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结束的前夕,在朝鲜平康郡东南五圣山下一个叫做上甘岭的小村庄一带,发生了一场令中美参战者都永生难忘的战役。
上甘岭战役,史诗般的国魂之战!美国为何发动上甘岭战役?
范弗里特
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结束的前夕,在朝鲜平康郡东南五圣山下一个叫做上甘岭的小村庄一带,发生了一场令中美参战者都永生难忘的战役。
这场持续了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双方总计投入了11万多兵力,共发射了多达230余万枚炮弹,整个阵地被齐齐削去了2米左右高度,最终由战斗演变而来的战役,为何会让双双如此不计后果?最终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战役的目的是什么?具体战况怎样?最终的结局又如何?
在第5次战役中,屡屡受挫的美军不得已坐到了谈判桌前,敌对双方经过首轮谈判,最终就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达成了协议。
随之而来的政府问题谈判双方却产生了较大分歧,一直到1952年5月,这场打打停停的谈判仍然没能达成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谈判陷入停滞状态。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像以往一样谈判桌解决不了的问题,只好战场上见分晓。时任驻韩国联合国军司令范弗利特打起了如意小算盘,和志愿军打了近两年仗,大大小小也不下百十场战役。
曾经以“范弗利特弹药量”而在战争史上臭名昭著的这位美军司令,觉得自己学到了志愿军打仗的精髓,这次准备采用志愿军的作战方式,改变防守为主的作战模式,计划以小规模进攻方式为主,迫使志愿军进行角色转换成为防守方。
这样联合国军便可以利用强大的武器装备和充足的弹药优势,给志愿军以沉重打击,试图借此一举扭转联合国自1951年10月以来的颓势,争取战争主动权,为谈判赢得足够多的筹码。
范弗利特对上甘岭一带阵地做了实地调查后,拟定了一份“摊牌作战”计划,其核心内容是从美第7师和南朝鲜第2师中各抽调一个营兵力,配以280枚重炮、200多架飞机,同时施以空中打击,预估用5天左右时间、不超过200人伤亡的代价,拿下上甘岭周围东西两高地,打通南北大通道。
该计划很快报到美国高层。此时的美国第34届总统选举即将开始,而第七届联合国大会也即将召开。
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急需用一场胜利争取谈判主动权,尽快结束这场看似遥遥无期的战争,为自己在政治上赢得主动权。
问题来了,为什么范弗利特选中了上甘岭附近的五圣山?这就要从五圣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重要性来说。
在朝鲜半岛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枢纽城市铁原,贯通朝鲜半岛的铁路大动脉就以它为中心,将南北朝鲜整个连接了起来。
因为其独一无二的战略枢纽位置,铁原曾经是志愿军的战略物资储备地。铁员和它附近的平康、金华两城之间,是一个开阔的三角平原地带,是擅长机械化作战的联合国军由南向北推进的必经之地。
而上甘岭的五圣山高地恰恰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成为美军通过该地区的最好狙击地点。
当时的上甘岭地区,美军第7师和南朝鲜军第2师前沿阵地和志愿军前沿阵地不超过200米,双方的活动彼此都尽收眼底。
如果志愿军发起夺取美军阵地,美军必须后退1公里左右才能找到合适的防守新阵地。
如果美军发起进攻夺取志愿军的阵地,那么这一块作为五圣山第一道防线的阵地,不但让志愿军失去了一道重要屏障,还要至少退后2公里才能找到世界防守的新阵地。
而如果五圣山整个失守,带来的后果则会非常严重。志愿军不但失去了扼守铁原、平康、金化三城平原地带的隘口,其身后的整个三角平原都将陷入联合国军机械化部队的铁蹄下。
志愿军要想再找到有险可守的阵地,至少要退到整个三角平原200公里以外的地方。由此可见上甘岭地区的五圣山高地对美军重要,对志愿军更重要,是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
驻防上甘岭阵地的是志愿军15军第45师,军长是大名鼎鼎的秦基伟将军。
基于上甘岭五圣山高地的重要性,45师防守原则是寸土不让,严防死守。战斗打响前,志愿军对美军的行动就有察觉,当时上甘岭五圣山高地不断发现美军小股部队袭击,同时发现美军不断将大量重炮往五圣山前沿阵地集中。
在五圣山高地上空,美军侦察机更是频繁出现。美军的这些异动,虽然引起了志愿军指挥官的警觉,但根据以往经验判断,志愿军指挥层分析,美军不会放弃机械化部队作战的优势,而选择易守难攻的上甘岭作为突破口。
