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面推进体重管理,全市二三级医院门诊号源下沉,助力解决睡眠难题……这些举措为健康护航!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7 04:27 2

摘要:2025上海民生访谈节目已正式开播,今天的嘉宾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上海在市民体重管理上有哪些好的做法?未来是否有机会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上级医院的检查等?包括睡眠门诊在内的专业医疗服务如何更好地服务市民?这些内容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

2025上海民生访谈节目已正式开播,今天的嘉宾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上海在市民体重管理上有哪些好的做法?未来是否有机会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上级医院的检查等?包括睡眠门诊在内的专业医疗服务如何更好地服务市民?这些内容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闻大翔(右)

内容摘要

鼓励医院整合自身的专业资源和技术优势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截至3月底,大部分市级和区级医院、近半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开设体重管理相关门诊(包括多学科联合门诊、肥胖专病门诊、营养门诊、运动门诊、中医减重门诊、儿童肥胖门诊、孕期体重管理门诊等),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体重管理诊疗服务。

①实现全市二三级医院50%门诊号源较社会面提前5天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同时锁定2个号源在开诊前2天仅供社区预约。

②鼓励社区向上转诊同时,探索实施签约居民下转工作试点。

①64家医疗机构开设心理门诊,48家开设睡眠门诊。

②2条心理热线24小时全天候服务。

鼓励医院整合自身的专业资源和技术优势开设体重管理门诊

体重和健康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保持健康体重包括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是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手段。在上海,受到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同样呈上升趋势。

去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共同启动了“体重管理年”活动。上海积极响应,去年10月,市卫生健康委和杨浦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上海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启动仪式,此后市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印发了《上海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围绕体重管理的科学指导和科普宣传、社会支持和参与,针对孕产妇、婴幼儿、职业人群、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群提出针对性的体重管理措施。旨在通过体重管理这一“小切口”,推动慢性病防控这一事关人民健康的“大问题”逐步破解。

在健康科普和社会支持方面,上海建成了百余家的智慧健康驿站和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为市民提供免费的身高、体重、体脂、血压、血糖等标准化测量;建成了一批市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健康主题公园,为市民提供健身休闲的好去处。连续17年向全体市民发放“健康大礼包”,包括《上海市民膳食营养知识读本》和《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知识读本》,控盐勺、控油壶、腰围尺、膳食宝塔冰箱贴等健康工具,引导和支持市民平衡膳食、科学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体重。

在体重管理服务方面,我们鼓励医院整合自身的专业资源和技术优势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截至3月底,大部分市级和区级医院、近半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开设体重管理相关门诊(包括多学科联合门诊,肥胖专病门诊,营养、运动门诊,中医减重门诊,儿童肥胖门诊,孕期体重管理门诊等),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体重管理诊疗服务。

今年,我们将围绕“六个一”全面推进体重管理工作:

开展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结合贯穿全年的各类健康主题宣传活动,包括4月爱国卫生月和肿瘤防治宣传周、5月全民营养周、8月全民健身日、9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10月全国高血压日和世界卒中日、11月联合国糖尿病日等,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全方位开展体重管理健康科普宣传,营造全民参与体重管理的氛围。

发放一本健康知识读本,即全新的《健康体重100问》手册,由贾伟平院士、吴凡教授等权威专家牵头编写,融合饮食、运动、作息等多维度科学指导,并将通过电子书、有声书等形式惠及更多市民,指导和支持大家开展体重管理。

绘制一组健康路线图,包括16个区的16条市民健康路线,从徐汇滨江滑板公园和樱花林,到松江泰晤士小镇沉浸式健康场景,从金山区中草药科普园到奉贤区“健康+文旅”千亩桃林,每条路线都精心设计运动指导与健康科普环节。市民朋友可以按照这组路线图来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 walk,将体重管理融入春日踏青、休闲运动与城市探索中。

修订一个健康管理规范,即《上海市社区健康管理工作规范——慢性病综合防治》。增加体重管理的相关内容,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管理的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包括饮食、运动和睡眠等生活方式干预和指导。

