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年期痤疮(Menopausal acne)影响 12%-22% 的女性,会造成严重的情绪困扰和生活质量下降,尤其是对于肤色较深的女性,因为可能会留下疤痕。治疗应采用逐步的方法,从温和的皮肤护理和外用药物开始,如水杨酸、壬二酸和维甲酸类药物。
更年期痤疮(Menopausal acne)影响 12%-22% 的女性,会造成严重的情绪困扰和生活质量下降,尤其是对于肤色较深的女性,因为可能会留下疤痕。治疗应采用逐步的方法,从温和的皮肤护理和外用药物开始,如水杨酸、壬二酸和维甲酸类药物。
虽然围绝经期和绝经期痤疮在皮肤科诊所中每年都变得越来越常见,中年至老年时期的痤疮影响 12% 至 22% 的女性,而男性只有 3%。据报道,与男性相比,它对女性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要大得多。此外,由于绝经期痤疮引起的深度炎症会留下更暗的炎症后瘢痕和瘢痕疙瘩,所以深色皮肤患者的痤疮往往更具危害性。与倾向于在脸颊和额头爆发的青春期痤疮不同,绝经期痤疮通常在下巴、下颌和嘴周围爆发。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痤疮据报道比青春期痤疮发作引起更多的情绪困扰和痛苦,尽管与青少年相比不太常见。这可能是由于在青春期这个特定的生命阶段,人们对青春期痤疮的期望和接受度更高,而中年女性正在经历围绝经期变化。这强调了理解患者的担忧并提供有效的治疗计划的重要性。
对于绝经或绝经后的女性,治疗选择并不那么简单直接。虽然痤疮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短暂的、针对特定年龄的皮肤状况,但我们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痤疮。痤疮现在被分为 3 类:持续性痤疮、复发性痤疮和迟发性痤疮。持续性痤疮见于青少年和年轻人,是一种由免疫介导和雄激素触发的皮脂腺毛囊单位炎症性疾病。复发性痤疮是指痤疮在 “年轻时出现” 后消失,但在中年(30 多岁到 40 多岁)又以同样的模式出现。迟发性痤疮是指正在经历绝经激素变化的女性出现新发痤疮。
在为绝经后女性的迟发性痤疮制定逐步治疗计划之前,临床医生应收集侧重于生活方式的病史。在绝经期间会加重痤疮发作的因素包括睡眠不足、皮肤刺激、洗脸频率、吸烟以及使用合成代谢类固醇和某些形式的孕激素等激素补充剂。
更年期痤疮的病理生理学当女性身体进入更年期状态(连续 12 个月没有月经周期)时,雌激素会急剧下降。女性身体各处有许多雌激素受体;然而,在面部、生殖器和腿部的数量特别多。在更年期期间及绝经后约 5 年,皮肤胶原蛋白急剧减少,弹性蛋白变性增加。这种组合导致皮肤松弛和皱纹增多。随着皮肤屏障功能的下降,经表皮水分流失增加。由于屏障功能差,引发痤疮的炎症级联反应被认为会发生。治疗策略更年期后数年可能会出现慢性、间歇性的痤疮发作。需要强调的是,坚持适当的护肤程序有助于获得一致的效果。通常,由于更年期皮肤变化背后的病理生理学,局部治疗最为有效。
步骤 1
成熟(更年期 / 绝经后)皮肤长痤疮与青少年皮肤长痤疮不同。成熟皮肤缺乏产生油脂的大量激素,皮肤干燥,并且容易被一些经典的痤疮治疗方法刺激。
首先,讨论使用温和洁面产品进行温和清洁的重要性。每天只洗脸 1 到 2 次以保护皮肤屏障,然后涂抹不致粉刺的保湿霜。呵护皮肤屏障将有助于减少经皮水分流失引起的刺激。如果患者对痤疮洁面产品感兴趣,可以推荐每天使用 2% 水杨酸洁面乳,以及每天两次使用壬二酸(20% 乳膏或 15% 凝胶)。过氧化苯甲酰(以 4% 洁面乳或 2.5% 乳膏形式)是在日常护理中引入杀菌剂成分的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因为对其作用机制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非常低,其作用机制是将氧气引入毛囊。这有助于预防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丘疹。过氧化苯甲酰可能会刺激更年期和绝经后皮肤;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可以考虑换成 2% 水杨酸洁面乳或 20% 壬二酸乳膏或 15% 壬二酸凝胶。壬二酸由于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和阻断 Toll 样受体而有助于改善色素沉着并表现出抗炎成分。此外,它通过表现出使角质化正常化的特性来改善色素沉着。这种干预措施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
所有这些选择对于迟发性轻度至中度痤疮的单一疗法都是不错的考虑,或者可以与每天两次的 1% 克林霉素外用洗剂联合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存在抗生素耐药的风险,外用克林霉素不能作为单一疗法使用。
第 2 步
考虑使用 5% 至 7.5% 的外用氨苯砜乳膏治疗患者(凝胶可能会使皮肤干燥)。它作为一种抗炎剂,目前没有已知的细菌耐药性。它没有严重的干燥副作用,作为单一疗法是有效的。由于耐受性和安全性高,几乎没有副作用,患者很可能会遵医嘱。
第 3 步
考虑添加一种维甲酸类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以增加角质形成细胞的更新,从而减少毛孔大小、细纹和皱纹,并有助于在持续使用的情况下防止毛孔堵塞。添加低浓度的维甲酸类药物,如 0.1% 至 0.3% 的外用阿达帕林,已被证明在减少炎症性和非炎症性病变方面非常有效。维甲酸类药物的疗效高是因为它可以阻断识别痤疮丙酸杆菌的 Toll 样受体。患者应每隔一天每 2 至 4 小时使用一次阿达帕林,以建立耐受性。一旦他们能够耐受,就可以增加到每晚使用一次。随着患者对阿达帕林的耐受性增强,可以考虑使用处方维甲酸(0.025%、0.05%,最强的是 0.1%)。这可以与步骤 1 中列出的一种治疗方法结合使用。
第 4 步
如果患者对连续 6 个月的局部联合治疗没有反应,则应考虑全身治疗。螺内酯是口服治疗的首选,因为其副作用小且疗效好。螺内酯不仅可以帮助治疗炎症性痤疮,还可以减少更年期的其他不良过程,如多毛症和脱发。剂量范围为每天 25 毫克至 200 毫克,每天 200 毫克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螺内酯不应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患有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有高钾血症病史的患者联合使用。继续使用局部联合治疗(上述组合之一)和每日螺内酯。患者可以从每天 100 毫克开始,根据随访时报告的发作次数逐渐增加剂量。
