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赵嘏的五首诗作:《江楼感旧》与《经汾阳旧宅》都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感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无奈。《赠别》则细腻地描绘了朋友分离时的惆怅不舍。《浙东赠李副使员外》称赞同僚才干品格,也流露对高位者状态的理解。《喜张濆及第》则充满为友人高中而喜悦的昂扬之情。
赵嘏(约806—约853),字承佑,唐代诗人,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本文赵嘏的五首诗作:《江楼感旧》与《经汾阳旧宅》都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感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无奈。《赠别》则细腻地描绘了朋友分离时的惆怅不舍。《浙东赠李副使员外》称赞同僚才干品格,也流露对高位者状态的理解。《喜张濆及第》则充满为友人高中而喜悦的昂扬之情。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这首《江楼感旧》写的是一种很常见的感受,就是面对熟悉的风景,想起不在身边的人。开篇就很直接,“独上江楼思渺然”,一个人登上江边的楼阁,心里头百转千回,思绪飘得很远。这个“独”字,一下子就把诗人那种孤单寂寞的心境点出来了。站在高楼上,视野开阔,思绪也更容易变得辽阔悠远,甚至有些茫然,这就是“渺然”的感觉。
接着一句“月光如水水如天”,描绘了江楼所见的景色。夜晚的月光像水一样清澈、温柔地洒下来,而江水映照着天空,水天一色,都笼罩在朦胧的月色里。这是一个非常宁静、开阔甚至有点空灵的画面。这样的景色很美,但也容易让人感到孤独。李白也写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总能勾起人的思绪。这里的月光、江水、天空连成一片,无边无际,反而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空落。
正当沉浸在这片月色水光中的时候,诗人的思绪转到了“人”身上。“同来望月人何处?”这一句是全诗的核心。去年,或者说从前,曾经有人和他一起在这里看过月亮,但现在那个人在哪里呢?这是一个直接的问句,充满了失落和惆怅。这个“同来望月人”可能是朋友,可能是亲人,也可能是恋人,诗人没有明说,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同伴”不在身边的缺憾。
最后一句“风景依稀似去年”,眼前的风景似乎和去年差不多,还是那样的楼,那样的江,那样的月。然而,人却不同了。这是一种典型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写过“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同样的心情。风景没怎么变,但看风景的人心境变了,身边的人也不在了,这种对比最是伤感。诗人没有直接喊出悲伤,只是淡淡地说风景“依稀似去年”,但这份平静下面,藏着深深的怀念和无奈。
这首诗语言非常浅白,就像说话一样,但意境很深远。它用很常见的意象(江楼、月光、流水),写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清冷孤寂的韵味,让人读了之后心里也跟着怅惘起来。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赵嘏的这首《赠别》也是一首感情真挚的小诗,写的是送别朋友时的场景和心情。送别诗是唐诗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别,很多大诗人都写过,比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都比较开阔。但赵嘏这一首,更多的是缠绵的离愁。
开头一句“水边秋草暮萋萋”,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季节和时间。水边,是古代常见的送别场所,似乎流水能载走离愁,也象征着时光流逝。秋天,草木开始凋零,“秋”本身就带有一种萧瑟、伤感的气氛。“暮”点明是傍晚时分,太阳快要落山了。“萋萋”形容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但秋天的草,茂盛中也透着衰败的气息。这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低沉、伤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第二句“欲驻残阳恨马蹄”,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愿分别的心情。“残阳”指即将落山的太阳,诗人多么希望时间能停留在这一刻,让太阳不要落下,这样朋友就能晚点离开。这种想法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转而“恨马蹄”。马蹄声是启程的信号,它无情地催促着离别。这个“恨”字用得很重,把诗人那种留恋、无奈、甚至有点埋怨的心情表现得非常生动。这让人想起柳永词里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种难分难舍的情感是相通的。
