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社交软件,“拒绝恋爱脑” 的话题阅读量超 10 亿次;00 后用 “戒糖” 形容对亲密关系的疏离;高校课堂上,“情感研究” 成为跨专业抢选课 —— 年轻世代对 “浪漫爱” 的集体祛魅,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社会讨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雯、00 后媒介研究者司仪
打开社交软件,“拒绝恋爱脑” 的话题阅读量超 10 亿次;00 后用 “戒糖” 形容对亲密关系的疏离;高校课堂上,“情感研究” 成为跨专业抢选课 —— 年轻世代对 “浪漫爱” 的集体祛魅,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社会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雯、00 后媒介研究者司仪与播客从业者若涵的对谈,揭开了这场情感转型的深层逻辑:从 18 世纪欧洲 “情感革命” 到 21 世纪中国 “去浪漫化实践”,三代人用学术研究与现实观察证明:当代年轻人对 “恋爱脑” 的厌倦,不是情感的退化,而是人类重新理解 “爱与连接” 的文明升级。
在传统学术语境中,“情感” 长期被视为理性的对立面。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数据显示,1980 年前的文学理论著作中,“情感” 相关词条仅占索引的 3%,男性学者主导的研究更关注《简・爱》中的阶级叙事,而非简对 “平等之爱” 的情感呐喊。
网络插图
这种忽视让女性学者陷入困惑:为何对情感的细腻感知,在学术体系中常被视为 “不够深刻”?
金雯的研究打破了这种偏见。通过梳理 18 世纪英法文献,她发现 “情感” 曾是启蒙运动的核心议题: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证 “共情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为女权辩护》中提出 “理性情感是女性解放的钥匙”。
这些思想资源与当代中国形成奇妙呼应:当当下 世代用 “情绪价值” 批判亲密关系中的隐性剥削,其实是在延续 200 年前女性对 “情感公平” 的追求。
网络配图
女性学者的独特价值在田野调查中更显珍贵。司仪对 200 位 00 后的深度访谈发现,他们对 “情感真实性” 的重视远超想象:73% 的受访者拒绝 “节日仪式化表达”,58% 认为 “共同沉默比刻意交流更亲密”。
这种 “去表演化” 的情感实践,暗合 19 世纪乔治・艾略特在《米德尔马契》中的洞察 —— 真正的爱,始于看见对方未说出口的挣扎。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024 年报告显示,新世代日均接触 “浪漫内容” 3.2 小时,但 41% 的人坦言 “越看越迷茫”。这种矛盾在 B 站体现得淋漓尽致:女性友谊主题的《重启人生》播放量破 1.2 亿次,而同期恋爱综艺完播率不足 30%—— 年轻人用行动证明:
他们厌倦的不是爱,而是被规训的 “浪漫模板”。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学校
金雯指出,这种转向暗合情感文明的周期性演进。18 世纪末,当 “感伤小说” 将爱情异化为道德表演,哥特小说立刻用暗黑叙事刺破虚伪,正如 Z 世代用 “恋爱剧像科幻片” 吐槽浪漫叙事的失真。不同时代的年轻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拒绝将爱简化为社会规训的工具。
从 “搭子文化” 到 “宠物陪伴”,从 “AI 情感陪伴” 到 “跨性别友谊”,当下世代正在构建 “液态关系”:情感可以是任何形态,只要能带来真实的连接与共鸣。
网络配图
这种实践并非否定爱,而是回归爱的本质。司仪发现,65% 的受访者曾使用 AI 情感工具,但 82% 强调 “人类情感的不可预测性无可替代”。
这恰如 18 世纪诗人威廉・库勃在抑郁症后转向自然书写: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 “浪漫爱” 的固定形态,才能发现情感的本质是 “与他者的真诚相遇”—— 可以是朋友间的灵魂共振,也可以是对世界的温柔凝视。
在《坠落的审判》等影视作品中,金雯看到了情感研究的终极意义:社会正义的基石,是 “看见每个具体的人”。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 “实践理论” 为此提供注脚:当我们放弃用 “性别”“年龄” 等标签定义个体,转而关注每个人在具体情境中的情感褶皱,才能构建真正包容的情感伦理。
坠落的审判
这种认知革命已在年轻世代中萌芽。某高校 “性别与情感” 工作坊记录显示,学生们更关注 “职场妈妈如何平衡家庭与自我”“男性在亲密关系中的情绪表达困境”,而非陷入性别对立的骂战。正如 18 世纪 25% 的英国女性选择不婚,与当代 “不婚主义” 本质都是对 “情感自主性” 的捍卫:
每个时代的情感实践,都是人类对 “如何更好地共同生活” 的探索。
当下世代用 “善良” 重新定义情感价值 ——89% 的人认为 “情感中的责任感高于浪漫激情”,他们其实在重述康德的 “实践理性”:情感不仅是个人体验,更是连接社会的伦理纽带。
这种认知跃迁,恰似启蒙运动将情感从宗教桎梏中解放,当代人正在将情感从 “个人主义神话” 中剥离,使其成为重建社会信任的基石。
从 1740 年《帕梅拉》引发欧洲情感地震,到 2024 年 Z 世代用 “多元关系” 重构亲密形态,人类对情感的理解始终与时代同频。金雯们的学术研究、司仪们的田野调查、若涵们的公共传播,共同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 “避爱”?
网络配图
答案藏在三代人的对话中:不是爱消失了,而是爱摆脱了浪漫主义的神话滤镜,回归其本质 —— 一种看见他者、连接世界的能力。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 “甜甜的恋爱” 模板,才能真正理解:爱可以是朋友间的相互成就,可以是对自然的温柔以待,更可以是对每个 “具体的人” 的尊重与共情。
“真正的爱,始于看见对方灵魂的褶皱。”
当这句金句回响在代际对话中,我们终于明白:当下世代对 “恋爱脑” 的厌倦,正是人类情感文明向更成熟、更包容阶段迈进的标志:
因为只有放下对 “完美浪漫” 的执念,才能遇见更真实、更有力量的情感连接。
【内容来源于@不合时宜的音频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