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与实验室LCMS检测胰蛋白酶等案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0 17:37 2

摘要:蛋白残留检测是生物制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尤其在重组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及疫苗生产中,残留宿主细胞蛋白(HCP)可能引发免疫原性风险。

蛋白残留检测是生物制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尤其在重组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及疫苗生产中,残留宿主细胞蛋白(HCP)可能引发免疫原性风险。

文章综述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Western Blot、质谱分析及毛细管电泳法等主流检测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局限性,并探讨了方法验证的关键参数与行业标准,以期为药物开发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PART/ 01 行规要求

以宿主细胞蛋白(HCPs)为例,HCPs残留是影响药物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微量HCP也可能导致患者产生免疫反应或降低药物疗效。因此,各国药典(如USP、EP)和监管机构(FDA、EMA)均对HCP残留限值提出严格要求。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应使用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对HCP进行检测,残留量应低于检测限度。开展纯化工艺的清除验证研究,在上市申请前,应至少对3批注册批(如工艺验证批)进行定量检测,以证明纯化工艺的清除效果。纯化工艺发生变更时,需重新开展清楚验证研究。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

对于HCP,无论产品和生产系统如何,都必须进行残留 HCP的常规检测,并且使用适当的分析测定方法测定纯化的去除水平,批次之间的结果应保持一致并符合规定。

中国药典2020版

应采用类似正交组合的方法来评估制品纯度/杂质,并为制品相关的变异体建立单独和(或)总体的可接受的标准。质量控制中包括的工艺相关杂质的质量控制(如蛋白A、宿主细胞蛋白质、DNA、其他潜在的培养或纯化残留物等)通常在原液阶段进行。

PART/ 02 主要检测方法

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原理: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通过酶标二抗催化显色反应定量目标蛋白。

步骤:包被捕获抗体→封闭→加样→检测抗体→酶标二抗→底物显色→OD值测定。

优势:高灵敏度(ng/mL级)、高通量、操作标准化。

局限:依赖高质量抗体,可能受交叉反应干扰;无法区分单个蛋白组分。

应用:广泛用于商业化HCP检测试剂盒。

B.Western Blot

原理:通过SDS-PAGE分离蛋白,转膜后利用抗体进行特异性检测。

优势:可提供分子量信息,验证ELISA结果的特异性。

局限:半定量、通量低、耗时较长。

应用:常作为ELISA的补充方法,用于目标蛋白鉴定。

C.质谱分析(LC-MS/MS)

原理:液相色谱分离后,高分辨质谱鉴定肽段序列,实现蛋白定性与定量。

优势:无需抗体、可检测未知蛋白、高特异性。

局限:设备成本高、数据分析复杂、灵敏度受样品预处理影响。

进展:SWATH-MS等数据非依赖采集技术(DIA)提升了检测覆盖范围。

D.毛细管电泳(CE)

原理:利用电场中蛋白迁移率差异实现分离检测。

优势:快速、低样品消耗、适合电荷异质性分析。

局限:灵敏度较低,多用于纯度分析而非痕量残留检测。

E.2D电泳

原理:蛋白质电荷差异和分子量差异为基础进行分离

优势:产品中的痕量HCP可以得到很好的分离。可以提供每个蛋白斑点的大致分子量和等电点。

不足:过量的目标蛋白可能掩盖HCP的点;不同蛋白的染色性质有所差异,因此只能作为半定量的方法;高度的技术依赖性,需要非常有经验的检测员及高精密的设备。

监管要求ELISA为多数药典推荐方法。研发阶段早期研发可使用质谱全面分析,商业化阶段以ELISA为主。样品类型复杂基质需结合多种方法降低假阳性风险。

PART/ 03 典型案例

实验室利用质谱分析(LC-MS/MS)以胰蛋白酶(Trypsin)为蛋白水解酶,通过还原酶解后,进样LCMS系统,分别测定蛋白的特殊肽段,定量分析样品中马肌红蛋白、细胞色素C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三种蛋白的残留量。

🔺 各蛋白MS图:A细胞色素C;B.BSA;C.马肌红蛋白

选择合适的定量离子/对,对上述三种蛋白进行专属性、灵敏度、线性、精密度和溶液稳定性进行考察,均符合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

胰蛋白酶为蛋白酶的一种,是肽链内切酶,选择地水解蛋白质中所有的由赖氨酸(Lys)或(精氨酸)Arg的羧基所构成的肽键。酶水解的优点是专一性强,利用不同的水解酶可有专一的切点,在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的测定上非常有用。

杭州微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是科创板上市公司泰坦科技注资成立的一家独立第三方研发测试服务公司,获得CMA资质认定、CNAS认可,能够为客户提供符合全球药政法规的药物质量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USP Residual Host Cell Protein Measurement.

[2] Zhang et al. (2020). *mAbs*, 12(1), 1702262.

[3]FDA Guidance for Industry: Immunogenicity Assessment for Therapeutic Protein Products.

来源:科学现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