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外依存度高”“话语权旁落”一直是我国大豆身上的标签,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聚焦大豆产业发展,扩大豆、稳大豆成为大豆发展的主旋律,那么目前大豆的进口量有下降的趋势吗?今年的行情会如何演绎?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分析师。
“对外依存度高”“话语权旁落”一直是我国大豆身上的标签,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聚焦大豆产业发展,扩大豆、稳大豆成为大豆发展的主旋律,那么目前大豆的进口量有下降的趋势吗?今年的行情会如何演绎?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分析师。
对外依存度缓慢下降
我国是全球消费大豆的主要国家之一,每年消费量超过1亿吨。我国大豆在消费结构上主要分为压榨消费、食用消费、种用消费、损耗及其他消费,其中大豆最主要的消费去向和消耗途径是压榨消费。2023年,我国全年大豆新增供给量达12102万吨,包括进口大豆10152万吨、国产大豆1950万吨,进口依存度高达83.8%。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大豆分析师刘美告诉记者,近几年我国大豆依存度在缓慢下降,从2020年的86%降至2023年的83%,这主要得益于国内增产、消费结构调整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近十年,我国通过政策扶持和种植技术改进,将大豆产量提升,如我国大豆2023年产量较2018年(1600万吨)增长30%,2023年黑龙江等主产区亩产量提高至130公斤(2018年为120公斤)。另外在消费结构中,其中饲料配方中豆粕占比从2019年的17%降至2023年的14%,替代原料(如杂粕、氨基酸添加剂)使用增加,如生猪养殖规模化减少饲料浪费,2023年豆粕需求增速放缓至1.5%。而在国际环境中,中美经贸关系的变化促使加工企业增加国产大豆使用比例,2023年压榨国产大豆占比升至12%(2018年不足5%)。
去年行情震荡下行
刘美回顾,2024年我国大豆价格主要呈现为震荡下行趋势。以国产大豆黑龙江区域国标一等蛋白含量为41%的现货为例,一季度受春节前备货及政策收储支撑,价格维持在5~5.2元(公斤价,下同);二季度受进口豆集中到港影响国产豆跌至4.6~4.8元,部分产区甚至跌破成本线;三季度因黑龙江局部干旱引发减产担忧,豆价出现反弹,至4.9~5.1元;四季度因新豆上市,产量同比增3%,至2080万吨,市场在丰产供应压力下,豆价回落至4.1~4.6元。卓创资讯分析师张瑾节表示,2024年上半年大豆价格底部出现在3月,下半年的价格底部在11月。
2024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小幅增加,市场余粮充足,叠加进口豆冲击,供应相对较多;而需求方面因生猪存栏下降及饲料中杂粕替代增加,压榨需求下降,食用加工稳定,但高端消费增长放缓。2024年我国大豆价格承压下行。
今年行情或有转机
那么今年大豆行情会有什么变化?刘美分析称,从目前来看我国大豆价格仍有上涨空间。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前基层农户余粮不足,新粮上市前市场供求稍显紧张;二是地方调节储备拍卖成交较好,市场需求支撑现货价格底部,预计后期价格仍有望提振。
张瑾节表示,2025年一季度大豆价格经历先涨后跌,现在趋向稳定。除了上述原因,她还提到南北产区大豆价差扩大也促进了替代需求的变化,东北产区大豆展现出更强的性价比优势,需求有所提升。由于价格上涨,南方产区大豆的供应更为紧张,主要集中在经销商手中。截至4月2日,安徽淮北大豆的净粮装车均价为5.27元,比2月初涨0.5元,增幅10.48%,相比之下,东北产区大豆的涨幅仅为1.49%。南北价差从0.75元扩大至1.2元,这限制了南方产区的消耗,东北大豆随着价格优势的凸显,需求相应增加。那么南北方的价差会让大豆行情出现地域性分化吗?张瑾节继续分析称,首先,南北产区之中,南方产区的余粮数量更少,但经过一季度的价格上涨,目前南方产区的价格相对偏高,价格继续上涨的空间有限,东北产区价格相对更低,价格上涨的几率相对南方产区更大。其次,南方产区可能在5月面临麦收前的集中售粮压力,部分贸易商准备收购小麦。因此,未来东北与南方产区的行情总体趋向一致的可能性更高,但在具体节奏以及价格的涨跌空间上可能有所差异。(本报记者 赵雪)
来源:江苏农业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