第 5 步对于严重、顽固的病例,可以考虑使用异维 A 酸进行治疗,从每天 0.5 毫克 / 千克开始,随餐服用。应缓慢增加至每天 1.0 毫克 / 千克,目标是累积治疗剂量为 120 至 150 毫克 / 千克 / 天。口服抗生素并未显示出长期益处,但可用于急性发作。主要治疗包括每周三次 500 毫克阿奇霉素。经典选择,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多西环素每天两次,每次 100 毫克)也有效。
第 6 步
除了局部和全身治疗外,患者还可以探索各种美容干预措施,以帮助补充步骤 1 至 4 的常规治疗。不建议患者在使用异维 A 酸时接受以下治疗。粉刺性和 / 或持续性炎症性痤疮:粉刺提取和化学剥脱可能有用。建议使用视黄醇剥脱和含有活性成分(如水杨酸、扁桃酸和乙醇酸)的化学剥脱。如果使用得当,剥脱对痤疮病变和疤痕是有效的;然而,存在不良事件的风险,如浅表烧伤。这种风险取决于剥脱成分、患者的皮肤类型以及提供者的经验和技能水平。
如果连续进行,585 纳米和 595 纳米脉冲染料激光、532 纳米 KTP 激光、1450 纳米二极管激光、1540 纳米分数铒玻璃激光、强脉冲光和射频设备都是有效的选择。
结节囊肿性痤疮:
诊所内的治疗方法,如囊肿抽吸和使用 10mg/kg 病灶内曲安奈德(康宁克通)进行类固醇注射,对于快速缓解症状非常有益,且如果有不良反应,也通常耐受性良好。如果病灶内注射的康宁克通没有针对所治疗的病变进行适当稀释,可能会导致萎缩。虽然耐受性良好,但稀释和注射技术对于实现理想的美容效果和缓解炎症非常重要。
激素替代疗法 ——
雌激素与更年期:如上文病理生理学所述,雌激素在皮肤厚度和外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激素替代疗法有助于维持高密度的雌激素受体存在,这可以提高皮肤密度、减轻萎缩、减少干燥,进而防止皮肤屏障受损。雌激素受体广泛存在于身体的多种细胞中,尤其是皮肤成纤维细胞。补充雌激素将增强这些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功能,这与胶原蛋白的产生呈正相关。改善和维持胶原蛋白的产生有助于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这提供了更厚、更具年轻功能的真皮,从而呈现出更年轻的外观。它还增加了弹性并减少了经表皮水分流失。这不仅带来更年轻的外观,而且改善受损的皮肤屏障还意味着细菌进入表皮和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机会减少,从而减少痤疮的发生。
总之,对于正在经历新的、迟发性痤疮的更年期患者,有多种治疗选择。需要频繁随访以确保治疗方案适合患者。与青少年和年轻人相似,在满足患者满意度之前可能会有一段尝试和错误的时期。
资料来源
1. Perkins AC, Maglione J, Hillebrand GG, Miyamoto K, Kimball AB. Acne vulgaris in women: prevalence across the life span. J Womens Health (Larchmt). 2012;21(2):223-230. doi:10.1089/jwh.2010.2722
2. Vitale M, Gómez-Sánchez MJ, Vicente MH, Colombo F, Milani M. Efficacy, tolerability, and face lipidomic modification of new regimen with cleanser and corrective serum in women with acne-prone skin. Appl Sci. 2024;14(17):7799. doi:10.3390/app14177799
3. Preneau S, Dreno B. Female acne – a different subtype of teenager acne?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2;26(3):277-282. doi:10.1111/j.1468-3083.2011.04214.x
4. Norris JF, Cunliffe WJ. A histological and immunocytochemical study of early acne lesions. Br J Dermatol. 1988;118(5):651-659. doi:10.1111/j.1365-2133.1988.tb02566.x
5. Thielitz A, Lux A, Wiede A, Kropf S, Papakonstantinou E, Gollnick H. A randomized investigator-blind parallel-group study to asses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zelaic acid 15% gel vs. adapalene 0.1% gel in the treatment and maintenance treatment of female adult acne.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5;29(4):789-796. doi:10.1111/jdv.12823
6. Măgerușan ȘE, Hancu G, Rusu A. A comprehensive bibliographic review concerning the efficacy of organic acids for chemical peels treating acne vulgaris. Molecules. 2023;28(20):7219. doi:10.3390/molecules28207219
7. Khunger N, Mehrotra K. Menopausal acne –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Int J Womens Health. 2019;11:555-567. doi:10.2147/IJWH.S174292
8. Bravo B, Penedo L, Carvalho R, et al. Dermatological changes during menopause and HRT: what to expect? Cosmetics. 2024;11(1):9. doi:10.3390/cosmetics11010009
来源:皮肤科主任吴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