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睡眠研究会等单位近日联合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18岁及以上的人群中,48.5%的人有睡眠困扰,女性51.1%,男性45.9%。随着年龄增长,睡眠困扰率逐渐上升。
转自:翔宇医疗
中国睡眠研究会等单位近日联合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18岁及以上的人群中,48.5%的人有睡眠困扰,女性51.1%,男性45.9%。随着年龄增长,睡眠困扰率逐渐上升。
什么是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质、量或节律异常,或伴随睡眠出现异常行为,导致日间功能受损的一类疾病。
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睡眠障碍分为7大类,包括失眠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异态睡眠(如梦游、夜惊)、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如不宁腿综合征)等(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14)。
睡眠健康问题,中国在行动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对于个人和家庭行动目标指出:重视睡眠健康,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工作、学习、娱乐、休息都要按作息规律进行,注意起居有常。了解睡眠不足和睡眠问题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出现睡眠不足及时设法弥补,出现睡眠问题及时就医。要在专业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改善睡眠,服用药物需遵医嘱。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将睡眠健康纳入公共卫生体系,要求加强睡眠障碍诊疗能力建设;2025年国家“健康为民服务八件实事”更将心理睡眠干预列为重点任务,推动地市级医疗机构开设睡眠门诊。
医疗模式转型政策鼓励中西医结合、智能化数据驱动的睡眠诊疗模式,支持医疗机构通过睡眠中心建设提升特色专科能力,促进分级诊疗实施。
睡眠障碍诊疗建设资源缺口与技术革新
专业机构稀缺:目前国内专业睡眠中心数量不足,多数医院依赖呼吸科或神经内科开展碎片化诊疗,存在设备落后、跨学科协作不足等问题。
技术升级机遇:AI辅助诊断系统、经颅磁刺激器、微电流综合治疗仪等设备普及,推动睡眠健康管理向智能化、全流程化发展。目前已经开始通过认知-环境-生理多维度数据整合分析,实现精准分型和个性化干预。
睡眠障碍干预的方法及理论依据
物理因子疗法是通过非药物手段干预人体生理机制,以改善睡眠障碍的综合性方法。其核心在于利用声、光、电、磁、热、水疗等物理能量,或通过运动、针灸等自然因子,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物节律,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主要通过以下三个调节机制:
①神经递质调控:物理因子通过调节5-羟色胺、褪黑素、GABA等睡眠相关递质,平衡交感-副交感神经活动,缓解过度觉醒状态。
②生物节律重建:光疗、运动等干预直接作用于视交叉上核(SCN),纠正昼夜节律紊乱,强化睡眠-觉醒周期。
③生理放松效应:通过肌肉松弛、脑电波调控(如增强Alpha波)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夜间觉醒次数。
睡眠障碍中心建设方案及规划配置
睡眠中心常见设备:
1.评估监测训练类:心理量表电子化系统、心理压力评估系统、团体生物反馈治疗、睡眠监测仪等。
2.运动训练减压类:医用跑台、下肢功率车、水中运动康复训练系统等。
3.音乐按摩放松类:体感音乐放松系统、多功能松弛训练系统、远红外理疗床、水疗按摩床、深层肌肉震动仪等。
4.神经调控理疗类:经颅直流电刺激仪、经颅磁电刺激仪、微电流综合治疗仪等。
5.中医调理类:红外光灸疗机、熏蒸治疗机、中医灸疗床、艾灸机器人等。
6.环境光疗调节类:沉浸式光照疗愈系统等。
从整体规划而言,睡眠中心的配套布局正不断完善。舒适的环境空间设计及治疗设备配置,创造出适宜睡眠的环境,配合睡眠认知宣教、生活习惯改善,以及通过不同治疗手段调节生物钟节律、平衡神经递质、放松身体、减轻焦虑状态等方式,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目的。
睡眠中心建设是响应国家健康战略、填补医疗资源缺口、满足社会刚需的重要举措,其方案设计需整合政策导向、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构建覆盖预防-诊疗-康复的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Li T,Wang W,Hong L,et al.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enhances sleep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comorbi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insomnia[J].Sleep Medicine, 2013, 14(Suppl 1):e303-e304.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5):324-335.
[3]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睡眠科学分会,等.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J].中国卒中杂志,2023,18(2):221-239.
[4]何静文,苏彤,唐云翔.关注睡眠,关爱健康:《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解读[J].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3, 44(11):1261-1267.
[5]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学组.中国成人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治指南(2024版)[J].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11):1289-1303.
[6]陶稳,《睡眠“困”扰怎么破?》工人日报2025.3.23第002版.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