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1 03:39 1

摘要:清明节期间,宁夏固原千名学生徒步百里祭英烈引发众多媒体关注。作为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众多师生参与其中,深刻体悟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将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铭刻于心。可以说,一场百里徒步,就是一场极具实践意义的人生课堂。

【光明时评】

清明节期间,宁夏固原千名学生徒步百里祭英烈引发众多媒体关注。作为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众多师生参与其中,深刻体悟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将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铭刻于心。可以说,一场百里徒步,就是一场极具实践意义的人生课堂。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时代使命。实践育人不仅是思政育人的重要环节、重要载体和重要抓手,还是思政教育的创新引擎以及延展育人时空维度、促进知行深层转化、检验教育实效的关键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等要求。在此精神引领下,众多高校开启火热的实践探索,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牵引,打破传统课堂局限,将校园与社会有效贯通起来,让青年学子在躬身实践中夯实信仰根基、解码“中国之治”,形成浸润式育人新范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进师生价值认同。思政教育中,理论教学通过系统梳理知识脉络、深度剖析内在联系、科学确立认知坐标,以逻辑推演回应“何以立身”的育人课题。实践育人则通过解码红色基因、触摸社会肌理、见证时代成就等路径,以场景式体验回应现实课题。比如,天津组织京津冀三地青年到延安开展直播助农,让年轻人深入革命圣地,用自身所学助力乡村发展;上海市在乡镇基层建立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学生既能见证产业兴农的鲜活样本,也能直面农村发展的现实痛点,更可在实践中形成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立体认知,从而形成知行闭环。理论为实践注入思想动能,实践为理论畅通认知渠道,二者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螺旋上升;让教学与场景共融、评价与成长同频,才能使学生在知行互动中深化认知、锤炼品格,也才能实现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

创新机制,打造协同联动育人网络。要实现“政策引领、资源整合、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离不开持续的制度创新与改革。比如,天津将社会实践纳入学分体系,成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联盟,大中小学一体化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等特色品牌,邀请社会人士到学校兼职担任思政课教师,结合自身经历为学生呈现精彩课程。通过这种创新协同机制,推动社会资源、育人师资共同发力,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协作规则与交流平台,实现协同育人成效的最大化。

重塑场景,筑牢沉浸式育人根基‌。场景化教学的核心要义,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的发生机制。通过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把思政课堂拓展至现实中的特定场域,借助空间叙事,激活理论阐释力。比如,当学生在天津觉悟社旧址身着“五四”时期服装研讨相关历史内容时,物理空间的象征意义与角色扮演的行为嵌入,使学生更深刻感知到什么是历史选择、人民选择。通过身临其境、融入场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理论转化的效能,让实践育人的现实意义得到进一步展现。

技术赋能,构建虚实共生新生态‌。虚拟仿真技术的教育价值,在于破解传统教学中单线时间和狭窄空间的障碍。比如,在天津大学的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学生们可以佩戴VR眼镜,随时“走”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红色场馆,学习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借助技术中介重构“理论-实践”关系,不断革新教学形式,让学生既成为理论的学习者,也成为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从而增强认知深度,促进精神的提升与沉淀。

引导学生在历史场景中坚定信仰,在现实挑战中锤炼本领,在创新探索中拥抱未来,这是教育之要、时代所向。让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互融合、同向同行,让思政课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