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平时去体检,一看到血脂异常这四个字,就开始紧张。
高的怕堵血管,低的又怕营养差,搞得吃也不敢吃,动也不敢动,生活节奏一下就被打乱。
但要说血脂问题,其实没那么神秘也没那么难搞,只是很多人忽视了它跟日常表现之间的联系。
尤其是早上起床时身体的一些细节,最能反映出血脂到底在往哪个方向走。有时候抽血报告还没出来,身体早就给出了提醒。
清晨刚醒那一刻,如果整个人感觉轻松,头脑清爽,身体发力不费劲,这种状态其实就是血脂开始稳定的信号之一。
人在血脂高的时候,血液粘稠度往往也高,到了夜里代谢减慢,循环更差,清晨一睁眼特别容易觉得头沉、手脚不灵光,甚至还带点晕。
如果哪天早上起来这种情况没有了,感觉清清爽爽,精神也不错,那多半说明血液循环状态正在好转。
中国心血管病年报的数据里明确提到,高血脂人群清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血脂人群,主要就是夜间循环压力过大,早晨爆发风险高。
如果清晨没这些现象,很可能血管内脂类沉积在减少,血液流速恢复了。
再说一个表现,是清晨排便通畅且成型。这事看着跟血脂关系不大,但其实肠道菌群和脂类代谢之间的联系很紧密。
血脂异常的时候,肝胆排泄功能常常也出问题,胆汁分泌紊乱,脂类排出减少,这时候粪便要么油光发亮,要么不成形,有的还浮在水面上。
反过来讲,如果早上排便规律,形状正常,说明胆汁代谢在恢复,脂类排泄路径通了。
2021年一项在《Gut Microbes》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提到,高胆固醇人群中,粪便中次级胆汁酸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而这个物质正是通过排便排出的血脂代谢产物。
如果粪便恢复正常,就说明这个代谢环节被打通了。
还有一个要提到的,就是早上醒来时口干舌燥的情况有没有改善。
很多人不重视这个细节,其实血脂高的人常常会在夜间因为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血管张力失调,口腔黏膜分泌减少,早上醒来口特别干,甚至觉得舌头像粘住一样。
如果这个状态开始消失,口腔湿润了,说明血管状态变好了,唾液腺的血供也恢复了。
再一个细节,是早晨起来心率比较稳定。很多血脂异常的人清晨心跳特别快,尤其刚睁眼那几分钟,像被什么惊了一样。
这是交感神经在夜间受到了过度刺激的结果,而这又跟血脂堆积引起的动脉壁炎症反应有直接关系。
交感神经过度活跃,反过来又促进肾上腺素释放,造成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这就是为啥很多心血管事件偏偏喜欢清晨来“找人”。
再说说让人没想到的点,就是早上醒来如果没有浮肿感,特别是脸和眼皮那一圈不那么肿,也能算是一个好现象。
血脂高的人往往伴随着肾脏过滤能力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化,液体回流受阻,容易在夜里“憋”出水肿。
这种轻微浮肿早上起来最明显,尤其眼周围,怎么洗脸都感觉鼓鼓的。如果哪天这些情况消失了,那说明血浆蛋白代谢状态改善,体内脂类运输也更均衡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血脂改善以后还会带来体温调节能力的提升。这个变化虽然不太明显,但可以通过晨起后手脚温度感觉来捕捉。
血脂高的人外周血管常处于痉挛或半闭塞状态,特别是冬天,早上醒来手脚冰凉,一点热气都没有。这种情况其实和脂类在小血管壁堆积造成的微循环障碍有关系。
当血脂慢慢回落,小血管通透性和血流速度恢复以后,手脚温度会自然提升。
说到这,也得提一嘴晨起的心情状态,这点有点“虚”,但背后其实有数据支持。
长期血脂异常的人,多数有慢性低水平炎症状态,这种炎症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血清素、多巴胺等情绪因子的调节能力。
所以有些人早上醒来就烦躁,莫名其妙的闷,动不动就发脾气。可如果哪一天发现,自己起床不烦了,甚至想吃早餐、想出门溜达,那这类情绪上的转变,很可能是内环境在变好。
哈佛大学医学院曾经在一组有高脂血症但未使用药物的中年人群中发现,情绪压抑指数跟C反应蛋白、IL-6这些炎症因子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而一旦血脂改善,炎症指标下降,抑郁评分也跟着降。
身体不是等体检报告出来才给反应,它早就通过各种细节给了提示。
能不能抓住这些细节,识别出哪些是危险信号,哪些是改善趋势,就看对身体有没有观察力。
如果血脂开始恢复了,这些晨起表现也出现了,那有没有可能再通过饮食进一步加速这个过程,把血脂彻底拉到理想范围?
这个问题非常现实。答案是有可能,但饮食得讲究“顺势而为”。
血脂恢复的阶段,身体各项代谢功能也在跟着调整,这时候如果能给它提供既低负担又高质量的能量来源,确实能更快稳定指标。
首先蛋白质要足够,尤其是优质蛋白,像鸡蛋清、豆制品、深海鱼类这些,不仅能提供基础合成材料,还能提升HDL(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把多余胆固醇带走。
其次是膳食纤维,每天得有25-30克,能结合胆汁酸,把它从肠道里排出去,促进肝脏动员胆固醇重新合成胆汁,起到“抽底”作用。
还得控制碳水,特别是精制碳水和果糖类东西,这些会直接推动甘油三酯上升,不控制住,前面做的努力也白搭。
除了这些基本点,还得补充点特别关键的微量元素,像镁、钾、铬这些都在血脂调节里有参与角色。比如铬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间接控制甘油三酯水平;
镁可以参与脂代酶的活性调节,缺了就容易紊乱。饮食上多加点坚果、绿叶菜、全谷物,就能补这些东西。
关键是要持久,不是一顿两顿吃得对,而是得形成一个可以长期执行的饮食结构。
只有在身体恢复能力和外部支持之间形成闭环,血脂才能稳定在一个理想状态里不再波动。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