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曲活动家、电视戏曲主持人、制作人白燕升有感于梨园行业中的一些乱象,对更多剧团里青年演员的现实处境儿感到沉重、痛心,曾于2020年9月12日在其社交媒体官方账号发文《痛说梨园》,就当前梨园行的“八大怪象”提出了批评。“八大怪象”分别为:“内斗”“一言堂” “批
#春日生活打卡季#注:文中的部分内容根据白燕升的视频整理,文中插图来自白燕升视频截屏及网络,侵删。
戏曲活动家、电视戏曲主持人、制作人白燕升有感于梨园行业中的一些乱象,对更多剧团里青年演员的现实处境儿感到沉重、痛心,曾于2020年9月12日在其社交媒体官方账号发文《痛说梨园》,就当前梨园行的“八大怪象”提出了批评。“八大怪象”分别为:“内斗”“一言堂” “批量收徒,徒有其表”“ “师辈恩怨,困扰青年” “只讲情怀,不讲待遇” “机制不顺、分配不公” “论资排辈,见不得人好”。(信息源自“北青网”)
转眼,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年半,昨晚,深深热爱戏曲的白燕升再一次通过视频对当下戏剧界存在的“十二种乱象”提出了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批评,同时,他也“由衷地希望戏剧界不要讳疾忌医,正视并改变这些乱象,让戏剧的未来更有戏!”
以下是根据视频整理的白燕升所指出的戏剧界十二种乱象的具体内容,这些由衷之言,表现出了白燕升对戏曲艺术永远不变的挚爱,以及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还有一个戏曲活动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论资排辈,年轻人难出头
讲资历敬前辈没有错,毕竟艺术修为需要积淀积累,但如果一味倚老卖老就过分了。一些快退休甚至已经退休的人,没了嗓子和功夫,还要在台上发挥余热,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只能跑龙套当底包,何时能出头哪!
按,实例有青年晋剧演员张军波因资历浅薄,在山西省晋剧团工作五年仍为临时工,月薪仅1500元,被迫兼职送外卖维持生计,而资深演员占据资源,年轻人难以获得正式编制或演出机会。
二.趋炎附势,虚师假徒
少数人把持着话语和权柄,一些心思活络的年轻人为了出头,便趋炎附势,投其所好,甚至四处拜师,认干爹干妈,可是一个师父收了几十个徒弟,甚至上百个徒弟,名字能叫对都是问题,哪里教得过来?他又教了啥?徒弟们又学了啥?只怕败的是名,收的是利。
按,这样的例子在今天戏曲界中俯身既拾。在京剧界,一次收徒三、四个的情形已屡见不鲜,在公开的报道中,甚至还有一次收徒十五名的。最雷人的是豫剧某位著名演员,一次收徒竟达四十余人之多,令人咋舌。然而,一些“名师”又教出来了几个像样的徒弟了呢?答案有目共睹,在此无需赘言。
三.相互倾轧,妄自尊大
资源是有限的,又被少数人垄断着,其他人都想分一杯羹,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了明争暗斗,相互倾轧:风凉话、使绊子、搞孤立、造谣抹黑、举报陷害屡见不鲜。随着自媒体推波助澜,这股倾轧风、互撕风还传给了戏迷。一群没看过几出戏、甚至人都未必能完全分清楚的粉丝们,隔着屏幕骂天骂地骂空气,可谓是乌烟瘴气。
按,这“饭圈”现象在某一京剧流派的几代传人和戏迷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某直辖市的一国家级的演出单位不仅演员之间内斗,而且还波及到各自的粉丝群体进行互掐,参与内斗。
四.不要脸面,无底线吹捧
艺术离不开批评,但一些评论者出于情面或是利益,揣着明白装糊涂,张口就是“落地即经典”“开创新范式”“引领新风尚”等各类言过其实的夸赞,对显而易见的问题则是一个不提。
按,这样的专家学者太多了,甚至某专业机构的个别领导都身列其内。有人若有兴趣想若想按图索骥的话,可以去看看他们写的评论剧目或演员的文章和在电视戏曲节目中的评点发言。
五.赢者通吃,有量无质
有资历,有权利,再加上小圈子互捧,一批大赢家脱颖而出,赢者通吃,到处都是他们的作品和生意。有的一年或写戏或导演或作曲七八部,甚至更多,到了全省全国汇演或评奖,于是就成了少数人的内战,可那质量又怎样呢?
