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4 月 15 日至 21 日,是第 31 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为“科学防癌,健康生活”。在生活里,“肿瘤”二字往往让人心生恐惧。而每年举办肿瘤宣传周,正是为了让大家深入了解肿瘤,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防癌抗癌。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咸宁市中心
2025 年 4 月 15 日至 21 日,是第 31 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为“科学防癌,健康生活”。在生活里,“肿瘤”二字往往让人心生恐惧。而每年举办肿瘤宣传周,正是为了让大家深入了解肿瘤,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防癌抗癌。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咸宁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二病区负责人、肿瘤学硕士王超主任,带领大家揭开肿瘤的神秘面纱,尤其要探讨感染在某些肿瘤发生过程中,如何扮演着“罪魁祸首”的角色。
Q
什么是肿瘤?
A
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肿瘤如同一个安静乖巧的 “乖宝宝”,生长极为缓慢。它通常不会侵犯周围的组织,与周边 “邻居” 和平共处,也不会发生转移。生活中常见的脂肪瘤就是良性肿瘤的典型代表,用手触摸,质地软软的,一般情况下,它对身体的影响微乎其微,例如压迫等,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多困扰。而恶性肿瘤却像是一个调皮捣蛋、不受控制的 “调皮捣蛋鬼”。它的生长速度快得惊人,疯狂地掠夺身体的营养。不仅如此,它还会侵犯周围组织,如同侵略者一般破坏周边的正常结构。更为可怕的是,它能够通过血液、淋巴等途径,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在原本健康的组织中 “扎根生长”,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一旦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治疗的难度往往会大大增加 。
Q
“肿瘤”和“癌症”,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呢 ?
A
肿瘤是指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块,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而癌症通常指的是恶性肿瘤,特别是上皮组织来源的癌。不过,有时候人们也会把间叶组织来源的肉瘤,血液系统癌症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统称为癌症。所以,所有癌症都是恶性肿瘤,但并非所有肿瘤都是癌症(如良性肿瘤)。癌症的关键特征是浸润性生长、转移能力、高复发风险。病理活检是金标准(通过细胞异型性、分裂象等判断良恶性)。
Q
肿瘤的发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
A
一、外部因素
化学致癌因素:许多化学物质具有致癌性。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存在于煤焦油、香烟烟雾等中),长期接触可能会导致肺癌、皮肤癌等。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类强致癌物,主要存在于腌制食品中,与胃癌等消化道癌症的发生有关。
物理致癌因素:包括紫外线、电离辐射等。紫外线过度照射可引起皮肤癌,这主要是因为紫外线能够损伤皮肤细胞中的 DNA。电离辐射(如 X 射线、γ 射线等)如果过量暴露,会使细胞内的 DNA 发生断裂、突变等损伤,增加患癌风险,如白血病、甲状腺癌等与电离辐射暴露有关
生物致癌因素:某些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可以诱发肿瘤。如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肛门癌等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密切相关;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能会引发胆管癌。
二、内部因素
遗传因素:部分肿瘤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例如,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眼部恶性肿瘤,约 40% 的病例是遗传性的。携带特定基因突变(如 BRCA1 和 BRCA2 基因突变)的女性,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明显增加。
免疫因素: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监视和清除肿瘤细胞的功能。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时,如艾滋病患者(由于 HIV 病毒破坏免疫系统),患肿瘤的风险会增加。此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也容易发生肿瘤。
内分泌因素:某些激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例如,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女性在月经周期、怀孕、绝经等生理过程中,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肿瘤的发生风险。
Q
为什么有些感染会导致癌症发生呢 ?
A
确实有一些感染会显著增加患癌风险,这是因为某些病毒或细菌会长期“潜伏”在人体,通过几种方式致癌:
(一)直接致癌机制:病原体通过编码致癌基因产物或整合遗传物质,直接驱动细胞增殖和恶性转化。
1.病毒致癌基因整合
2.逆转录病毒插入突变
(二)间接致癌机制:病原体通过慢性炎症、免疫抑制或代谢产物间接促进癌变。
1.慢性炎症与氧化损伤
2.免疫抑制
3.微生物代谢产物或毒素
Q
日常生活中,哪些感染是需要我们特别警惕的呢?它们又分别对应着何种癌症 ?
