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阿姨最近膝盖疼得厉害,尤其是上下楼梯的时候,简直就像被针扎了一样。
为什么医生一般不建议做磁共振检查?不是因为辐射,或和这4点有关
王阿姨最近膝盖疼得厉害,尤其是上下楼梯的时候,简直就像被针扎了一样。
她想,这肯定是关节里出了什么问题,前几天她还听老王说磁共振检查能把身体里的问题都照出来,所以打算去医院做个核共振。
可当她在诊室跟医生提出要做磁共振检查时,医生却并没有像她想象中那样立马答应。
相反,医生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耐心地跟她解释起了磁共振检查的利弊。
王阿姨心里不禁好奇起来,这磁共振检查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磁共振检查,作为现代医学的一项高级检查技术,其精确性和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医生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并不推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01
磁共振检查究竟是怎样的?
磁共振检查,通常称为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项常用于临床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其原理基于强磁场对人体内氢原子的共振作用,通过探测不同组织的水分子分布来生成三维图像。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医生在没有创伤的情况下,清晰地观察到人体内部的结构和病变。
磁共振最突出的优势之一,就是它完全不涉及辐射。
相比于CT扫描和X射线成像,磁共振检查采用的是磁场而非电离辐射,因而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损伤。
尤其是在检查软组织(比如大脑、脊柱、肌肉、子宫等)时,磁共振的成像效果往往比其他影像学检查更加清晰和精准。
此外,磁共振的另一个优势是它能够提供更为立体的图像,使得医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患者的身体内部。
例如,在诊断脊柱病变时,MRI能够清晰显示出椎间盘的状态、神经根的压迫情况,甚至能够早期发现肿瘤或炎症。
然而,尽管它在成像清晰度和无辐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很多人听到“核磁”二字时,依然会联想到辐射的危害。
这是因为“核磁共振”中的“核”字常常让人误解为存在辐射。
实际上,MRI并不会产生任何形式的电离辐射,人体暴露在其中完全不会引起细胞的损伤,因此也不会增加癌症的风险。
02
为什么医生一般不推荐做磁共振检查?
尽管磁共振检查拥有许多优势,但医生通常不会主动推荐,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不建议患者进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检查时间长
磁共振检查的时间相对较长,通常需要15到30分钟,甚至更长,与CT和X光等成像技术相比,磁共振的成像速度较慢。
对于病情急迫的患者,尤其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快速得到诊断至关重要,此时,CT扫描等检查方式因为较短的检查时间可能更为适宜。
2、费用相对较高
磁共振检查的费用较其他影像检查高出不少,其高昂的费用来源于所需的低温技术支持,包括液氮、强大电力、专门硬件设施和设备维护等。
加上磁共振设备需要专门的检查室和技术人员的操作,综合成本较高。
对于普通患者,尤其是经济条件有限的人群,非必要情况下可能会选择其他更为经济的检查方式。
3、检查禁忌多
磁共振检查有许多禁忌事项,要求患者在检查前必须去除身上所有金属物品,并且避免体内有任何金属物质。
虽然CT也有类似禁忌,但磁共振的禁忌更加严格。
尤其是体内植入金属支架、节育环或有电子设备(比如心脏起搏器)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因为这些物质在强磁场中可能带来严重风险。
4、部分器官不适用
由于磁共振成像依赖于体内氢原子的共振信号,氢原子含量较高的器官成像效果较好。
比如大脑、肝脏和肌肉等组织,因为水分较多,成像清晰。
但一些含水量较低或气体较多的器官,比如肺部和胃部,磁共振成像效果不佳。
此外,心脏等器官也因为运动的干扰而难以精准成像。
03
磁共振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
尽管磁共振检查没有辐射,但其检查过程也需要严格遵守一些注意事项。
如果不小心忽视这些要求,可能会对健康带来严重后果:
1、摘掉一切磁性物品
在进行磁共振检查时,必须摘掉所有金属物品,包括硬币、手表、钥匙、项链、耳环、别针、发卡等,以及助听器、手机和磁卡等。
这些物品可能会被强磁场吸引或损坏,同时还会影响检查仪器的成像效果,甚至有可能引发局部灼伤。
2、提前告知医生体内异物
如果体内有金属异物(比如心脏支架、金属假肢、人工关节、钢板等)或者曾经接受过相关手术,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特别是植入了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属于磁共振检查的禁忌人群,必须提前说明,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3、更换检查衣物
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患者需要换上医院提供的无金属成分的专用衣物。
这是因为患者原本穿着的衣物可能含有金属成分,从而影响成像结果。
4、检查过程中保持静止
在检查时,任何不必要的动作都可能干扰磁共振仪器的正常扫描,检查过程中患者必须保持完全静止,避免移动。
5、检查结束后要观察
磁共振检查常常需要注射造影剂,检查完成后,患者通常需在观察室留待15分钟,以便观察是否出现不适反应,应该有任何异常,应该及时告诉医生。
磁共振检查并非万能,它有着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保持健康,需要我们科学对待每一项检查,听从专业建议,不盲目跟风。
让我们从日常做起,关注身体信号,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来源:莱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