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1年11月20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一篇深情而沉痛的悼念文章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这篇名为《对于范尧深君骤死的感想》的文章,出自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望道之手,他深情地缅怀了友人范尧生(又名尧深)的离世:
位于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的“一师风潮”纪念石
范尧生,1916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陈望道等人的影响下,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活跃分子。在他骤然离世后,陈望道、朱自清等人纷纷表达了悼念之情。
一
1921年11月20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一篇深情而沉痛的悼念文章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这篇名为《对于范尧深君骤死的感想》的文章,出自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望道之手,他深情地缅怀了友人范尧生(又名尧深)的离世:
上海神州女学兼美术专科师范学校教员范尧深君忽于昨日死了。一个人底死,原是必不可免的事,不必要有什么挽词,可是范君底死,却使我想起了许多的事。
范君是所谓“浙潮第一声”中的一个健者;然而除了个中人怕没有知道他是一个健者罢。世人都只羡慕路上坐着汽车兜风的阔人,轻蔑那走路点灯的小子。因此所谓知识阶级中间,阔人非常多,而小子几乎绝迹了。所以我们,虽不“以少为贵”,却实不能不珍视这人。然而他已死了!
范君在“浙潮第一声”中,对外固然备受烦劳和苦痛,对内也曾受同伴中几个自私而冒称为公者的排挤。人们原是可怜的东西,谈无抵抗的未始不会带惊吓人,攻专制的未始不想个人独裁。而且那些无用的东西,最敢出力的又只是在同伴中作梗。范君那时自然也不免受这些苦难。然而危君不校,也并不曾以新道德家自命。可是范君电影似地过去,而所谓那无用者,竟以新道德的著作家闻名了!(当然只在一小部分的土地上)
范君底文字才能,不须我赞美,他底文字自能替他赞美。然而文字何用,从前看文字而兴起者,不又都沉默去了么?我们无力消除黑暗,文字何用呵!唉!文字何用,我也无须多说了!
范尧生,这位熠熠生辉的新文化运动新星突然间离世,给世人留下了遗憾。尽管他的光芒在世人眼中或许并不显眼,但他的才华和勇气,足以让我们珍视和缅怀。
二
范尧生是浙江海宁诸桥人,祖父于清末在苏北一些县衙里当过钱谷师爷,家里只有十几亩水田和桑地。范尧生的父亲学了一点旧式簿记,一直在苏北运河工程局当会计。因家境并不富裕,范尧生在诸桥一所初级小学完成学业后便在当地就近学医,他一边学医,一边自学文化课程。1916年秋,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范尧生考取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陈望道曾回忆:五四运动时期,在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以北大最活跃,在中等学校,则要算是湖南第一师范和杭州第一师范了”。如果说五四运动是现代中国觉醒的标志,那么当年发动于浙江一师的“一师风潮”便是对它最迅捷和猛烈的呼应和延续。在经亨颐、陈望道、夏丏尊、刘大白等名师的影响下,范尧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跃分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并在中国大地迅猛发展,浙江督军、省长发出通告明令禁止学生的集会和游行活动。6月16日,全国学生联合会在上海大东旅社召开成立大会,21个省市60多名学生代表参加,范尧生、徐白民先后加入全国学联,范尧生还兼任《全国学生会日报》编辑,积极宣传反帝思想。
同月,陈望道毅然从日本返回祖国。受时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的邀请,担任该校国文教员。陈望道和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等新派教师主张教授白话文,传播新文化,时称浙江一师“四大金刚”。他在教学中提出反对旧文学、文言文,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盲目崇拜,提倡思想解放,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自由平等的思想。为方便宣传新思想,陈望道和其他教员一起在学校开设报亭,出售《新青年》《每周评论》《浙江新潮》等进步刊物,并亲自编辑被誉为“五四时期浙江的一颗明星”的《校友会十日刊》,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解释扰乱与进化的关系,提出社会改革的具体设想,向广大学生传播进步思想。值得一提的是,范尧生也在这次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崭露头角。在第二次全校国文会考时,他勇敢地尝试使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其独特的见解和流畅的表达令人耳目一新,一时间语惊四座,赢得了师生们的广泛赞誉。同学何士骥(乐夫)更盛赞道:“浙江文化推‘一师’,‘一师’由君起(浙第一师校提倡新文学由君始)。”
