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降压药被爆含致癌成分?长期吃还会伤肝肾?正确服用,牢记5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3 09:06 3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降压药含致癌物”、“吃久了肝肾会坏”、“高血压宁愿不吃药也别长期吃”……这些话你是不是也听到过?

特别是前几年,关于某些降压药中检出致癌物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网上一度传得像真的一样。再加上亲戚邻居的“忠告”,很多人一听到要吃降压药,脑子里就冒出一个词——“副作用”。

开始纠结,开始犹豫,甚至干脆停药。

可是你知道吗?真正伤身的,往往不是药,而是对药的误解。

今天,我们就把这件事说清楚。

到底是哪3种降压药被爆出过致癌物?这些药还安全吗?长期吃药真的会“吃坏”肝和肾?要想吃得放心,怎么做才靠谱?别急,我们一条一条讲透。

先从“致癌风波”说起。

那几年被爆出含致癌物的降压药,主要是三类:缬沙坦(Valsartan)、厄贝沙坦(Irbesartan)和氯沙坦(Losartan)。

它们都属于“沙坦类”药物,是临床非常常见的一类降压药,作用稳定,副作用少,医生用得多,病人吃得也多。

那会儿美国、欧洲、中国都查出了个叫“NDMA”和“NDEA”的物质,中文名叫“亚硝基二甲胺”和“亚硝基二乙胺”。

听着陌生,其实它们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潜在致癌物,和加工肉类中可能出现的亚硝酸盐类似。

问题不在药本身,而在生产过程中。

通俗讲,有点像做饭时锅没洗干净,锅底残留的油渍里,混进了一点不该有的东西。

更准确地说,是某些原料药厂在合成药物过程中使用了成本更低的工艺,结果在化学反应中生成了这些杂质。

这就像你为了省点钱,把菜油换成了地沟油,吃多了当然出问题。

这不是药的问题,是工艺的问题。药本身并不致癌,问题批次被发现后,国家药监局第一时间下架、召回、通报。

现在市场上能买到的这几种药,都是经过严格检测的批次,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那长期吃这类药,会不会真的伤肝伤肾?

这个问题很敏感,因为很多人一听“药物代谢要靠肝肾”,就下意识把“吃药”和“伤肝肾”划上了等号。

但事实是,高血压本身才是肝肾的大敌。

我们身体的肾脏每天要过滤180升血液,压力一高,肾脏的微血管就承受更大负担,时间一长,容易出现蛋白尿、肾功能下降,甚至发展为尿毒症。

而肝脏虽然是“解毒工厂”,但高血压、肥胖、脂肪肝常常是“铁三角”,互相牵扯,肝功能也容易出问题。

如果你因为担心药物副作用而停药,反而会让肝肾更受伤。

话说回来,药物确实需要靠肝肾代谢,个别人体质特殊、长期使用剂量过大,可能出现肝酶升高、肌酐升高的情况。

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通常在医生的监测下可以及时发现,调整剂量或换药就能解决。

关键是,你得会吃,不能乱吃。

那降压药该怎么吃才安全?牢记5点原则。

第一点:不能停,不能断,不能自己做主

降压药不是止痛药,不是你头不痛了就可以不吃。它的作用是长期调控血压,让血管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很多人一吃药血压正常了,就以为好了,立马停药,结果反弹得更猛。有的人甚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吃,明天忘,后天补。

这种吃法,比不吃还危险,容易引发中风、心梗,后果比副作用严重得多。

第二点:监测肝肾功能,不要怕查体

每年做一次肝肾功能检查,尤其是长期吃药的人,这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医生只要看到有轻微异常,会立刻调整方案。不是所有异常都是“药吃坏了”,很多时候是疾病本身造成的。

别一看到数字就吓坏自己,也别因为怕查出问题就干脆不查。

第三点:别迷信“纯中药”或“保健品”

有些人觉得西药副作用大,转头去买“纯中药降压丸”或者“降压茶”。

问题是,这些东西很多没有经过系统研究,也不清楚具体含什么成分。有的可能含有利尿剂、安眠药成分,吃了血压是下去了,但对身体的刺激却更大。

还有些“保健品”吹得天花乱坠,效果却像刮彩票,靠运气。

第四点:饮食配合,药效更稳

吃药不是万能的,如果你每天晚饭后照样撸串、喝酒、熬夜、吃咸菜,再好的药也架不住。特别是高盐饮食,会直接对抗降压药的作用

建议每天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内,少吃腌制品、咸菜、罐头,多吃蔬菜水果,补钾有助于降压,比如香蕉、菠菜、紫菜、土豆都不错。

第五点:药不是唯一的手段,运动是“第二药方”

很多人吃药但不动,血压控制始终不理想。

其实规律运动能有效改善血管弹性,增强心脏功能,是天然的“降压药”。推荐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车、太极,每次30分钟,每周至少5次。

中医讲“动则生阳”,现代医学也支持“动能活血”,这点中西医不谋而合。

说到这儿,有人会问:那我该不该换药?这药还能不能吃?

答案是:如果你的药是正规渠道买的,医生开具的,吃了血压控制得好,肝肾检查无异常,就没有换药的必要。

不要因为一条转发十万+的谣言,就把医生十年追踪的方案推翻。

你要相信,医生比你更怕副作用。

因为他们要为每一份处方负责,他们的底线远比你想象的要严格。

如果你吃了药后确实不舒服,比如头晕、咳嗽、乏力,也不要硬扛,一定要和医生沟通。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不适合这款药,不代表不适合所有药。

现在降压药种类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

我们常说“人过五十,血压是门槛”。这道坎跨得好,后半生顺顺当当;跨不好,可能就是一场病的开始。

降压药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根拐杖,扶你稳稳走下去。

别盲目害怕,也别盲目相信。

科学吃药,理性对待,才是对身体最好的交代。

回头看那些被爆出致癌物的药物事件,它们就像是一次“体检”,暴露了生产链的漏洞,也促使监管越来越严。

如今药品标准更高了,药厂工艺更精了,病人的信心也该更足了。

与其担心药会伤身,不如担心高血压本身在悄悄伤你。

真正该害怕的,不是药里的杂质,而是我们对身体健康的麻木。

真正该警惕的,不是药的副作用,而是错误的服药方式。

真正该相信的,不是流言,而是科学。

只要你吃得对、配得好、查得勤,吃降压药不是负担,而是保护伞。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2020年版,国家药典委员会主编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3.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9年第5期,NDMA杂质在沙坦类药物中的来源与控制研究

来源:小医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