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听丨高校“造神式营销”,不好玩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18:58 3

摘要:4月7日,武大官微以《游戏少年逆袭发顶刊,武汉伢李展拿下雷军奖!》为题,介绍了武大博士生李展的科研成就。但很快,这则推文就陷入舆论漩涡,其塑造的“学霸神话”,引不少争议。

评论员 李长需

“神话”不常有,营造哪家强?

4月7日,武大官微以《游戏少年逆袭发顶刊,武汉伢李展拿下雷军奖!》为题,介绍了武大博士生李展的科研成就。但很快,这则推文就陷入舆论漩涡,其塑造的“学霸神话”,引不少争议。

(图源:武汉大学官微)

论成就,李展作为一名博士生,在一年之内,新获5项国家级顶尖学术竞赛最高奖,并发表一项英文学术论文,且其文章一跃成为武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在集成电器设计方向影响因子最高的文章。这个成绩,确实了不起,也值得好好宣传。

也许是典型不可多得,武大宣传团队太想让李展这个典型出彩,便“反套路”出牌,把李展塑造成了一个浪子回头、努力拼博且善于调控我自的学霸形象,企图以强烈的反差感,把李展打造成一尊“大神”。但可惜用力太猛了,一处又一处的细节失真,让“造神”运动翻了车。

“翻车点”在哪儿?比如,说李展“三个月完成14万字论文,查重率0.1%”,似乎想用数据来论证论文的“顶级”水平,但集成电路领域从业者却指出,顶级期刊论文核心在于创新性而非字数堆砌,用字数堆砌来标榜成果,暴露了对科研本质的误解。

(图源:武汉大学官微)

又如,推文以1/3篇幅描述李展女友“包揽家务、包容作息”等,被指将亲密关系简化为“服务学术”的工具性存在,强化了性别分工刻板印象,与当代青年“伴侣应完全平等分工”的价值观相悖;文中“文科生女友”“理科思维影响女友探索交叉学科”等表述,被指隐含“文科被理科启蒙”等潜在逻辑,无疑会加剧学科对立情绪;

再如“行军床睡醒即科研”等细节,显然是早已老套的“苦难叙事”,将非常态科研状态塑造为模范状态,既缺乏对科研工作者的温情关怀,也容易误导公众对学术生态的认知。此外,他被“破格”录入武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EDA实验室,在文中也仅仅称是靠真诚打动了导师,也不能不让人质疑:这玩法合不合规?

(图源:武汉大学官微)

一篇推文,把性别问题、文理科矛盾等容易爆雷的雷区,都踩了个遍,这水平不翻车才怪。武大的这场争议,也折射出高校宣传在流量焦虑下的深层矛盾,即当教育机构试图借用“网红思维”塑造标杆时,既可能因专业壁垒导致事实失真,更容易在价值观层面与公众期待产生断层。

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武大。此前,海南师范大学宣传其教师在《自然》杂志发文,实现“零的突破”,被网友扒出只是发了一封“读者来信”;山东某科技大学宣传其教授研发的液态包装行业高速在线检测设备,帮助茅台酒年产量提高了30%~50%,被茅台集团直言“不可能”……这些极端个例都说明了,高校这股“造神”风,刮得不小。

高校借助优秀人才自我宣传扩大影响,这无可厚非,这既传达校方优秀的教育理念,更能激励更多人去追求卓越。但宣传不等于“造神”,“造神”可能会吸引来流量,但不能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才还原到大众视野,即便再赢得流量,也赢不来共情。与其包装个人英雄主义,不如放低调门和姿态,展示优秀的更多可能性,传播具有长期价值的教育理念,比单纯打造一尊神更有用。

来源:小迪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