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失眠不是简单的“睡不着”,更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病理状态,涉及生理、心理、环境甚至遗传等多个层面,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神经调控机制紊乱。
“安眠药会上瘾”、“吃了会变傻”、“副作用太大不敢吃”——在临床门诊中,医生最常听到的,正是这些对于安眠药的误解与恐惧。
许多患者即使深受失眠困扰,也始终不敢轻易使用安眠类药物。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安眠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可怕”吗?
医学研究指出,合理使用安眠药并不会导致真正意义上的“上瘾”,相反,不合理的焦虑和恐惧才是导致睡眠障碍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
失眠不是简单的“睡不着”,更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病理状态,涉及生理、心理、环境甚至遗传等多个层面,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神经调控机制紊乱。
失眠是一种病,不是习惯。据《中华医学杂志》报道,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而且这个比例仍在逐年上升。
失眠不仅影响情绪、工作效率,还可能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增加抑郁、焦虑、自杀等精神问题的风险。
从中医角度看,失眠属“失眠症”“不寐”“多梦”等范畴,多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尤以心神不宁最为关键。
患者对安眠药的误解,源于对药理机制的不了解。
目前临床常用的安眠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如艾司唑仑、劳拉西泮)、非苯二氮卓类(如佐匹克隆、唑吡坦)、抗抑郁药(如曲唑酮、米氮平)以及褪黑素类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如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等,帮助患者入睡或维持睡眠。
所谓“上瘾”,更准确的说法是“依赖”。苯二氮卓类药物在长期大剂量使用后,的确有形成心理依赖和耐药的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安眠药都有这个问题。
尤其是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其成瘾风险远低于传统药物。关键在于:是否在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
临床中常遇到一种情况,患者因担心依赖,擅自停药或断断续续服药,结果导致失眠反复,甚至加重。
事实上,短期、规律、低剂量地使用安眠药,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国睡眠障碍诊治指南(2017修订版)》明确指出,短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2~4周)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
对于慢性失眠患者,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从西医角度看,失眠的本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特定人群如中老年人、更年期女性、慢性病患者、心理障碍患者等更容易受到影响。
脑电图研究显示,失眠患者在入睡前和睡眠过程中,脑部高频活动持续存在,说明其大脑始终处于“警觉”状态。
此时,药物的干预可以有效帮助其“关闭”异常兴奋的神经通路,使大脑进入休息状态。
中医治疗失眠则更注重“调和阴阳、安神定志”。《黄帝内经》中提到“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认为睡眠是一种阴阳交替的生理现象。
中医将失眠分为心脾两虚、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等类型,常用的中药有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龙骨、牡蛎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酸枣仁含有多种皂苷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优势在于互补。药物快速起效,缓解症状;中药调理体质,标本兼治。
临床实践中,医生常将安眠药与中成药,如养心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联用,或配合针灸、耳穴压豆、刮痧等手段,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但中西医结合也存在一定局限。部分中药成分尚未完全明确,药效机制不够清晰,个体差异大,且起效慢;
而西药虽然效果快,但持续使用需谨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依赖风险和不良反应。因此,医生在治疗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而非“一刀切”。
预防失眠,应从日常生活做起。规律作息、避免过度饮酒、减少咖啡因摄入、晚间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都是有效的干预方式。
认知行为疗法(CBT-I)被国际公认为治疗慢性失眠的一线疗法,通过调整错误的睡眠观念和行为,改善患者的睡眠模式。研究表明,CBT-I的长期疗效优于药物治疗,且无副作用。
医生认为,真正的问题不是安眠药本身,而是对安眠药的误解与滥用。医学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而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权衡。
“怕上瘾”而拒绝治疗,本身就是一种对健康的忽视。医生建议:若长期存在影响生活质量的失眠,应及时就医评估,明确病因,不可擅自长期使用或停用安眠药。
总之,安眠药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科学使用。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短期、合理、规律地使用安眠药,不但不会“上瘾”,反而能有效打破失眠的恶性循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睡眠。
对于慢性失眠患者,更应重视心理干预与生活方式调整,必要时结合中西药物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安眠药,不是“戒不掉”的毒药,而是“用得好”的良药。
掌握科学用药的5点核心:适应证明确、剂量合理、疗程规范、定期评估、逐渐减量,才能真正摆脱对安眠药的恐惧,走出失眠的困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成人失眠症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年更新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 55(4): 289-296.
[2]王建军, 刘东.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43(2): 215-219.
[3]李晓明, 张晓明. 酸枣仁镇静催眠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J]. 中药材, 2023, 46(9): 2321-232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伍一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