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定格在这一刻,一九九六年九月,新疆建设兵团八团团长、地膜机厂厂长徐某,参加由国家农业部组织的,为期15天的赴美采棉机械、生产考察。
(图片来自自拍)
时间,定格在这一刻,一九九六年九月,新疆建设兵团八团团长、地膜机厂厂长徐某,参加由国家农业部组织的,为期15天的赴美采棉机械、生产考察。
从此刻开始,岁月的脚步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历经三届团党委,四个农业副团长,时间不可逆转的指向了农业现代化,指向了未来。
当机采棉代替人工拾棉时,连队干部、职工由衷感叹“这一天,终于如期而至了。”二零零九年每个连队机采30%的面积,二零一零年,全团棉花100%实现机采。
历史的细节,总是如此相似,一九九六年十二月,漂洋过海的“迪尔”公司生产的采棉机,在八团七连二四六条田进行采棉试验。寒风吹在每个人脸上,使人捂紧了脖子。
农一师李师长及各团主管农业的领导60余人到现场观摩。机械臂卷起的棉絮扑在他们的脸上。采净率、含杂率都未达到要求的水准。但师长一锤定音:总比人工作业好处多,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
二零零三年八月,农一师阿拉尔市在八团召开“机采棉工作会议”,师市党委常委、李副师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师各团场分管机采棉工作的领导等还有阿拉尔市农业局等有关单位领导共85人参加会议。
领导的讲话在会场回荡: “一定要利用好机采棉技术、滴灌技术、精量播种等农业新技术,做好带领职工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文章。”
从年到一九九六年到二零一零年,机采棉的推广应用,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画面,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我写的只是机采棉试验的冰山一角。
值得一提的是:八团二零零年七月十七日,是机采棉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缓解八团购买采棉机资金不足状况,八团职工集资入股420万元,购置了3台采棉机。
八团在团中学阶梯会议室,召开采棉机股东大会,到会股东118人。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及监事会。
为加强管理,成立机采棉服务站,模拟股份制形式,对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二零零一年十一月,我在八团一连后勤工作,大六田九十亩地机采,棉杆上挂着的满地的棉絮子,地下一堆堆裹着棉叶的棉花,当时,承包户蹲在棉田哭的呼天吃地。
机采棉服务站经过一年的运作,由于技术难题仍未破解,不被职工接受,出现亏损。二零零一年年底,团里对个人入股本金和利息作了偿还,董事会自行解散。
(图片来自朋友圈转发)
尽管首次股份制尝试遇挫,但团场仍加大技术研发与设备改良投入。二零零四年五月,动工的八团长绒棉清理加工技改工程竣工。当第一包标注‘机采棉’的皮棉通过质检时,轧花车间的打包机咔嚓的声音在厂房飘荡,像一曲迟到的赞歌。
那些被反复调试的齿轮;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改良数据;被车轮碾过的试验田;都在数说着:机采棉的成功,浸透着几代人的执着,挥洒着几代人的汗水。
当我写八团的文章在头条上展现时,有人留言,八团原来在农一师排名中,是仅次于六团的落后团场,是的。那时,我们出去学习,在别的团场同行面前,从不敢提年薪,因为我们的年薪低,不好意思说。
八团从1996年开始机采棉试验,到棉田全部实现机采,近15个春秋。在采棉机的轰鸣声中,那些实验田里泪水;那些技改熬白的双鬓,那些越过大西洋的取经者,那些召开现场会的会场;还有领导的嘱托,职工的期盼,都成就了当今飞速发展的数字农业。
当‘迪尔’机械臂再次扬起,采摘的不是棉花,而是几代人对土地的承诺。而一个现代化团场的崛起,是兵团几代人奋斗的结果。
八团在历届团党委的领导下,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演绎了兵团发展史上自强不息的传奇,将根深蒂固的落后甩到了身后,将对新兴农业技术的质疑甩到了身后。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将农业现代化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来源:海阔龙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