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威文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四年后建成。该庙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1996年入选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河西传统建筑与文化的重要实例。
武威文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四年后建成。该庙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1996年入选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河西传统建筑与文化的重要实例。
在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矗立着一座见证五百余年风雨沧桑的宏伟建筑群——武威文庙。这座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的文化地标,不仅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更承载着儒家文化在西北边疆传播与融合的历史记忆。作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威文庙以其独特的建筑格局、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注脚。
从军事重镇到文化高地
武威,古称凉州,地处丝绸之路咽喉要道。明正统二年(1437年),为巩固边疆、教化民众,兵部右侍郎徐晞奉敕主持修建文庙。文庙的兴建并非偶然:明代河西走廊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统治者希望通过“文化戍边”策略,以儒家伦理强化地方认同。文庙落成后,逐渐成为凉州士人研习经典的圣殿,其“庙学合一”的布局更将祭祀空间与教育场所有机结合,形成“前庙后学”的独特规制。
历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多次修缮,文庙最终形成文昌宫、孔庙、儒学院三组建筑群并立的格局。这种“三足鼎立”的设计,既体现对儒家创始人的尊崇(孔庙),又涵盖对功名文化的崇拜(文昌宫),同时延续地方教育传统(儒学院),成为研究明清边疆教育体系的活化石。
河西匠心的空间叙事
文庙坐北朝南,占地30096平方米,以南北主轴贯穿三组建筑。中院孔庙为核心,自南而北依次为泮池、状元桥、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尊经阁。泮池半月形如弯月,寓意“学海无涯”;状元桥石拱如虹,寄托“金榜题名”之愿。大成殿重檐歇山顶,殿内曾供孔子及四配塑像,是祭孔大典的核心空间。
东院文昌宫以桂籍殿为中心,戏楼、崇圣祠分列两侧,46块匾额悬于卷棚廊下,其中“司文章命”“瑞预化成”等匾文,折射出古人对文运昌隆的祈愿。西院儒学院虽仅存忠孝、节义两祠,但残存的明伦堂基址,仍能让人遥想当年学子“诵经习礼”的盛景。
建筑细节中流淌着河西匠人的智慧:斗栱雕饰繁复而不失法度,梁架结点采用“减柱造”与“移柱造”结合,既保证稳定性又增强空间通透感。这些技术特征,与中原官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是研究河西传统建筑技艺的珍贵样本。
解码边疆历史的双璧
文庙内保存的30余通唐至清石碑及数十块匾额,堪称一部石刻的河西通史。其中,西夏“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文与汉文对照)和元代“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尤为珍贵。
西夏碑刻于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原存大云寺,元灭西夏后被封存,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见天日。碑文记载凉州护国寺感应塔修缮经过,对研究西夏语言文字、佛教传播及河西民族关系具有里程碑价值。碑面西夏文与汉文对照,被誉为“打开西夏文明的钥匙”。
高昌王世勋碑则记载了回鹘高昌王家族归附蒙古后,六世效忠元室的功勋。碑文由元代名臣虞集撰文,康里巎巎书丹,赵世延篆额,史称“三绝碑”。其回鹘文与汉文对照内容,不仅填补《元史》记载空白,更成为研究维吾尔族源流及多民族融合的实证。
丝路明珠的精神传承
武威文庙的价值,远超出建筑本身。它是儒家文化在西北边疆传播的枢纽:明清时期,文庙不仅是祭孔场所,更是培养科举人才的摇篮。据《凉州府志》记载,仅清代凉州通过科举入仕者即达数百人,文庙“月课”“季考”的朗朗书声,成为河西走廊的文化号角。
文庙建筑规制中的“礼门”“义路”影壁、“万仞宫墙”照壁,以及乡贤祠、名宦祠的设置,构建起“崇儒重道”的空间象征。这种象征体系,与武威作为丝路重镇的多元文化特质形成对话:文庙东南侧即为西夏博物馆,藏有唐钟、大云寺舍利等文物,展现佛教东传的历史脉络;而文庙内的儒家祭祀体系,则与武威天梯山石窟、白塔寺等佛教遗存形成“儒佛并峙”的文化景观。
守护文明的根脉
1996年,武威文庙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高昌王世勋碑被列为第七批国保单位。如今,文庙已成为武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飞檐斗栱间的晨光夕照,仍在诉说儒家文化“润物无声”的力量。当游客驻足棂星门前,仰望“太和元气”匾额时,不仅能触摸到明清建筑的精湛技艺,更能感受到中华文明在边疆生根发芽的坚韧与辉煌。
记者:罗敬宇
来源:武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