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创新药板块近期受美股暴跌及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出现回调,但结合行业基本面、政策支持及全球化布局能力,其长期增长逻辑并未改变,回调反而为投资者提供了二次布局的优质机会。
中国创新药板块近期受美股暴跌及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出现回调,但结合行业基本面、政策支持及全球化布局能力,其长期增长逻辑并未改变,回调反而为投资者提供了二次布局的优质机会。
一、市场逻辑。回调源于短期情绪扰动,而非基本面逆转。
1. 美股暴跌的传导效应
特朗普宣布对药品加征关税后,美股医药股普遍重挫(艾伯维、施贵宝等跌超5%),市场恐慌情绪蔓延至全球,导致港股及A股创新药板块同步回调。
美国对华药品关税主要针对原料药(API)及低端仿制药,而中国创新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授权(License-out)和高附加值产品,实际受冲击有限。
2. 关税政策的“错位冲击”
原料药依赖中国。美国90%的活性药物成分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国,加税将推高美国本土药企成本,反而可能加速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话语权提升。
创新药豁免风险。高端创新药(如PD-1单抗、CAR-T疗法)因技术壁垒高、美国缺乏替代产能,短期内难被加税,且中国药企通过海外建厂(如百济神州在美国新泽西州设立生产基地)规避关税风险。
二、核心支撑。中国创新药的三大不可逆优势。
1. 估值优势与业绩拐点
当前港股创新药指数PE仅为25倍,处于历史30%分位,部分企业(如荣昌生物、三生制药)年内涨幅超70%后回调,估值性价比凸显。
业绩释放期临近。2025年多数创新药企进入医保放量阶段,收入增速有望达30%-50%,利润端逐步扭亏为盈。
2. 工程师红利与技术突破
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研发人员数量全球领先,人力成本仅为欧美1/3,推动研发效率提升。
License-out爆发。2024年中国药企对外授权交易金额超200亿美元(如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合作),验证技术实力并打开海外市场溢价空间。
3. 政策与资本双重护航
国内政策。医保谈判优化、优先审评等政策缩短创新药上市周期,2025年《创新药产业发展规划》预计进一步加码扶持。
资本加持。2024年创新药领域VC/PE融资超500亿元,二级市场主题基金规模突破千亿,流动性充裕。
三、投资策略,聚焦三类核心标的。
1. 全球化能力突出的龙头
百济神州。美国市场收入占比超50%,但通过本土化生产规避关税风险;明星产品百悦泽(抗癌药)全球销售额达139亿元,技术授权收入持续增长。
荣昌生物。HER2-ADC药物海外授权金额达26亿美元,2025年有望在美国获批上市,直接受益于高定价市场。
2. 细分领域技术壁垒高的企业
诺诚健华。BTK抑制剂奥布替尼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适应症扩展至自免疾病,市场空间翻倍。
翰宇药业。GLP-1类药物(减肥适应症)进入FDA短缺药目录,议价能力强,多元化市场布局对冲风险。
3. 回调充分的弹性标的
泽璟制药。多纳非尼(肝癌靶向药)纳入医保后快速放量,2025年净利润有望转正,当前市值不足200亿元,具备高弹性。
乐普生物-B。PD-1/CTLA-4双抗临床数据优异,与跨国药企合作预期强烈,短期跌幅超30%后安全边际显著。
中国创新药的崛起本质是技术突破+政策红利+全球化能力的共振,美股暴跌带来的回调恰是长期布局的窗口期。
可围绕“技术壁垒高、海外授权能力强、估值合理”的主线筛选标的,把握行业从“国产替代”向“全球输出”跃迁的历史性机遇。
来源:价值投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