第三句“曾是管弦同醉伴”,诗人开始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他们曾经是“管弦同醉伴”,一起在宴会上听音乐、唱歌跳舞、开怀畅饮。这里的“管弦”代表着欢快的聚会,“同醉”则说明他们关系亲密,情谊深厚。回忆越是美好,眼下的离别就越显得伤感。这种今昔对比,加深了离愁。
最后一句“一声歌尽各东西”,把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可能是在离别的宴席上,有人唱了一首送别歌,歌声一结束,“各东西”,两人就要各奔前程,从此天各一方了。“一声歌尽”写出了时间的短暂和离别的猝不及防,而“各东西”则形象地点明了分离的结局,简单直接,却力道千钧。从此山长水阔,再见不知何期。
这首诗篇幅很短,只有二十八个字,但情景交融,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得很好。从傍晚秋草的凄清,到留住夕阳的痴望,再到追忆往昔的欢聚,最后归结到曲终人散的现实,层层递进,把离愁别绪写得曲折而深沉。语言明白如话,情感却浓得化不开。
妙尽戎机佐上台,少年清苦自霜台。
马嘶深竹闲宜贵,花拂朱衣美称才。
早入半缘分务重,晚吟多是看山回。
名高渐少翻飞伴,几度烟霄独去来。
这首诗是赵嘏写给一位在浙东任职的李副使的赠诗。副使和员外郎都是官职名。这首诗主要是称赞这位李姓官员的才能、品格和风度,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对其身居高位的理解和感慨。
开头两句“妙尽戎机佐上台,少年清苦自霜台”,概括了李副使的才干和早期经历。“妙尽戎机”是说他极其精通军事谋略,“佐上台”表明他辅佐上级(可能是节度使等高官)很有能力。“戎机”点出他的军事才能。第二句追溯他的出身,“少年清苦自霜台”,说他年轻时就以清廉刻苦著称,“霜台”是唐代御史台的别称,那里以严肃、法纪严明闻名。这说明李副使不仅有才干,而且品格端正,根基扎实。这在官场是很难得的品质。
接下来两句“马嘶深竹闲宜贵,花拂朱衣美称才”,描绘了李副使现在的风度和地位。“马嘶深竹”勾勒出一幅雅致的画面,他的居所或官署环境清幽,有深深的竹林,传来骏马的嘶鸣,这是一种闲适而又不失身份的体现。“闲宜贵”是说这份闲适很符合他尊贵的身份。
下一句“花拂朱衣美称才”,写他身穿红色的官袍,有花枝轻轻拂过衣裳,人们都称赞他的才华。“朱衣”是身份的象征,“花拂”增添了诗意和风雅,“美称才”直接点出他的才名远播。这两句把李副使描绘成一个既有权位又不失风雅的儒将形象。
五六两句“早入半缘分务重,晚吟多是看山回”,进一步说明他的经历和情趣。“早入”指他较早进入仕途或者得到重用,“半缘分务重”,一半原因是他承担的职责繁重,能力突出。这解释了他为何能身居高位。但他并非只有繁重的公务,也有闲情逸致,“晚吟多是看山回”,他晚上常常在游赏山水回来之后吟咏诗歌。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即使公务繁忙,也不忘寄情山水,修身养性。这让他的形象更加丰满。
最后两句“名高渐少翻飞伴,几度烟霄独去来”,则带有一点微妙的感慨。随着他的名声地位越来越高(“名高”),能够和他并驾齐驱、一同“翻飞”(比喻在官场上共同进退)的同伴就渐渐少了(“渐少翻飞伴”)。“烟霄”指云霄之上,比喻朝廷高位。他很多次都是独自一人在高位上来来去去(“独去来”)。这隐约写出了身居高位的孤独感,所谓“高处不胜寒”。诗人既是赞扬他的成就,或许也带有一丝同情和理解。
整首诗对仗工整,用词精练。它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清正廉洁、风度翩翩、文武兼备的理想官员形象。从功业到品格,从环境到情趣,层层深入,最后点出高位者的心态,写得相当全面而得体,是一首很成功的赠人之作。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
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
这首《经汾阳旧宅》是赵嘏路过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的旧宅时所作。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所以诗题称“汾阳旧宅”。这是一首怀古诗,通过凭吊历史遗迹,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开头一句“门前不改旧山河”,写诗人来到郭子仪旧宅前所见。门前的山川河流(“山河”)和过去一样,没有改变(“不改旧”)。自然景物是永恒的,或者说变化是极其缓慢的,这与人事的变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写法在怀古诗中很常见,用不变的景物来反衬变化的人事,更能引发沧桑之感。
