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段时间,美贸易战的升级让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关税上,特朗普对华的加税不断往上加,从20%,短短几天时间加到了14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这段时间,美贸易战的升级让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关税上,特朗普对华的加税不断往上加,从20%,短短几天时间加到了140%。
特朗普的态度,无疑是将中国市场往外推,将中国的商品拒之门外,美国想要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却不成想,根本没有这么简单那。
尤其是美国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十分火热,甚至好些产品被国人当成了国货品牌,殊不知这背后的资本是外资,是美国企业控股。
那么,潜伏在中国的美国货都有哪些?美国的制造业为何能在中国的市场上获得如此大的份额?
提到双汇,几乎每个中国家庭都对这个品牌不陌生,作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之一,双汇无论是在超市的货架上,还是餐桌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消费者常常觉得,这个品牌是中国的骄傲,属于典型的国货,毕竟,双汇是1998年在河南漯河成立的,历经多年的发展,它早已成为中国肉制品的代表之一。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2006年,双汇集团就被美国高盛集团和鼎晖基金收购,美国的投资者通过旗下的子公司罗特克斯有限公司,以20.1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双汇的100%股份。
许多人对这一收购并不知情,依旧认为双汇是中国本土品牌,实际上,双汇的每一根火腿肠,甚至每一份熟食,都让美国的资本从中获利。
而这种现象,在国内市场上,类似的“潜伏”美国品牌还有很多,它们通过资本运作,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中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成为国人习以为常的消费选择。
大宝也是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国货”之一,大宝化妆品,特别是其代表性的“SOD蜜”,曾经深受大众喜爱。
凭借其亲民的价格和温和的护肤效果,大宝一度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最具性价比的护肤品牌,特别是在80后、90后的记忆中,广告词“大宝天天见”几乎成了标志性的回忆。
但是这个曾经属于中国品牌的大宝,如今也被外国资本收购,2008年,美国强生公司以23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大宝的全部股份,使其成为强生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彻底变成了“美货”。
除了双汇和大宝,实际上还有很多被误认为是“国货”的美国品牌,这些品牌悄然渗透进了中国市场,凭借其强大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影响力,几乎无声无息地获得了大量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海飞丝,作为宝洁公司旗下的一款洗发水品牌,是中国消费者非常熟悉的一个名字,尤其在中国洗护市场上,海飞丝无疑是占据了重要地位。
几乎每个家庭的洗发水架上都有海飞丝的身影,许多消费者甚至认为它是中国本土的品牌,然而海飞丝实际上是美国宝洁公司旗下的洗发水品牌。
宝洁是美国的跨国消费品公司,海飞丝只是其众多国际品牌中的一部分。
海飞丝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凭借其去屑功效和品牌影响力,迅速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
消费者普遍认为海飞丝是“国民品牌”,但它背后强大的美国资本和管理模式,才是其成功的关键。
潘婷也是宝洁公司旗下的一款知名洗发水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凭借其高效的护发效果,逐渐成为许多中国消费者的首选。
许多人认为潘婷是“国货”,因为它在中国市场的普及度极高,广告推广也深入人心,但潘婷的背后其实是美国的宝洁公司。
在中国的消费者心中,潘婷代表着高端洗护产品的形象,尤其在女性消费者中有着极高的认知度。
潘婷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凭借其产品的高端形象和优秀的市场定位,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而潘婷品牌的背后,始终是一家美国公司。
那么,为什么这些美国品牌能够在中国市场稳稳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国货”?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加剧,美国逐渐加强了制造业回流的进程,过去,中国凭借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完善的制造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美国企业在这里设立工厂,进行生产和组装。
随着关税政策的变化和美国本土生产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开始重新审视将制造业从中国撤回美国本土的可能性。
特别是在制造高技术产品的领域,美国通过提升自身的技术和自动化水平,力图降低对中国生产的依赖。
这一回流趋势,表面上看是为了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确保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在许多领域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在基础制造业、电子产品的生产以及原材料的供应链上,中国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
美国在高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依赖中国提供大量的机械设备、纺织原料以及各种基础性产品。
这些产品虽然在美国市场中常常被视为低端商品,但却是美国经济运转的关键环节。
机械器具、杂项制品、纺织原料等是中国向美国出口的重要品类,而这些商品的生产大多依赖中国庞大的制造体系和劳动力市场。
但贸易战和关税政策的变化已经让许多美国企业意识到,过度依赖中国制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给他们带来不稳定的供应链风险。
因此,美国加速制造业回流的举措,不仅仅是经济战略的调整,更是对中国制造业的长期竞争策略。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也并非停滞不前,在过去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中,中国不仅完成了基础制造的转型升级,还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
特别是在电子产品、智能手机、家电、汽车等领域,中国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逐渐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朝着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已经开始从“世界工厂”转型为全球制造的创新中心。
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逐渐占据中国的一部分市场份额,特别是在低端消费品领域,这对中国制造业的市场份额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美国在制造业回流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完全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呢?或者说,中国的制造能力是否会在高技术领域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以金龙鱼为例,作为中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食用油品牌之一,金龙鱼的名字几乎成为了食用油的代名词。
很多中国消费者认为金龙鱼是本土品牌,但实际上,它的母公司是新加坡的益海嘉里集团,而益海嘉里的控股公司是美国的ADM公司。
尽管金龙鱼在国内市场上有着强大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很多消费者甚至将其视为国产品牌,但它的背后却深深扎根于美国资本。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金龙鱼,实际上在中国市场上,许多消费者对外资品牌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它们是“本土品牌”,而忽视了这些品牌背后的外国资本。
这种误解,恰恰是美国品牌能够在中国市场迅速站稳脚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尤其是对欧美品牌的偏好,常常促使他们在购买决策时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他们认为更有品质保证的品牌。
还有大宝曾经在中国市场广受欢迎,特别是在80后、90后群体中,“大宝天天见”这句广告语早已深入人心。
大宝以其亲民的价格和温和的产品效果,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国货”代表,但事实上,自2008年起,大宝已经被美国的强生公司收购,彻底成为了美资品牌。
尽管大宝的市场形象没有太大的变化,许多消费者依然认为它是中国品牌,甚至将它作为“国民品牌”使用。
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能够赚得盆满钵满,除了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外,还在于它们依托中国本土的生产和供应链优势。
在中国,很多外资品牌不仅能够享受到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还可以利用本土的市场和渠道快速扩张。
这些品牌借助中国的制造业和供应链优势,不仅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还能够提高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在中国本土市场,外资品牌凭借强大的资金投入和营销手段,迅速占领了市场份额,这使得它们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而在这场贸易博弈中,那些“潜伏”在中国市场的美国品牌,依靠其强大的资本和品牌影响力,继续从中国的消费者中获利。
与此同时,中国的国货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未来的中国,必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让更多的国货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更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人民日报2013年04月15日《“大宝”被外资收购后遇尴尬 被强生边缘化处理》
中国新闻网2024年09月29日《双汇40年:从火腿肠领军者到全球肉类龙头》
新浪财经2019-12-05《金龙鱼年赚4000亿,却进外国人的口袋!垄断中国市场的品牌有哪些》
每日经济新闻2024-11-10《专访宝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许敏:服务好中国消费者是不需要讨论的战略问题》
来源:史这样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