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铁路行业这一普遍性难题,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与中铁(衡水)工务器材有限公司联手,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坚持将废旧轨枕从“工业垃圾”转变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资源”,开创了废旧轨枕回收处理的“衡水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网规模持续扩大,以及铁路既有线路大修和施工改造,铁路需要更换大量废旧轨枕,其中主要是混凝土轨枕。
资料显示,早在几年前,全国铁路废旧轨枕存量就已超过300万根,并且以每年120万根的速度增长。
这些废旧轨枕是曾经承载列车运行的“功臣”,默默见证了中国铁路的持续发展,但在“退役”后却往往成为了难以处理的“烫手山芋”。
因其体量庞大、难以降解,堆放不力,不仅侵占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对铁路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面对铁路行业这一普遍性难题,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与中铁(衡水)工务器材有限公司联手,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坚持将废旧轨枕从“工业垃圾”转变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资源”,开创了废旧轨枕回收处理的“衡水模式”。
中铁(衡水)工务器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轨枕切割设备,配合PLC自动控制系统和环保循环冷却技术,成功攻克了轨枕切割的世界性难题。
这一技术突破,使得硬度极高的混凝土轨枕能够被精准切割成不同需求的高精度石材段,实现了自动化、流水线化、绿色化的生产流程。
由此,废旧轨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形记”,获得了新生,被广泛应用于防洪工程、生态修复等多个领域。
在丰沙、京原等铁路沿线泥石流多发区段,这些再生石材被精心打造成拦砟坝、挡墙,以其远超普通石材的C60混凝土强度,显著提高了防洪标准,构筑起守护铁路安全的坚固屏障。
在邯郸南站护坡工程中,轨枕被创新性地设计成方格框架结构,配合喷播绿化技术,既稳固了水土,又将裸露的边坡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生态长廊,实现了工程防护与生态景观的和谐共生。
“衡水模式”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其独特的产学研协同与全链条管理。作为北京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的产学研基地,中铁(衡水)工务器材有限公司与高校紧密合作,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不断拓宽轨枕处理技术的应用边界。
同时,北京铁路局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从制定严格的施工验收标准,到运用智能安全帽、轨道检测仪等先进设备,实现施工过程可视化监控。
从十渡站、雁翅站等关键节点设立切割点优化物流网络,到利用铁路轨道车和汽车构建高效运输体系,形成覆盖京津冀的循环利用网络。
目前,通过这一模式,北京铁路局已累计回收利用废旧轨枕超40万根,生产再生石材7万立方米,减少碳排放达数万吨,成为全国铁路工务系统践行“双碳”目标的典范,更为铁路行业乃至建筑、市政等更多领域的固废处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此外,该模式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助力乡村振兴,为构建铁路绿色产业链闭环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中铁(衡水)工务器材有限公司已着手将轨枕再利用技术拓展至更多场景,如铁路声屏障、站台加固、高铁道床养护等,并积极探索与城市基建的联动应用。
“衡水模式”的成功经验,既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这种模式,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为支撑,构建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体系,正在铁路系统深入,由单点向多领域深入,由国内向国外拓展,有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更大贡献中国智慧。(配图源自京铁手机报、网络)
来源:解筱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