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肥城:智慧“农具”显身手 助力农业提质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11:11 2

摘要:随着“智慧农机”的持续推广,现代化农业装备已从最初的少数人“尝鲜”,变为如今农业生产的“标配”。在肥城市仪阳街道,从广袤农田的“空中施肥”,到钢结构大棚内的智能环境调控,科技的力量正推动当地传统农业向高效、绿色、集约化方向加速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中华泰山网讯 随着“智慧农机”的持续推广,现代化农业装备已从最初的少数人“尝鲜”,变为如今农业生产的“标配”。在肥城市仪阳街道,从广袤农田的“空中施肥”,到钢结构大棚内的智能环境调控,科技的力量正推动当地传统农业向高效、绿色、集约化方向加速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4月15日清晨,在肥城市仪阳街道荣祥合作社的千亩麦田上,植保无人机在轰鸣声中轻盈升空。机身下方,特制的施肥装置均匀地将肥料喷洒而出。合作社负责人冀荣祥站在田埂上,手持遥控器,目光专注,操作娴熟。不到十分钟,1公顷土地的施肥作业便圆满完成。“以前人工施肥,五六个壮劳力忙活一天,也就干这点活儿,而且撒肥不均匀,浪费不少。现在有了新‘农具’,效率高不说,肥料利用率大幅提升,成本直接降了一半。”冀荣祥满说。

“当初我投入六七万元购置设备,一开始还心疼,现在看来,这钱花得太值了!”冀荣祥说,农技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王晋村种粮大户王兆勇承包的93.33公顷麦田里,两台无人机有条不紊地开展施肥作业。王兆勇站在田边,手持平板电脑,实时监控着无人机的作业轨迹与参数。“这几年无人机技术进步飞快,电池续航大幅提升,现在飞手操作熟练,效率比以前高太多了。”他算了一笔账:前期购置设备、培训飞手投入了7万多元,但从全年收益来看,肥料和农药成本节省超50%,粮食产量还因精准作业有所增加,增收近20万元。如今,合作社成员们手持遥控器,在田间灵活操控无人机,机械的嗡鸣声与风吹麦浪声交织,奏响了一曲美妙的“春耕交响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科技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在西鲍合作社的现代化钢结构大棚里,科技元素无处不在。棚顶安装的高精度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着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并迅速传输至智能调控系统。技术员李建华穿梭在大棚间,一边检查设备,一边介绍:“自从用上这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我们施肥用药更科学了,肥料节省40%—50%,药品消耗减少超一半。”他指着一旁正在充电的无人机,眼中满是赞许:“这台无人机更厉害,搭载了先进的智能避障传感器,面对复杂的大棚环境,能精准识别、巧妙避让。”合作社成员们分工明确,操控着各类智能设备,与远处连片的农田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画面。

“过去春耕,全靠人工肩挑背扛,效率低、强度大。如今,无人机成了咱农民的得力助手。”仪阳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员付士友说。

记者:郑凯 通讯员:吴西军 陈天豪

本文来自【中华泰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