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世界都在关注美国发起的关税大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贸易博弈中,中国外贸大省迅速行动:浙江省委书记一周四度部署稳外贸,江苏发动企业每年参与超 200 场境外展会,广东阳江对参展企业给予最高 50% 的费用支持…… 这场密集的政策组合拳背后,折射出中国外贸在复杂
当全世界都在关注美国发起的关税大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贸易博弈中,中国外贸大省迅速行动:浙江省委书记一周四度部署稳外贸,江苏发动企业每年参与超 200 场境外展会,广东阳江对参展企业给予最高 50% 的费用支持…… 这场密集的政策组合拳背后,折射出中国外贸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破局智慧。
美国对华关税升级的冲击波迅速传导至企业层面。但在压力面前,我国外贸展现出惊人的韧性:2025 年一季度,中国对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进出口增长 2.2%,占外贸总值比重提升至 51.1%。这种韧性源于政策制定者的清醒认知 —— 浙江省省长刘捷在调研中强调,要在危机中洞察先机,把外部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
地方政府的快速反应机制尤为关键。上海黄浦区提前兑付外资外贸企业扶持资金,东莞试点 "预约通关" 模式压缩查验时间,这些创新举措直指企业痛点。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制定者将 "信心" 作为应对危机的核心要素。湖南省委书记毛伟明用 "越压越强" 的表态提振企业士气,浙江提出打造 "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的开放环境,这些举措既是政策宣示,更是对市场主体的心理赋能。
在传统市场遭遇寒流之际,新兴市场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引擎。上海金山鼓励企业深耕东盟、中东及拉美市场,东莞将新兴市场展会占比提升至 50%,这些举措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RCEP 生效三年来,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增长 7.1%,中间品贸易占比升至 66%,区域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作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业态,跨境电商呈现出蓬勃发展生机。目前,我国已设立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为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据统计,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增长10.8%。跨境电商在“卖全球”方面潜力进一步释放,同时在“买全球”方面的优势也持续发挥。这种 "短平快" 的贸易模式正在重塑全球商业格局。
企业的创新实践同样值得关注。浙江杭州维丽杰公司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自主品牌箱包出口额增长 70%;山东金乡大蒜借助跨境电商产业园,订单利润率提升 50%。这些案例表明,数字技术正在重构外贸企业的竞争力维度。政府层面也在积极搭建平台:广州广交会期间举办 "外贸优品和国内采购商见面会",四川建立外贸企业转内销产品库,这些举措为企业提供了 "走出去" 与 "引进来" 的双向通道。
面对外部需求萎缩,开拓国内市场成为重要战略选择。四川商务厅启动专项市场扶持计划,组织国企与外贸企业对接;江苏商业联合会发起倡议,要求商贸流通企业为外贸商品开辟绿色通道。这些举措直击外贸转内销的痛点:例如,出口欧美市场的大尺寸床单,到国内卖不动,供货欧美的鞋企,因欧美版型不适合国内市场,被迫重新设计生产线等等。
为此,地方政府要推出 "一企一策" 帮扶机制。
例如,成都组织商超专家为企业开展转内销培训,厦门开通 24 小时外贸服务热线。福建计划破除 100 条以上隐性壁垒,广州出台外贸优品拓内销政策,从标准衔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支持。更具突破性的是,浙江贸促会打造 "家门口" 的经贸交流平台,将传统的 "走出去" 升级为 "双向互动",这种模式创新为企业提供了低成本试错的机会。
在长三角、珠三角建设 10 个 “出口转内销示范基地”,引入设计、直播、跨境电商等配套服务,比如东莞的电子产业带,正在试点 “柔性生产”,500 件起订就能做定制化产品。
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 8.2%,智能家电内销占比提升至 40%,这些变化印证着内外贸融合的战略价值。这些精细化服务正在打通内外贸衔接的 "最后一公里"。
在这场全球贸易格局的重构中,国外贸展现出 "危中寻机" 的智慧。从政策制定者的战略定力到企业的创新突围,从新兴市场开拓到内外贸一体化,这套组合拳正在塑造中国外贸的新形态。当美国关税大棒挥舞之时,中国外贸企业已经在 RCEP 区域构建起新的增长极,在跨境电商领域培育出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市场开辟出第二增长曲线。
这种破局能力,源自对全球产业链趋势的精准把握,更源自中国经济的深厚底蕴和制度优势。未来的竞争,将不仅是产品与技术的较量,更是战略视野与制度创新的比拼。而中国外贸,正在这场比拼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来源:领导决策信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