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4年春,仙游县游洋镇的青山绿水间,一个注定与文化结缘的生命呱呱坠地。林成彬的家族浸润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太祖父是晚清举人,祖父经营儒商,父亲执教杏坛,家中典籍汗牛充栋。五岁启蒙时,他已能诵读《资治通鉴》选段,四年级作文《江姐》被收录于《福建省小学生作文选》
第一章 故土滋养:游洋之子(1954-1975)
1954年春,仙游县游洋镇的青山绿水间,一个注定与文化结缘的生命呱呱坠地。林成彬的家族浸润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太祖父是晚清举人,祖父经营儒商,父亲执教杏坛,家中典籍汗牛充栋。五岁启蒙时,他已能诵读《资治通鉴》选段,四年级作文《江姐》被收录于《福建省小学生作文选》,展现过人天赋 。
1971年,未及弱冠的林成彬被特招至仙游县文化馆,次年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写作专业。在鹭岛求学期间,他系统研习中国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师从著名学者黄寿祺,为其日后深耕文史研究奠定坚实基础。1975年毕业前夕,他创作的梆鼓唱《看红榜》已斩获福建省文艺调演一等奖,初显艺术才华 。
第二章 文化拓荒:非遗守护之路(1976-2000)
1976年,22岁的林成彬以《护士长》词作一鸣惊人。这部由鲤声剧团晋京演出的十音说唱作品,不仅开创莆田曲艺全国巡演先河,更被文化部专家誉为"南曲北韵的完美融合" 。1983年,他主导创作的电视专题片《喜看军营百业兴》荣获全军电视片一等奖,将莆田军民共建的动人图景搬上荧屏 。
1990年代,林成彬开启文化苦旅。他历时十一载踏遍莆田山海,完成112个非遗项目的田野调查,整理出百万字普查资料。1996年,《妈祖女神应笑慰》作为全球首支太空播放的戏曲音乐,随神舟七号遨游寰宇,让妈祖文化闪耀寰宇 。至2000年,他已成功申报《莆仙戏》《惠洋十音》等10项国家级非遗,开创莆田非遗保护新纪元 。
第三章 学术丰碑:著作等身的文化学者
林成彬的学术成就堪称莆仙文化百科全书。其23部专著构建起完整的地方文化体系:《妈祖信俗》系统梳理千年信俗脉络,《湄洲祖庙志》详录建筑艺术与祭祀仪轨,《九鲤湖的故事》让神话传说重焕生机 。他独创的"民俗四维研究法",将文献考据、田野调查、口述史学、艺术呈现熔铸一体,为非遗保护提供方法论范本 。
在音乐创作领域,他更显多面才华。《盼归》以金鹰奖金奖谱写游子乡愁,《荔枝红》用民歌韵律咏叹兴化风物,《枫亭之歌》更获中国音乐家协会金奖。这些作品如同流动的文化基因,将莆田故事传唱四方 。
第四章 匠心传承:传统工艺的现代复兴
作为工艺美术研究院副院长,林成彬致力于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他主持的《莆田十种雕艺研究》历时五年,系统论证木雕、竹刻、金银错等技艺的当代价值。在仙游古典工艺博览城,经他指导修复的明代黄花梨交椅、清代漆金透雕床榻,重现了"中国木雕之都"的工艺巅峰 。
他创新提出的"工艺非遗活态传承"模式,在北高黄金珠宝产业园、黄石工艺城等地落地生根。通过设立大师工作室、开发文创产品、举办非遗研学营,让千年技艺焕发青春。2019年,他策划的"莆田工艺百诗集注",将200件工艺精品与原创诗词结合,开创艺术跨界新范式 。
第五章 节庆密码:民俗文化的解码者
在民俗研究领域,林成彬堪称"莆阳活字典"。他耗时二十年编纂《莆田节庆大观》,详解春节"做大岁"、元宵"过桥"、端午节"午时水"等200余项民俗的渊源流变。2016年重阳节,他在广化寺主持的"九莲灯"复原展演,通过108盏莲花灯阵演绎佛教哲学,震撼学界 。
他对莆田美食的考证尤为精妙。从《兴化烹调》中365道传统菜肴,到《红团模具考》里200年前的清代模具,他让"舌尖上的莆仙"有了学术注脚。2018年,他发起的"莆田卤面申遗运动",通过分子美食学解析其文化基因,最终助推这项平民美食入选省级非遗 。
