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让他撤退,他却通电全国死战不退!蔡廷锴为何要抗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1 04:43 3

摘要:1932年2月,上海闸北的战斗正激烈。当南京国民政府的“撤退令”第三次传到真如指挥部时,第19路军军长蔡廷锴猛地拍碎了桌上的瓷杯,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公开抗命。在日军10万海陆空精锐压境下,这个出身广东裁缝铺的北伐名将,为何敢顶着“抗命”罪名,率领3万装备简陋的粤

1932年2月,上海闸北的战斗正激烈。当南京国民政府的“撤退令”第三次传到真如指挥部时,第19路军军长蔡廷锴猛地拍碎了桌上的瓷杯,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公开抗命。在日军10万海陆空精锐压境下,这个出身广东裁缝铺的北伐名将,为何敢顶着“抗命”罪名,率领3万装备简陋的粤军,在淞沪前线硬刚日军?

1892年4月15日,蔡廷锴出生于广东罗定一个贫寒农家。9岁入私塾读书,到了13岁又因为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只能跟随父亲学做裁缝。但乡间流传的岳飞、文天祥故事,早就在少年心中种下“马革裹尸”的报国之志。

1910年,18岁的他放下了剪刀投身军旅,从广东新军二等兵起步,历经军阀混战的锻炼,在1926年加入北伐军,成为“铁军”第4军10师30团团长。

1926年10月,在武昌攻城战中,他亲率敢死队扛云梯攀爬城墙,左脸被敌刺刀划伤仍死战不退,“铁面将军”的威名从此远播。1930年的中原大战,他率部为蒋介石攻克济南,却发现嫡系部队装备精良、补给充足,而自家士兵只能穿着露趾草鞋,首先明白了国民党派系斗争的丑陋。

1931年“围剿”红军时,百姓见军队避之不及的场景,更让他想起母亲临终叮嘱:

“当兵不能让老百姓怕。”

这份朴素的为民感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彻底点燃了他强烈的抗日决心。

1932年1月,日本在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后,还想把魔爪伸向上海。1月18日,日僧在三友实业社寻衅滋事,日军借机制造“一·二八事变”。此时国民政府正集中兵力“剿共”,蒋介石却电令京沪卫戍司令陈铭枢:“避免冲突,19路军须后撤至第二防线。”

但蔡廷锴拒绝退缩,他深知闸北住着30万百姓,背后更是中国工业的半壁江山。于是,他与总指挥蒋光鼐、淞沪警备司令戴戟联名致电南京:

“职等为国家人格计,如该寇来犯,决在上海附近抵抗,虽牺牲至一卒一弹,亦不退缩!”

蔡廷锴将军

1月28日深夜,日军陆战队突袭闸北,他在指挥部下令把机枪架到巷口,就算用牙齿咬,也要把鬼子挡在苏州河以北!

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就此展开:日军投入3个半师团约10万兵力,配属飞机、坦克、军舰。而19路军仅3个师约3.3万人,步枪多为“汉阳造”,重武器只有60门迫击炮。

但战士们有两样“秘密武器”:一是从广东带出的铁血弟兄,二是上海民众支援的5万床棉被(构筑防炮工事)、20万枚手榴弹(含民间赶制),正是这些鼓励让战士们越战越勇,他们什么办法都想过,唯独始终没有想过放弃。

在闸北火车站,当日军坦克冲进广场时,19路军士兵抱手榴弹就从钟楼跃下,与敌同归于尽。营长傅江荣腹部中弹鲜血直流,仍然坚持刀砍杀3名敌人,直至牺牲。

而蔡廷锴发明的“战壕+地道”战术,更是让日军在瓦砾堆中寸步难行。小鬼子还以为上海是北平?每一块砖都是19路战士的子弹。

吴淞保卫战中,蔡廷锴更是亲自指挥炮兵连,压低炮口轰击敌舰,首炮便炸断日军旗舰“出云号”瞭望塔,守军和日寇激战14小时,让他们登陆的想法彻底破产。

日军进攻当日,中共地下党发动日商工厂工人进行大罢工,切断日军的后勤。更有3000余人的“抗日义勇军”奔赴前线,为战士们挖战壕、运弹药,甚至持械作战。宋庆龄、何香凝等爱国人士纷纷发起募捐,3天就筹集了27万元(相当于19路军3个月军饷),并创办“国民伤兵医院”,救助受伤军人。

宋庆龄

面对首道撤退令,蔡廷锴在电文背面手书“军人守土,死战而已”,谎称“前线通讯中断”,同时通过上海电台发布《告全国同胞书》:

“暴日占我东三省,今又犯我淞沪,我19路军将士虽死,决不放弃寸土!”

此举彻底引发全国响应:北平、广州学生纷纷通电声援,海外华侨捐款络绎不绝,国民党元老李济深和冯玉祥也公开支持:“蔡廷锴抗的是不抵抗的歪命,护的是民族正命!”蒋介石虽震怒却不敢处罚,唯恐激起民愤。

1932年初,蒋介石正集中50万兵力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视共产党为首要威胁。他认为在上海与日军硬拼,会消耗“剿共”力量,故仅派张治中第5军(中央军旁系)象征性支援,且严令“不得过度深入”。蔡廷锴感叹:

“前线拿命换国土,他们怕耽误打内战!”

蒋介石

而国民政府则迷信英、美、法等国会“主持正义”,认为和日军冲突会破坏“国际秩序”。庙行战役中,19路军歼敌3000余人(中方统计),取得“九一八”后首场大捷,蒋介石却急电外交部:“立即请求国联介入停火。”

最终1932年5月5日,《淞沪停战协定》签订,规定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军队不得驻守,日军可留驻“若干”部队。

淞沪停战协议签署

3月3日,在国际压力下中日停战。19路军以伤亡1.4万人的代价(日军中方统计伤亡1.02万人,日方公布3000余人),坚守上海33天,打破了日军“速胜论”。蔡廷锴站在废墟上,想起了出征前的诗句:

“戎马倥偬到此间,身心劳瘁任艰难,家书两载叮咛寄,不扫倭寇誓不还。”

此战之后彻底点燃全民抗日的决心:上海工人罢工、学生参军、商人捐款,首次展现军民协同的力量。宋庆龄评价:“19路军是真正的民众武力,中华民族的脊梁!”

第十九军烈士陵园

战后,蔡廷锴被调离19路军,派往福建“剿共”,他却于1933年联合李济深发动“福建事变”,公开反蒋抗日。虽事变失败,但其精神影响深远。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19路军旧部继续在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中浴血奋战,延续“死不退”的铁血信念。

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将军离开了我们,他始终记得母亲的教导,坚守自己的军人职责,以保家卫国为第一使命。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