷跑
https://img.client.10010.com/esimzq/#/esimIphoneOpen该网址现身,进入后便会发现是联通的iPhone eSIM页面,尽管“iphone”的单词存在大小写错误。里面除了介绍了已经上线的iPad业务资费外,还关于“为iPhone新开一个全新的独立号码”的字样。不过支持型号暂时为空。
从界面信息中不难发现,用户需要输入自身机型的EID和IMEI号码来进行开通办理,相较于境外该业务可直接通过邮件扫码获取号码的步骤来说还略显繁琐。另外,页面还显示目前该业务的设定为“新开一个全新的独立号码”,暂时无法看出未来老用户将如何实现旧有号码迁移至eSIM。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该页面的上线与预计在今年发布的iPhone 17 Air机型有关,该机型的厚度将仅为现有Pro Max机型的近一半,最薄处仅为5.5mm。这就意味着内部的结构将更加紧凑,可能难以容纳实体SIM卡槽,而需要通过eSIM来替代。
此前据业内人士介绍,eSIM在国内消费类智能终端领域迟迟未到的原因之一便是eSIM可能带来的“号池子”问题,不过从此前第十代iPad eSIM国行版的实际使用情况看,届时国行eSIM手机的使用方法也会与国际版存在差异,以便规避一些潜在风险。
用法与国际版略有不同
“号池子”问题是以往面对eSIM技术时可以想见的一个隐忧点,由于写号更加便捷,且一个虚拟芯片可以写入多个号码,可能会被广告推销公司进一步利用来建立号码池,从而拨打或推送垃圾信息。
不过从第十代iPad eSIM国行版的政策来看,其他型号的设备无法安装运营商面向国行设备所提供的eSIM写号文件,其中也包括同型号且支持eSIM的蜂窝网络非国行iPad设备。另外,当该设备的用户境外漫游时,也可以使用境外运营商所提供的eSIM业务,不过需要开启定位服务以证明自身位置确实位于境外。同时,这一位置验证机制也会在首次国内eSIM数据套餐号码写入时发挥作用,进而验证用户位于境内。
对比国际版机型,国行设备eSIM号码的写入规则门槛显然更高。一般而言,国际版eSIM机型可以自由写入全球所有提供eSIM业务运营商的号码,不过不同地区销售的版本,会在系统中提供一些基于发售地的eSIM号码服务推荐,其中的号码套餐同样引入了位置验证机制,同样不能任用户随意写入使用。
实际上,目前eSIM生态链已经日趋成熟方便,以国内的MWC上海展为例,去年的会场中就有大量厂商展示了自身eSIM出行旅游方案,面向企业级市场的厂商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也同样朝着高效便捷的目标迈进。
eSIM已趋于成熟便捷
GSMA曾在2022年预计,中国将在2027年成为eSIM智能手机连接数最多的国家,并预测在2030年中国90%的智能手机将支持eSIM服务。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去年曾在报告中表示,全球已有超过400家运营商支持eSIM服务,平均支持50多款消费类设备。
如今在很多境外的机场,对于游客而言已经开始愈发感受到eSIM的市场势头。原本的临时旅游号码销售,无论是自动售货机,还是摊位上,一个“二维码”正在取代传统的SIM卡。用户在购买后,只需要拿手机扫描该二维码就能在线写入当地的流量号码,并顺利激活多日套餐。
一些境外旅游的服务商家也开始升级自身的服务,开始销售eSIM套餐,无需再浪费线下物流快递成本,只需要往消费者邮箱里发送一封邮件,届时用户在境外落地后,同样通过邮件中提供的二维码即可完成写入。由于成本上的优势,一般而言eSIM旅游套餐也比实体SIM卡旅游套餐更具价格优势。
很多虚拟运营商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通过一个App就能引流用户成为新客户。以红牛移动为例,用户仅需通过客户端便能选购全世界不同地区的流量套餐包,可选择单日或多日不等,让出境多地旅游中,无需购买多地套餐,或在支付偏昂贵的漫游费情况下,使用延迟较高的归属地网络。这一商业模式目前已经不胜枚举,很多传统电信运营商同样在自己的官网提供类似的服务,并在不同地区有着各具优势的价格与网速表现。
不难发现,eSIM在消费类设备中的普及,对于传统运营商来说无疑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是新的获客渠道,但流失客户门槛也变得更低。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更便捷灵活的国际漫游体验无疑是件好事。
来源:飞象网CC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