A
1.HPV病毒(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口咽癌、肛门癌;99%宫颈癌与高危HPV持续感染相关。
2.乙肝/丙肝病毒 → 肝癌;我国80%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
3.幽门螺杆菌 → 胃癌、胃淋巴瘤;感染者胃癌风险增高4-6倍。
4.EB病毒 → 鼻咽癌、淋巴瘤;华南地区高发,与咸鱼等饮食习惯协同致癌。
5.HIV病毒 → 卡波西肉瘤、淋巴瘤(因免疫力崩溃诱发)
6.华支睾吸虫感染 → 胆管癌
Q
我们究竟该如何通过防治手段,阻止这些感染带来的患癌风险呢 ?
A
(一)疫苗接种
1.HPV疫苗:适用人群:9-45岁女性及男性(男性可防口咽癌、肛门癌);二价/四价/九价如何选?→ 价数越高,覆盖病毒型别越多。
2.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二)切断传播途径
1.HPV/乙肝/HIV:安全性行为(全程使用避孕套);避免共用剃须刀、纹身器械等。
2.幽门螺杆菌:分餐制+餐具消毒;避免口对口喂食婴幼儿。
3.华支睾吸虫: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这是预防华支睾吸虫病的关键。同时,生、熟厨具应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加强粪便管理,粪便中含有许多寄生虫的卵和幼虫,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
1.已经感染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发生肝癌的风险。
2.对于HP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根除治疗,以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即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和铋剂等药物联合治疗。
3.在寄生虫病流行的地区,对人群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感染者进行集体治疗,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并治疗感染者,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
(四)避免致癌物质
1.长期暴露于化学致癌物,如黄曲霉毒素等,会导致DNA损伤,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2.长期暴露于某些致癌物质,如镍、铬、铍、砷等,会增加鼻咽癌的发病风险;
3.HP感染还可能与其他胃癌风险因素,如高盐饮食、吸烟等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胃癌的发生。
(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均衡饮食、控制体重,充足睡眠、注重个人卫生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患癌风险。
(六)高危人群筛查
1.乙肝患者:每6个月查肝脏超声+甲胎蛋白;
2.HPV感染者:每年做宫颈TCT(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HPV检测。以便及早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宫颈癌,从而得到早期治疗。一般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从21岁开始筛查,并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筛查频率和方法。
3.口咽癌高危人群,如HPV阳性、有烟酒史者,应定期进行HPV-DNA检测和口腔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问题。
4.鼻咽癌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鼻咽癌患者、长期吸烟饮酒者、EBV病毒抗体阳性者等)定期进行鼻咽镜检查、EBV病毒抗体检测等。
5.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阳性者需根治治疗(抗生素14天疗法)
Q
现实中,很多人一旦感染病毒,就觉得自己必然会得癌,因而陷入极度恐慌之中。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
A
这是误解!关键记住三点:
1.感染≠患癌:HPV感染者仅1%-2%会进展为宫颈癌;
2.时间窗口长:从感染到癌变通常需10-20年,足够我们干预;
3.可防可治:就像高血压控制好了不会脑梗,感染控制好也能远离癌症!
Q
如果不幸已经感染,甚至已经出现癌前病变,还有治愈的办法吗?
A
完全有机会!分三个阶段干预:
感染阶段:如发现HPV感染,但宫颈无病变→ 增强免疫力+定期复查,60%可自行清除病毒。
癌前病变阶段:宫颈CINⅡ-Ⅲ级→ LEEP刀手术切除,治愈率超95%;胃黏膜重度萎缩→ 幽门螺杆菌根除+胃镜监测。
癌症早期:肝癌
大家一定要牢记:预防感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预防癌症!积极接种疫苗、定期进行筛查、接受规范治疗,这三大举措就如同为我们的健康筑起了坚不可摧的三重防线。若您还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咨询,欢迎拨打全国癌症防治热线 12320。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用科学武装自己,远离肿瘤威胁,拥抱健康生活 !
王超 咸宁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二病区负责人、肿瘤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咸宁市医学肿瘤学-病理学分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临床肿瘤肿瘤学鼻咽癌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临床肿瘤学(ESCO)生活方式医学专委委员、湖北省临床肿瘤学(ESCO)脑胶质瘤专委会委员。
来源:咸宁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