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AI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驱动力的当下,教育如何突破传统范式?教育又该如何培养能适应并创造未来的技术技能人才?带着这些时代之问,2025年4月10日,由新华社、中新社、浙江日报等20余家主流媒体组成的记者团深入校园,实地探访学校以DeepSeek大模型为核心
在AI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驱动力的当下,教育如何突破传统范式?教育又该如何培养能适应并创造未来的技术技能人才?带着这些时代之问,2025年4月10日,由新华社、中新社、浙江日报等20余家主流媒体组成的记者团深入校园,实地探访学校以DeepSeek大模型为核心引擎的教育创新实践。
吴思颖摄
活动首站聚焦“AI + 教学”线上线下融合体验。在教学主楼智慧教室,教务处副处长张仲杰向记者介绍了学校通过构建“课程 + AI”立体化育人体系,推动各专业与 AI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创设“人工智能 +”微专业,构建起“基础通识+专业赋能+实践创新”的课程矩阵。这一设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让AI从工具层渗透至教育内核,着力培养学生“AI思维+专业素养”的复合能力。
吴思颖摄
相关老师现场演示了AI技术赋能下的课堂革命:通过动态学情诊断,教师可实时捕捉知识薄弱点;智能备课秒级生成个性化教案;AI驱动课堂互动数据转化为教学策略优化建议。“AI驱动的精准教学”不仅提升学习效率,更构建了“教、学、评、测”闭环,让课堂成为培养高阶思维的“智慧训练场”。
吴思颖摄
当AI融入课程肌理,教育正从“知识传递”迈向“能力建构”的范式跃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缩小个体差异,推动AI时代的教育公平。
图书馆校史沙盘前,党办校办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曾晓江在回溯学校发展历程时指出“产教融合”基因早已融入办学血脉。从浙江省首批应用型示范高校到如今的AI教育探索,学校始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此次借AI技术东风构建“技术赋能、数据驱动”的新型教育生态,正是对“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深度实践。
校史沙盘的光影流转间,映射出学校“AI + 教育”转型的清晰路径:既注重底层技术支撑,如与华为等企业共建ICT学院;更聚焦应用场景落地,将智慧康养、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前沿课题转化为教学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创新能力。这种“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的培养模式,破解了教育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学校成为产业变革的“人才蓄水池”与“创新策源地”。
吴思颖摄
吴思颖摄
信息化成果展示走廊成为AI校园生态的微缩展厅。信息化建设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张天荣向媒体朋友们详细介绍了学校“1+4+N”的数字基座体系,展示了“掌上树人”一体化服务平台和“数字孪生校园”,演示了N个智慧应用服务场景。通过“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物联中台、AI中台”建设,学校已形成覆盖教学、管理、服务全场景的数字化生态。
学校智慧校园建中已获得了“智慧校园F5G全光网络示范点”“数字治理先进单位”、“校园新基建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尤其学校基于DeepSeek开发的“苗苗”智能体在巴塞罗那国际会议一经亮相,引来了多方的关注和高度好评。
吴思颖摄
探访活动的压轴环节落在信息科技学院华为ICT学院创新空间。信息科技学院张登辉教授带领团队展示了依据鸿蒙生态的核心硬件和技术打造智慧康养的应用场景,以及“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成果。据介绍,近三年该校学生团队在AI竞赛中斩获很多奖项并成功孵化,真正实现了“将创新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种“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折射出学校对“培养什么人”的深刻思考——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具备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当学生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解决方案,教育的价值便超越了知识传授,升华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能。
吴思颖摄
吴思颖摄
此次探访活动,媒体记者通过实地观摩、互动交流,深入了解了学校在AI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创新。从教学场景的精准赋能到校园生态的智能升级,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以技术驱动教育变革,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AI +教育”应用范式。据悉,活动后续将通过各媒体平台持续传播浙江树人学院的教育创新经验,助力形成“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反哺技术”的良性生态,为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吴思颖摄
文字:李萌
图片:吴思颖
编辑:张海枫
责编:叶怡铭
审核:曾晓江
来源:浙江树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