因此志愿军仍然将主要兵力和火力都放在了防御适宜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山谷地带。而美军计划中的上甘岭五圣山高地,则仅仅安排了两个连的兵力据首,火力配备也只有不到20门小火炮。
10月14日早上,美军毫无征兆的突然对上甘岭五圣山高地发起猛攻。按照以往的老套路,他们首先集中火力狂轰,几百枚火炮一起开炮,坦克和飞机也加入进来。
一时间,志愿军阵地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泥石纷纷,完全没有预料到敌人会发动如此大规模进攻的志愿军,很快丢失了大部分阵地。
当天晚上,志愿军便利用夜色组织反攻夺回了阵地,并及时将阵地上的情况向上级进行了汇报。
美军反常的强攻态势引起了志愿军高层的怀疑。美军在上甘岭这个弹丸高地投入如此大的战力,看来是将该高地作为主要突破口,意欲拿下上甘岭五圣山高地,然后控制铁原的三角平原地带,将近200公里的区域收入美军囊中。
察觉到美军的真实意图后,第45师立刻改变此前的作战部署,集中兵力全力防守上甘岭和武圣山高地。
至此,惨烈的上甘岭战役进入了白热化状态。白天,美军依靠强大的火力和优越的制空能力,将炮弹倾泻到志愿军阵地上,然后出动部队趁机夺取阵地;晚上,志愿军战士则组织机动灵活的反攻,发挥自己的夜战优势,再将阵地上的美军赶走,夺回阵地。
如此反反复复,美军始终无法真正占领上甘岭高地,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
面对已经远远超过5天拿下上甘岭高地、伤亡不超过200人的战前预期,范弗利特像被架在火上烤的蚂蚁,急得来回跳脚。
曾经创下过范弗里特弹药量的他开始不断加大火力,将更多的弹药倾斜到志愿军阵地上。
几天下来整个高地被削下去有2米,阵地上的掩体已经完全被摧毁。志愿军迫不得已转入地下坑道,继续坚守阵地,这是上甘岭战役最艰难的时刻。
经过长时间的拉锯战,此前本想以一场小规模战斗夺取上甘岭五圣山高地的范弗利特,此时却发现自己投入的兵力和火力早就已经将一场战斗演变成了一场战役。
志愿军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伤亡过大,整个阵地上已经没有成建制的部队,有的整个连只剩下了几个人,有的连已经战斗到全部牺牲。
最后,在急需兵力增援前沿阵地的情况下,秦基伟将军连自己的警卫连96人也全部派到前沿阵地去增援,结果只有24人成功到达坑道内,其余人全部倒在敌人的火力下。
志愿军进入坑道后,美军和南朝鲜军便将重炮对准坑道口进行点射,将手雷手榴弹往坑里扔,继而点燃浇了汽油的棉布枯柴熏烤坑道。
为了逼出坑道中的志愿军战士,敌人是无所不用其极。志愿军战士隐蔽的坑道越来越小,有的已经大半坍塌,更有的甚至通气孔被土石堵住,闷热、拥挤、污浊的空气让志愿军战士的意志和精神都遭受着极大的考验。
更要命的是补给无法及时送上来,天上有飞机随时投掷炸弹,地面有美军密集的火力网,运送补给的部队一批批上去,一批批牺牲。
当时的上甘岭战场,伤亡率最高的竟然是运送补给的部队达到了90%以上。
当时坑道内最缺的不是粮食,而是水,因为部队提前在坑道内储存了大量干粮,却没有足够的水,水源也更不可能接近,缺水加上敌人的火熏炮弹烤,人体已经陷入极度缺水状态。
面对着干粮,战士们却只能干看着,因为没有唾液润湿消化,干硬的干粮无法下咽。志愿军高层经过研究决定送一批苹果到坑道里去。
最终经过补给部队的不懈努力,终于有少量苹果被成功运送到坑道内。可是由于数量太少,有的坑道才分到一个,于便有了传播度非常高的《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
上甘岭战役号称英雄的战役,令人感动的何止是一个苹果的故事,有更多更让人震撼的故事和英雄事迹,等待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学习、去缅怀、去感动。
第15军一共不到5万人,上甘岭一役便打出各种战斗英雄达12000多人。他们的事迹随便拿出一个,无不感天动地!
最终原来打算投入两个营兵力的美军,整个战役投入兵力多达6万余人,出动飞机近3000架次,各种重炮300多枚,坦克170多辆,发动攻击900多次。
双方反复夺取阵地达59次,向整个高地投下了190多万发炮弹、5000多枚炸弹,伤亡25000多人,伤亡率高达40%的代价,仍然没能拿下上甘岭五圣山高地。
而志愿军以伤亡11000多人的代价守住了阵地,守住了国家尊严,打出了国威、军威!将朝鲜半岛的战争态势稳定在北纬38度线附近,迫使美军再次回到谈判桌前。
特别是此次战役中,立特等功的“上甘岭特功八连”,曾先后参加战斗150多次,集体立功11次,涌现出各级战斗英雄、功臣模范297名。
在上甘岭战役中,八连先辈浴血奋战43天,坚守坑道作战14昼夜,歼敌1700余名,创造了1:7的歼敌神话,最终将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了上甘岭主峰,被志愿军总部记集体特等功。
战后有评论家说,美国人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你认为呢?
来源:温暖的时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