发布一份体重管理门诊清单,这份清单涵盖全市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的体重管理相关门诊信息,包括门诊名称、门诊地址、服务时间等,方便有需要的市民预约就诊。

试点一项健康政策,在杨浦区、青浦区创新试点“健康积分制”。市民可以通过参与体重管理相关活动——比如每周记录体重自测数据、加入社区“运动膳食干预项目”、完成每日步行目标等途径,积累健康积分,兑换体检服务、健身场馆券、健康文创礼品等实用福利。

继续开展优先预约上级医院门诊号源工作和优先预约转诊服务,探索实施签约居民下转工作试点

号源下沉工作是去年全市卫生一项重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力推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比较可喜的阶段性成效。

实现了全市二三级医院50%门诊号源较社会面提前5天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同时锁定2个号源在开诊前2天仅供社区预约。建成全市统一的“市级分级诊疗平台”,36家市级医院、137家区级医院和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接入平台,每天约有3.3万名出诊医师号源供社区医生预约。平台优先推荐“1+1+1”签约组合内的上级医院专家,并根据初诊疾病ICD编码,智能匹配相关科室专家。

号源优先预约工作实施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广大签约居民认可。同时,签约老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就医更加有序,75.6%的签约重点人群就医集中在“1+1+1”三家签约的医疗机构。

同时,今年还有一个工作重点:在鼓励社区向上转诊同时,探索实施签约居民下转工作试点,依托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的“医疗联合体”,引导上级医院将符合条件的康复患者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联体对接的医疗机构。通过家庭医生,让签约居民获得“诊、治、转、管”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现在不少的社会办医,都承载着能够接受下转的康复病人的进一步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功能。

还有些病人的术后康复可以在家庭病床完成,我们正在推进家庭病房的建设,由家庭医生和护士上门为在家庭康复的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目前,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实现家庭病床服务全覆盖,床位数也在稳步增加,2023年约有8.8万张,2024年约有9.1万张,呈稳步递增趋势。服务内容涵盖了诊疗、康复、中医药、护理、检查等9大类51个项目,其中心血管、脑中风等慢性病患者占比超过九成。

新版《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务工作规范》已经发布,居民如果有建床需求,经过医生评估并且得到所在医疗机构同意,就可以建立家庭病床。接下来,各区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建床情况。

64家医疗机构开设心理门诊、48家开设睡眠门诊,2条心理热线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国家卫健委从今年开始,连续三年(2025-2027)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说明儿童群体和精神卫生特别受关注。精神卫生不但是精神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通过在全国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主要做这些工作:

一是在完善服务网络方面。近几年,完成了10余个区精神卫生中心的新建、迁建和改扩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也成为了国家精神医学中心,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我们格外注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儿少精神科已经覆盖了全市所有的精神专科医院。64家医疗机构开设了心理门诊,48家开设了睡眠门诊,拓展服务范围,帮助百姓解决心理和睡眠焦虑问题的困扰。

二是在扩大科普影响力方面。现在,宛平南路600号已经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变成了很多心理科普文化创意的策源地,在全国范围来说,也成为一个现象级的IP。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到宛平南路“600号画廊”走走,欣赏下艺术作品。那边有很多科普的内容,给大家引导怎么缓解职场压力、社会压力,有很多内容提供。大家不要觉得去宛平南路怀着一种“病耻感”,这个概念还是要改变,以前叫精神病院,现在叫精神卫生中心,涵盖着精神和心理健康。

三是在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目前,在本市心理热线962525运营的基础上,我们也已经开通了国家热线短号码12356,这两条热线目前是并行的,24小时全天候为大家服务。这两条热线服务在市民中反响很热烈,2024年的接线服务量已经达到了6万多个。

今年是国家卫健委的精神卫生年的开局年,我们一定会积极推进落实,推动整个上海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希望动员政府、社会、行业各方的力量,不断健全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能力,来一起守护群众的心理健康。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