10月上旬,浙江一师学生拒不参加政府当局举办的“祭孔”活动,校长经亨颐也借故离杭,避而不做“丁祭典礼”的陪祭官。11月7日,浙江一师学生施存统的《非孝》一文,招致了浙江反动当局和守旧势力的强烈不满。《浙江新潮》被封禁后,在陈望道的支持下,范尧生、曹聚仁、严慎予等进步学生在1920年元旦出版了《钱江评论》,延续《浙江新潮》的精神。其《发刊旨趣》宣称:本刊是为了迎接“世界潮流的冲激”,并声称“我们既然改造社会,当然是和旧社会不能没有冲突”“只要看我们新近夭亡的哥子(即《浙江新潮》),就是前车了!但是我们却能撑着‘威武不屈’的骨干,等着那横逆的降临,停版,停邮,查办,都是送广告证明我们的价值”。
这一连串的事情加在一起,令浙江省省长齐耀珊、省教育厅厅长夏敬观怒火攻心,他们决心将校长经亨颐和陈望道等“四大金刚”一块儿赶出浙江一师,遂利用1920年2月学生放寒假回家之机,悍然下令免去了经亨颐的校长职务。
随即,徐白民、宣中华、范尧生、曹聚仁等学生会的中坚力量发起“挽经护校”的“一师风潮”。浙江一师师生不畏强暴,在校园的操场上与反动军阀政府当局展开激烈交锋,霎时间,“一师风潮”惊动九州。最后,当局不得不收回解散浙江一师的成命。
“一师风潮”平息后,学生自治会通过了挽留“四大金刚”的议案;范尧生和曹聚仁作为代表到夏丏尊家中去挽留,但此时“四大金刚”已心力交瘁,去意已决。四位国文教师离校后,浙江一师甚至浙江省的国文教育都出现了严重倒退。同年秋,范尧生与曹聚仁被推为第二任学生会主席,肩负着引领学生会前行的重任。在此期间,浙江一师对外发布的宣言和函件,多半出自范尧生之手,他以卓越的文采和犀利的笔触,为浙江一师发出了坚定的声音。同时,他还承担了众多刊物的编辑工作,用他的智慧与才华,为浙江一师的文化建设贡献了力量。在那个阴霾混沌的社会环境里,范尧生艰难地追逐着心之所向,不畏艰难、不惧困苦,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真理与光明的执着追求。
三
五四运动无疑对范尧生的影响巨大,此前,他认为师范学生“苟能专一务本,本既立,不患无成就事业之一日”。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后,范尧生认为学生就是“人的预备”“要觉到过去的不是,要察看现在的情形,要觉悟未来的趋势,须切切实实守著‘为什么要做人所以要做学生’的话”。要“具改造的思想。有创造的能力。总而言之须事事自动,自动!自动!我们千万别抛弃了他呀!”
1919年,北京大学学生罗家伦于《新潮》杂志发表了《今日中国之杂志界》,对中国杂志界提出观察与批评。范尧生读后建议《学生杂志》在既有的宗旨上多注意以下三点:改造学生思想,破除陈旧不堪的思想;研究学理,但求其浅近实用,提倡学生与社会的联合;在材料上则需要再多严谨的审查。
范尧生意识到社会改造首先要改造个人,改造个人的出发点就是“教育”。1919年,他利用浙江一师门房后的会客室主持创办了贫民夜校,邀请俞寿松、陆泰生、周伯棣、张维祺、傅彬然、邵溶、施培清、曹元恩等10多位同学轮流任教,除教平民课本、写字、算术外,还教授注音符号,范尧生还请来陈望道、袁心粲、堵福先、夏丏尊各位老师亲临指导。1920年暑假,范尧生回故乡海宁开办了义务学校,并请严慎予、罗云林等当教员。正像范尧生所说:“过去的过去了,未来的还未来,只有这个‘容易变成过去’的‘现在’是最靠得住的,我们当乘着这个现在的时机,继续不断地进行去,这才算于己无愧,对人无负啊!”
1920年10月,浙江省教育会提出《各学校利用星期讲授经子建议案》,交全国教育会讨论,得多数议决,交付审查。范尧生认为这是“全国教育界的不幸,是国人之羞”,范尧生道:“培养民众知识,与剥削现社会上少数以指导地位自居的‘复古派’,有同样的紧要,而根本有待于从事文化运动者的工作,从事文化运动的人,得了最近这种教训,应当加紧坚其从事文化运动的决心,从培养新的与铲除旧的两方面努力往前进去!”
四
1921年夏,范尧生满怀憧憬地从浙江一师毕业,毅然追随着陈望道的脚步,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新征程。他怀揣对教育的热忱与对知识的渴望,分别在上海专科师范和神州女学担任教师,为学子们点亮智慧的灯塔。
然而,范尧生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除了每周承担30多小时的繁重教学任务,他还要挤出时间编撰讲义,不断自学新的文化知识,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他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片刻的休息。这种忙碌的生活节奏,对于本就身体孱弱的范尧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长期的劳累和缺乏休息,最终压垮了范尧生的身体。11月16日,范尧生因病在上海离世。
11月24日,陈望道、邵力子、严慎予等数百人在上海闸北夏家弄海昌公所为范尧生举办追悼会。12月4日,浙江公立医院王景熙及同乡查猛济等又在杭州涌金门医药专门分校内举办追悼会,共同悼念范尧生这颗刚刚升起就陨落了的新星。
云漫漫,风骚骚,
人间路呀,迢迢!
……
为什么如醉如痴,
踯躅在那远刁刁荒榛古道?
天寒了,
日暮了,
剩有白杨的萧萧。
我把你的魂来招!
我把你的魂来招!
“尧深呀,
归来!”——节选自朱自清《挽歌》
尧深呀!你且渡过彼岸,到那真实的世界去。我也不来哭你了,且看这幻的世界上,还留得钱塘怒浪,涌现出你不朽的文字。——节选自查猛济《哭尧深》
我从来没做过挽诗,这是第一次;我从此不做挽诗,这是末一次,我不是借你出风头,逞我的才华,我不是借你发牢骚,说我底心事。我明知你死了,听不见我底话;你底眼睛闭了,也看不见我写的字。但是你底灵魂不死,应该知道我底意思!——节选自胡怀琛《吊范尧深君》
来源:团结报党派e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