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冤种的鲨鱼:被章鱼骑在脑袋上|自然小喇叭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23:07 1

摘要:这种胆大包天的小鱼叫做金鲹(Caranx crysos),也叫黄鲭鱼,是一种小型掠食性鱼类。最近,科学家对地中海的铅灰真鲨(Carcharhinus plumbeus)进行监测,却在水下视频中意外发现:金鲹总是鬼鬼祟祟地跟在鲨鱼后面,然后又突然离开,偷感很重,

欢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栏目的第79期,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我们搜罗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闻和研究(本期鲨鱼含量爆表):

1)鲨鱼被鱼类当成掩体

2)鲨鱼被章鱼当成坐骑

3)鲨鱼咬牙切齿,发出咔哒咔哒声

4)会打游戏的天才倭黑猩猩去世

5)雄性线虫学不会教训

6)小鼠会对昏迷的同伴进行急救

鲨鱼当掩体

什么?竟然有鱼敢把鲨鱼当掩体用?

这种胆大包天的小鱼叫做金鲹(Caranx crysos),也叫黄鲭鱼,是一种小型掠食性鱼类。最近,科学家对地中海的铅灰真鲨(Carcharhinus plumbeus)进行监测,却在水下视频中意外发现:金鲹总是鬼鬼祟祟地跟在鲨鱼后面,然后又突然离开,偷感很重,仿佛在计划什么阴谋。

金鲹悄悄地跟在鲨鱼的阴影下 | Rocco Canella

通过进一步观察,研究者在视频里发现了34次类似的事件。每一次,金鲹都会在鲨鱼背后,跟随着鲨鱼的游动方向和游速移动了平均27秒,然后忽然离开并加速,对雀鲷这样的小鱼发起攻击。

科学家猜测,这是金鲹躲在鲨鱼后面伏击猎物,把鲨鱼当成了免费的掩体。

如果直接在海里游荡,猎物远远地看见就速速逃跑了 | Desiree Grancagnolo

把鲨鱼当掩体,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捕猎策略。金鲹躲在鲨鱼后面悄悄靠近猎物时,被猎物发现的概率只有10%,它们可以轻松地打猎物一个措手不及;如果金鲹大摇大摆、成群结队地在海里打猎,被猎物发现的概率超过95%(毕竟人家不瞎),猎物会立刻组成防御性的队形,攻击猎物的成功率就会大大降低。

对金鲹来说,鲨鱼属于多功能用具。跟在鲨鱼后面游动,除了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靠近猎物,还能在鲨鱼的尾流中节省能量,而且可以免受捕食者的伤害

鲨鱼当坐骑

是的,鲨鱼又成为了大冤种——这次它们被章鱼当成了坐骑。

在新西兰海岸附近,研究者偶然发现一条鲨鱼的头顶有个奇怪的橙色物体。他们怀疑鲨鱼是受了伤,或者被浮标黏上了,于是用上了无人机和水下摄像头,试图弄明白到底咋回事。

章鱼骑着鲨鱼闪亮登场 | Wednesday Davis/Uiversity of Auckland

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鲨鱼头顶的竟然是一只章鱼!它的所有触手都牢牢地抓着鲨鱼背,正骑着鲨鱼在海里移动。

这只章鱼还挺会挑,被它选中当坐骑的是世界上游得最快的鲨鱼尖吻鲭鲨(Isurus oxyrinchus),游速高达每小时50公里左右,最高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74公里。奇怪的是,章鱼大多生活在海底,尖吻鲭鲨又喜欢在海面附近游动,没人知道章鱼到底是怎么搭上这辆“高速列车”的

水下视角:章鱼正骑在鲨鱼的头顶 | Wednesday Davis and Esther Stuck

研究者们跟踪了这条鲨鱼10分钟,发现章鱼一直稳稳地骑在它的背上,似乎已经是一个熟练的骑手。不过,这条鲨鱼刚好处在缓慢移动的状态,如果它真的开始全速前进,章鱼的触手不一定还能抓得住。不管怎么样,坐着“鲨鱼列车”在海面兜风,还狠狠震惊了路过的人类,应该也是章鱼一生中的独特体验了。

鲨鱼咬牙切齿

今天鲨鱼的戏份特别多——这次它们在咬牙切齿。

先前的研究认为鲨鱼是哑巴,因为它们缺乏正常鱼类发出声音的器官——鱼鳔。对鲨鱼的CT扫描结果也证实,它们没有什么能发出声音的器官。

然而,在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里,研究者发现,鲨鱼会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

会咔哒咔哒的新西兰星鲨 | Paul Caiger

这项发现纯属意外。当时,研究者正在做新西兰星鲨(Mustelus lenticulatus)的听觉实验。实验需要对鲨鱼做一些行为训练,研究者会用手抓握鲨鱼并持续几分钟——就在这时候,他们发现,明明没有发声器官的鲨鱼,却发出了超响的咔哒声

为了确认自己没有幻听,研究者在水箱中安装了麦克风。结果发现所有鲨鱼被抓时都会“咔哒咔哒”,而且在行为训练持续一段时间后,鲨鱼习惯了被抓,咔哒声会逐渐变慢并停止。

新西兰星鲨的牙齿排列紧密,可以咬碎螃蟹等硬壳猎物,在下颚闭合时可以发出声音 | 参考资料[3]

