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群体成为肝癌“高发人群”,身体有肿瘤,几个信号很明确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0 16:07 3

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人总觉得肝癌是离自己很远的病,好像只有喝大酒、抽大烟,或者得了乙肝那些人才会中招。

但近几年医院的门诊数据越来越明显:年轻的,爱熬夜的,肥胖的,压力大的,不喝酒也不感染病毒的,肝上照样长出肿瘤。

很多人确诊时都觉得委屈:“我连夜市都不去,怎么肝会出问题?”其实肝癌现在越来越“低调”,它不吵不闹,等发现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连手术机会都没了。

医生常说:不是肝不疼,是它真的不爱说话,哪怕里面已经乱成一锅粥,外面看着也像个安静的湖。

最常见的高危人群确实还是乙肝患者,这个在中国尤其明显。

慢性乙肝本身就是肝癌的“温床”,病毒一直在肝里复制,肝细胞不停受损、再修复,细胞突变的几率就跟着一步步往上窜。

中国肝癌患者中,有将近70%都是慢性乙肝背景,很多人并不觉得有啥症状,肝功能指标还可能正常,但肝脏的结构早已经开始纤维化。

一个2018年南京鼓楼医院出的长期追踪数据显示,带乙肝病毒但未规范抗病毒治疗的人,10年内发展为肝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7.8倍,而且这种风险和病毒DNA载量密切相关,病毒越活跃,危险就越高。

第二类是脂肪肝人群。很多人觉得脂肪肝就是胖一点、肝亮点儿,没啥大事。

实际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经成为全球肝癌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中年人中腹围增加、代谢综合征一堆毛病一起上的人群,肝里堆着的不是简单的脂肪,而是一个“隐形发炎工厂”。

美国哈佛医学院搞过一个大规模数据分析,发现那些BMI超过28并合并脂肪肝的人,5年内肝癌发生率高于一般人3倍,而在这些人中,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药者也不少。

也就是说,不是只有生活“糙”的人会得肝癌,肝里“住着油”的人也一样危险。

第三类是重度饮酒者。这个不用多解释,长期酒精刺激对肝的损害很直接,先是脂肪肝、接着酒精性肝炎,最后慢慢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往往就藏在这个过程中。

有些人喝了十几年酒,看起来身体还挺壮,其实肝功能早就在慢性损伤状态。问题是很多人检查时还没进展到肝硬化阶段,CT上一片“亮”,他们就觉得自己没事。

但真正让人担心的,是肝细胞在长期乙醇刺激下的基因表达已经变形,一旦某个控制细胞分裂的基因“坏掉”,肿瘤就跟野草一样开始疯长。

第四种是爱吃发霉食物的人,尤其在南方一些潮湿地区,霉变花生、霉米、霉豆腐等很常见,很多老年人舍不得扔,一热就吃掉。

这些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其为已知最强的天然致癌物之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将它列为一级致癌物。

肝是解毒器官,这些毒素进去之后第一站就是肝,黄曲霉毒素在肝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会直接嵌入DNA结构,导致染色体断裂、突变。

一项发表在《肿瘤预防研究》杂志的实验显示,黄曲霉毒素暴露量与肝癌发病有显著正相关,摄入量越多,发病越早。

这种毒素常年小剂量进食,不是立刻致病,而是慢慢在体内积累,直到哪天细胞出问题,谁都想不到跟一颗花生有关。

第五种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类,就是有家族肝癌史的人。有些人家里一连串亲戚都有肝病或者死于肝癌,却从来没重视过,觉得那是“巧合”。

其实很多肝癌的遗传风险已经被基因研究确认了。

比如TP53基因突变、TERT启动子突变,这些基因跟细胞周期调控、端粒维持有关,一旦在家族里携带缺陷,子代的肝细胞就更容易在压力状态下出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做过一项基因组扫描,发现有家族肝癌史的年轻人中,基因表达通路的异常活跃比一般人高出48%,而这些异常很多并不会在常规体检中显示出来。

但问题是,很多人都不觉得自己属于高危,或者觉得没症状就不用管,其实早期肝癌有几个“暗信号”,一旦出现就要警觉。

一个是右上腹不适,不是那种剧烈疼,而是隐隐的闷胀感,有时候饭后特别明显。

有人以为是胆囊或胃的毛病,其实是肝被肿瘤拉扯或者包膜受压造成的。

还有一种是消瘦却没刻意减肥,吃得跟平常一样,甚至胃口还可以,体重却慢慢往下掉。

这个情况说明体内代谢系统可能被肿瘤打乱,营养利用率下降,甚至开始出现“肿瘤消耗综合征”。

第三个是皮肤发黄、眼白发黄,这通常是胆道被肿瘤压迫,胆汁排不出去,进入血液后造成胆红素升高。

这种情况往往提示病情已经不算早期了,但还是很多人以为是“上火”,错过了黄金窗口。

第四个比较容易忽视的是饭后嗜睡、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这些不是单纯的疲劳,可能是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导致氨中毒轻度表现。

尤其老年人,家属经常以为是“老糊涂”,但有时候就是早期肝功能不稳,毒素没法清除干净,对大脑的微刺激造成了功能扰乱。

还有一个信号是蜘蛛痣和肝掌。有人手心发红、身上出现红色小血点,一按有放射状血丝,这种改变是雌激素代谢异常的表现。

正常情况下,肝可以分解体内激素,肝出问题后雌激素堆积,就会引起这些皮肤表现。

尤其是男性,如果乳房变大、性欲下降、情绪波动大,这种激素紊乱现象更加明显。

普通人一年体检一次,查了肝功能、做了B超,还能漏掉肝癌吗?有没有更早发现肝癌的手段?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