第六章 星陨文坛:最后的学术远征(2024-2025)
2024年秋,70岁的林成彬仍奔波于"中国名菜精粹——莆田卷"的编纂。病房里堆满《八闽通志》《兴化府志》等古籍影印本,他坚持完成《妈祖筵席考源》书稿的最后修订。2025年3月8日,这位"莆阳文曲星"溘然长逝,享年72岁 。
噩耗传来,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展厅的《百工图》前摆满白菊。郭宇峰挥毫写下"师魂永驻",卓梅森含泪诵读悼联:"文质彬彬,兴安化文;仙作成彬"。在湄洲祖庙的春祭大典上,新排的《妈祖女神应笑慰》依旧回荡着他的词韵,仿佛那个执笔如椽的身影仍在文化长廊中跋涉 。
永不落幕的文化史诗
林成彬用生命践行"文化守夜人"的誓言,其46项省级以上艺术奖项、100余项非遗申报成果、23部文化典籍,构筑起莆阳文化的巍峨丰碑。从《护士长》的激昂旋律到《妈祖信俗》的宇宙回响,从《清明龟》的民俗考据到《百工图》的工艺解码,他始终以学者的严谨与诗人的浪漫,守护着中华文明的东南明珠。这位"文化摆渡人"虽已远行,但他播撒的文化火种,仍在兴化大地生生不息。
林成彬(1954-2025),仙游县游洋镇人,原莆田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群文学学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华佛教艺术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退休之后,担任莆田学院工艺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莆田市传统手工艺商会秘书长。
他从事文化工作四十多年间,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先后参与编写或独立撰著出版的书籍有《美丽的兴化湾》《兴化揽胜》《九鲤湖的故事》《妈祖的传说》《农村文明论》《兴化烹调》《中国城市丛书:莆田市》《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中国曲艺集成福建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福建卷》《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中国民间谚语福建卷》《莆田非遗》《保护与传承》《妈祖信俗》《美丽的兴化湾》等二十多种。其中《妈祖的传说》、《农村文明论》获省对外宣传图书奖、社科图书奖,《莆田非遗保护与传承》获市社科图书一等奖。
在艺术创作领域,戏剧作品有大型歌舞剧《风雷颂》、莆仙戏《蔗海浪花》、高甲戏《末世风流》、莆仙小戏《中秋月圆》等上演或发行;曲艺作品有《护士长》(一九七六年参加全国曲艺调演,由鲤声剧团晋京演出);梆鼓唱《看红榜》参加省文艺调演获一等奖;文枕琴说唱《海峡通途》(一九九六年)获省委宣传部授予一等奖;相声《评贪官》入选《艺术创作作品集》等等。在音乐领域,词作出版、上演作品二百多件,其中《枫亭之歌》获中国音乐家协会授金奖;《盼归》获中国电视音乐最高奖金鹰奖;《忠门之歌》《江口之歌》《美丽的兴化湾》《荔枝红》等二十首获省音乐创作最高奖。在影视领域,电视专题片作品《喜看军营百业兴》(一九八三年)获全军电视片一等奖;《文化名村一一济川》《祈梦九鲤湖》《莆田木雕》《湄洲祖庙祭典》《仙作古典家具》《枫亭元宵游灯》《皂隶舞》《九莲灯》《仙游彩绘》《蒲洋泥塑佛像》等八十多件作品问世。文学作品有诗歌《荔枝红》(载《建福日报》);报告文学《顶风女将》(载《前线民兵》,获吴桂贤副总理批示);《天使之路》(载《绿源》,获省报告文学三等奖等。理论研究方面有论文《论莆田民间舞蹈艺术》《莆田歌谣》《莆田民间故事综述》《农村文化建设探研》《九莲灯》《皂隶舞》《蹈海男儿》《评秋风辞的人物塑造》《文枕琴的演变》等一百多篇。
来源:一画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