这是科学界第一次发现鲨鱼会主动发出声音。研究者推测,这种咔哒声是鲨鱼通过摩擦牙齿来发出的。在被捕食者威胁(或者被人类莫名其妙地抓着)的时候,它们咬牙切齿发出的咔哒声,可以用来短暂地转移捕食者的注意力;而且,包括海狗在内的鲨鱼捕食者,刚好对这样的高频声音很敏感。

可以确认的是,这并不是对同伴发出的求救声。咔哒声的频率高于鲨鱼的听力范围,再怎么咔哒咔哒,同伴都听不到。

坎兹去世

最近,天才倭黑猩猩坎兹(Kanzi)去世了,享年44岁。

坎兹是最著名的倭黑猩猩之一,它出生于美国的一个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成长过程中常常接受词汇训练,并展示出了极高的语言能力。虽然没法开口说人话,但它通过看视频学会了美国手语,掌握的词汇超过300个,甚至可以将词汇通过排列组合来表达新的含义,说明它懂得抽象概念。在坎兹8岁时,它和人类儿童在研究中接收了660条口头指令,它表现得比2岁的人类儿童更好。

2006年,坎兹用一个满是符号的“键盘”和研究者交流 | William H. Calvin / Wikimedia Commons

除了超乎寻常的语言能力,坎兹的动手能力也很强。在研究者的教导下,它学会了如何制作和使用石器,还在此基础上创新出了独有的方式。坎兹还学习了生火做饭,甚至学会了打电子游戏——它能熟练地玩吃豆人,还在几分钟内就学会了游戏Minecraft的基础操作,并击败了最后的boss。

坎兹用触屏玩Minecraft | ChrisDaChow / YouTube

今年3月18日,坎兹像往常一样吃了早饭,和侄子打闹,然后躺下梳理毛发,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它就没有了心跳和呼吸。目前尸检结果还没有出来,研究者还不知道坎兹的直接死因,但它生前还在接受心脏病治疗,它的去世也许和心脏疾病有关。

雄性线虫

雄性线虫学不会吃一堑长一智。

秀丽隐杆线虫爱吃细菌,而且特别喜欢一种致病细菌的气味,但吃了这种有害的细菌,它们就会生病。最近,为了观察不同性别的线虫能不能学会避开致病菌,研究者把雄性和雌性线虫分开培养并喂食致病菌,然后把它们转移到测试皿中,让它们在诱人但有害的致病菌和没那么诱人但无害的细菌中做选择。

秀丽隐杆线虫,其中雌性线虫其实是雌雄同体的,可以自体受精也可以和雄性交配 | ZEISS Microscopy / Wikimedia Commons

结果发现,雄性线虫和雌性线虫的学习过程非常不一样。雌性线虫很快就学到了教训,能把致病菌和生病联系起来,并刻意地避开致病菌,选择另一种细菌;相反,雄性十分头铁,大多数都会继续吃致病菌,就算会因此生病也坚决不改。

吃了无害的细菌后,线虫很健康,没有免疫反应(左);吃了致病菌后出现免疫反应(右) | 参考资料[5]

随着进一步研究,科学家发现了雄性线虫很难学会避开危险的原因——它们神经系统中的npr-5受体比雌性高得多。他们创造出了没有npr-5受体的雄性线虫,这些线虫能迅速学会避开致病菌;而一旦单独把npr-5受体放回它们的感觉神经元,它们又会失去学习能力。

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体内也有对应的物质——一种叫做NPY的神经肽,与感知压力和饮食控制等过程有关。先前的研究发现,雌性小鼠的NPY水平低于雄性小鼠,这也许就是它们更快学会规避危险的原因。相似的是,人类中更容易患上焦虑、对负面压力更敏感的也是女性。

小鼠营救同伴

就像人类一样,小鼠也会对失去意识的同伴进行急救。

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把小鼠和一个昏迷的同伴放到了一起。令人意外的是,小鼠不仅注意到了同伴的异常状态,还迅速对同伴展开了急救行动——它们会舔同伴的脸,梳理它的毛发,啃咬它的嘴,甚至拉扯它的舌头。而且,小鼠和昏迷的同伴越熟悉,它们的救援就更急切,动作也更激烈。

小鼠对昏迷的同伴展开一系列救援行动 | 参考资料[6]

在13分钟的测试中,参与实验的小鼠平均花了47%的时间来和昏迷的同伴互动,试图营救它。随着时间过去,它们的急救行动也会逐渐升级,从轻柔的舔和梳理,变成激烈地啃咬嘴和舌头。研究者认为,就像人类会评估昏迷情况、进行心肺复苏,小鼠针对嘴和舌头,可能是为了打开同伴的呼吸道,帮助对方的呼吸和恢复。

人类在急救时也会注意呼吸道的畅通 | BruceBlaus / Wikimedia Commons

救助昏迷的同伴似乎是一种本能,除了小鼠,灵长类动物、海豚和大象也有类似的行为。利用神经成像和光遗传学,研究者发现,小鼠的急救行动与催产素的激活有关。在维系社会关系、建立信任和情感中,催产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或许也能促进动物在危急情况下互相援助,从而提高生存机会。

参考文献

[1]https://esa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cy.70028

[2]https://www.auckland.ac.nz/en/news/2025/03/11/sharks-.html

[3]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s.242212

[4]https://www.apeinitiative.org/remembering-kanzi

[5]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3347225000314

[6]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q2677

作者:猫吞

编辑:麦麦

题图来源: Wednesday Davis/Uiversity of Auckland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