第二句“破虏曾轻马伏波”,追述宅邸旧主人的赫赫功业。“破虏”指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入侵等丰功伟绩。“虏 (lǔ)” 在古代常指外族入侵者。诗人甚至说,郭子仪的功劳(“曾轻”)连汉代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都显得轻了。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以平定边疆闻名,“马革裹尸”的典故就出自他。用马援来对比,极言郭子仪功劳之大,地位之高。这句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敬。
然而,历史的辉煌已成过去。第三句“今日独经歌舞地”,诗人将视线拉回现实。“今日”,他独自一人(“独经”)走过这片土地。这里曾经是“歌舞地”,想必当年郭子仪富贵显赫,府中宴饮不断,宾客盈门,是何等的热闹繁华。如今只剩下诗人一个过客,“独”字与当年的“歌舞”形成强烈反差,显得格外冷清。
最后一句“古槐疏冷夕阳多”,描绘了旧宅当前的景象。只有几棵古老的槐树(“古槐”),稀疏地(“疏”)立在那里,透着一股寒意(“冷”)。时值傍晚,夕阳的光芒(“夕阳多”)笼罩着这一切。“古槐”象征着历史的久远和生命的衰老。
“疏冷”直接点出荒凉的气氛。“夕阳”不仅是写实景,更是一种象征,暗示着一个辉煌时代的逝去,如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整个画面充满了萧瑟、苍凉的美感。杜牧写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是借古迹抒发感慨,但赵嘏这首诗更侧重于盛衰荣枯的对比。
这首诗也是一首绝句,语言凝练,对比强烈。前两句写景仰,追忆往日的辉煌;后两句写现实,描绘眼前的衰败。它没有过多的议论,只是通过景物描写和状态对比,就把那种繁华落尽、英雄不再的苍凉感传递给了读者,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九转丹成最上仙,青天暖日踏云轩。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这首《喜张濆 (fén) 及第》是赵嘏写给朋友张濆的祝贺诗。张濆考中了进士,“及第”就是科举考试成功的意思。在唐代,考中进士是读书人改变命运、进入仕途的最重要途径,是天大的喜事。这首诗洋溢着满满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第一句“九转丹成最上仙”,用了非常奇特而又贴切的比喻。诗人把张濆考中进士比作道家炼丹成功。“九转丹成”是道教术语,指炼制长生不老仙丹的过程极其艰难复杂,需要反复精炼(九转),最终才能成功。一旦炼成,服用者就能成为神仙。诗人说张濆及第,就好比炼成了最高等级的仙丹,成了“最上仙”。这个比喻极大地抬高了及第的价值和难度,也暗示了张濆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如今一朝成功,简直是脱胎换骨,成了人上之人。
第二句“青天暖日踏云轩”,紧承上一句成仙的比喻,描绘了及第后的荣光和美好前程。“青天暖日”是晴朗温暖的好天气,象征着光明的前途和顺利的开端。“踏云轩”是说他仿佛脚踏着云彩做的华美车子,在天空自由翱翔。“云轩”本来是神仙的座驾,这里用来形容及第者春风得意、步步高升的状态。整个画面充满了轻快、飞扬、温暖的感觉,把那种“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喜悦和荣耀表现得淋漓尽致。孟郊及第后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类似的心情,但赵嘏的比喻更富想象力。
第三句“春风贺喜无言语”,将喜悦的气氛扩展到自然界。春风也像在为张濆默默地祝贺(“贺喜无言语”)。春天是发榜的季节,也是万物生发的季节,用春风来烘托喜事,非常应景。而且说春风“无言语”,更显得这份喜悦是心照不宣、弥漫在天地之间的,境界也更高一层。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让喜庆的气氛更加浓厚。
最后一句“排比花枝满杏园”,点出了具体的庆祝场景。“杏园”在唐代与科举及第密切相关。按照惯例,新科进士会在长安城东南的杏园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称为“杏园宴”或“探花宴”。“排比花枝”形容杏园里鲜花盛开,花枝排列得整整齐齐,一片繁盛灿烂的景象。“满”字写出了花的繁多和喜庆气氛的充盈。这既是写实景,也象征着新科进士们如同这满园春花一样,前程似锦。
整首诗充满了热烈、欢快、昂扬的情绪。比喻新颖,意象华美,从仙界到人间,从天气到花木,都在为张濆的成功喝彩。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诚祝福,也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士子金榜题名时的那种无上荣耀和喜悦,是唐诗中写及第之喜的佳作。
来源:不玩的子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