按,这个现象已存在多年,非常明显,而且,并非只有白燕升一人指出过这个问题。大家只要对一个、几个什么“节”演出剧目的编剧、导演、作曲、服装、灯光……这些演职员名单做一统计,便可明了。不过,戏曲导演张曼君,戏剧作家罗周她们的作品都属于即高产又优质的。
六.天价劳务,铺张浪费
近年来,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等的劳务费,是顺风上涨,动辄三五十万,甚至七八十万、上百万。价高本不是错,只要一分钱一分货也值,问题是有一些人拿了钱却不好好干事,各种平庸、雷人、狗血的大制作层出不穷,浪费了国家资源,也浪费了观众的情感。
按,我负责任地说,曾有一县级剧团的领导亲口告诉我,他们剧团排演一部新戏的经费大部分被编剧、导演、作曲拿走了,制作道具、布景等又是一大笔,留给演员的只有一小部分。
七.跟风扎堆,作品短命
戏剧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在功利心态驱使下,各个剧团纷纷跟风热门题材,千篇一律。题材如此,艺术形式也是如此,一会扎堆创作民族歌剧,一会一窝蜂地搞舞剧。几年后回头再看看,戏呢?钱呢?
按,这个已成常态,有目共睹,勿庸赘言。
八.外行横行,内行受气
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还要300多个戏曲剧种,虽然都是戏剧的各有特点,不能混为一谈。但在利益驱动下,部分人竞相跨界,罔顾传统,只言创新,搞话剧的、搞歌剧的,甚至舞蹈的都都纷纷来搞戏曲,如此,怎能不闹出一堆“四不像”?
按,如今这种乱象数不胜数,可以说已经风靡菊坛。裴艳玲曾在某一新编剧目的演出现场,对该剧不尊重京剧艺术传统的做法破口大骂,然后愤而退场,以示抗议。
九.庸碌无为,缺乏判断力和定力
不好文化主管者或是剧团主政者,要么是行政出身,要么是演员出身,很少能具备艺术管理者应有的判断力和定力,作品好不好?有没有前景?如何运营?两眼一抹黑,得过且过,稀里糊涂,最后出了问题,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烂摊子。
十.躺平摆烂,消极怠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一些院团和演员早已丢掉练功的传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目标,没有追求,躺平摆烂,人心涣散,老祖宗的戏是越传越少。前辈们大都会百八十出戏,甚至更多,现如今能会十几出就算不错了,何谈传承?更何谈发展?
按,这种现象也是俯身既拾。如,某京剧院演员的出勤曾作为新任领导一项主要工作。某一剧院的退休老演员反映,剧院的练功房平常见不着人,有事来剧院时大多青年人都在看手机。还有个别有些名气的演员在排练中,一边场一边扒拉手机,丝毫不顾及旁人总手机录像……
再如,某一流派艺术家新创剧目二十九出,如今流传下来的仅有十出,而就十出戏,没有一个再传弟子能完整继承的。
十一.理论失位,夸夸其谈
戏曲界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由来已久,许多搞学术的人一味研究理论,考据历史,对身边当下的戏剧现象、戏剧问题极少关注。许多教授、专家除了“人情戏”“工作戏”外从来不看戏,更不要说买票看好戏,这样的理论研究除了能发表论文,现实价值何在呢?
按,如今,即便是艺术机构中的专家,懂戏的、尤其是懂表演艺术的也是屈指可数了。戏曲艺术本来就是实践远远领先于理论的,不懂表演艺术的专家,其研究、评论著述的价值自然可想而知:同行不感冒,演员根本不看。
十二.明哲保身,万马齐喑
以上的种种乱象,其实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什么隐秘的事,缺却很少有人公开谈论。一方面有“家丑不可外扬”之意,不愿伤了戏剧界最后的脸面和体面,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抱着明哲保身、坐收渔利的心态,揣着明白装糊涂,看破不说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正气不足则歪气盛行,怎能不乱象丛生呢!
白燕升对于戏剧界大部分人还是肯定他们“在勤勤恳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的”,但他也不无无奈地感叹道:“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并不是没想法、没能力,只是人微言轻,能独善其身已属不错,谈何进步,谈何改变呢?”
正气不足则歪气盛行。不知戏剧界的这些乱象何时能休?还能休否?
来源:倚竹听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