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曾凭借雷厉风行的作风和“GDP至上”的实干精神圈粉无数,但近年来,这一角色却愈发引发争议。尤其在职场中,许多人对这类领导的态度从“敬佩”转向“反感”,甚至直言“不想遇到李达康这样的上司”。这背后的矛盾,恰恰折射出权力逻辑与人性需求的深
在《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曾凭借雷厉风行的作风和“GDP至上”的实干精神圈粉无数,但近年来,这一角色却愈发引发争议。尤其在职场中,许多人对这类领导的态度从“敬佩”转向“反感”,甚至直言“不想遇到李达康这样的上司”。这背后的矛盾,恰恰折射出权力逻辑与人性需求的深层碰撞。
李达康无疑是能吏。从林城塌陷区改造到光明峰项目,他总能以近乎偏执的魄力推动经济发展,甚至不惜打破常规 。这种“闯将”特质在改革开放初期或许备受推崇,但在强调人性化治理的当下,却显得格格不入。他对待下属如孙连城,动辄以“懒政”标签施压,却从未反思自己是否提供了合理的资源支持 。对家人,他更是冷漠到近乎绝情——分居八年的妻子欧阳菁被捕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自保”,而非关心对方的处境 。这种将“工作狂”与“情感荒漠”画等号的形象,难免让普通人感到压抑和疏离。
李达康的决策风格充满矛盾。一方面,他强势到容不下反对声音,无论是金山县修路时的独断专行,还是大风厂强拆前的“一意孤行”,都暴露出他对集体智慧的轻视 。另一方面,一旦出现问题,他又急于切割责任。丁义珍腐败案发后,他指责下属“未及时汇报”,却闭口不谈自己用人失察;早年易学习、王大路为他“顶雷”背锅,他飞黄腾达后却刻意疏远旧友 。这种“功劳归己、过错归人”的做派,在讲究团队协作的现代职场中尤为刺眼。
“达康书记”的悲剧性在于,他看似坚守底线(不贪不腐),实则陷入另一种功利主义泥潭。为了GDP,他默许丁义珍以“李达康化身”自居招揽投资,对潜规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面对沙瑞金,他又迅速调整姿态,甚至不惜当众揭祁同伟的短来表忠心 。这种灵活到近乎圆滑的生存智慧,固然让他在官场屹立不倒,却也让人质疑:当政绩成为唯一标尺,公共利益是否会沦为权力游戏的筹码?
李达康的矛盾性恰是转型期社会的缩影。三十岁以上职场人对此感受尤深:他们既渴望领导有魄力破局,又厌恶被当成“工具人”消耗;既认可结果导向的效率,又反感缺乏温度的管理 。现实中,“李达康式”领导往往带出两类下属——一类是孙连城般的“躺平派”,另一类则是丁义珍式的“投机者”,而这恰恰暴露了单一绩效观对组织生态的破坏 。
《人民的名义》播出八年后,观众对李达康的评价变迁,实则是一场集体价值观的觉醒:人们开始拒绝将“能干事”与“好领导”简单画等号,转而追求更有共情力、更懂责任担当的管理者。毕竟,真正的改革者,不应是冷冰冰的GDP机器,而应是既能仰望星空、亦能脚踩泥土的引路人。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