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出版一本书不难,但出版一本有价值、有影响的书不易。对于梅杰这个名字,而今在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艺术界,多为人所知。何故?近年,他频频发表具有独特见解的有关黄梅戏源流考辨的文章,令戏剧研究者侧目。近日,他将这些陆续发表的文章汇集于一书,取名《黄梅戏源流考
在当今,出版一本书不难,但出版一本有价值、有影响的书不易。对于梅杰这个名字,而今在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艺术界,多为人所知。何故?近年,他频频发表具有独特见解的有关黄梅戏源流考辨的文章,令戏剧研究者侧目。近日,他将这些陆续发表的文章汇集于一书,取名《黄梅戏源流考辨》,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黄梅戏源流研究提供了一本极有学术价值的成果。
从事文脉研究,重在明确方向,突出主题。西晋时期文学家陆机强调:“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以结繁。”这里说的主干,即主题。此前,大约是2017年,梅杰曾赠我一本《黄梅文脉》,读后我即对这位黄梅后生踏出一条追寻黄梅文脉的路径感到高兴,但也对这本书对黄梅重要文脉——黄梅戏少有涉猎,觉得是明显的欠缺。
黄梅戏因地域得名,发源于湖北黄梅县,这本来是百多年来不争的事实。2006年6月2日,在国家定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在“传统戏剧”入选名单中,安徽省安庆市和湖北省黄梅县申报的黄梅戏均榜上有名。湖北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周洪年并首批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项目传承人。国务院的项目如此操作,正是回答了黄梅戏源流问题,即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由此,我先后在《人民日报》对内、对外版面(包括《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副刊)发表了《黄梅戏溯源》(载200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黄梅人说黄梅戏》(载2009年1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副刊)、《探源黄梅戏》(载2010年8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副刊)等文章。
这些文章发表后,多年并没有什么异议。包括我所交往的安徽籍文友,如《人民日报》原文艺部主任刘玉琴、散文作家徐讯、黄骏骑等多予以认同。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的马兰,在香港举行黄梅戏文化讲座,也认为黄梅戏传入安徽,与湖北黄梅县艺人贡献有关;黄梅戏“五朵金花”另一朵的杨俊,在黄梅县参加电视连续剧《黄梅戏宗师邢绣娘》研讨会现场发言,也认为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
近些年,一些地方和部门经常为争夺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就一些历史人物或地名的归属发生争论,试图推翻国家的定论,甚至出现不文明的口水战。这种争论应该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争鸣,所以笔者基本没有参与,也没有精力参与。梅杰作为出生于黄梅县的年轻文化学者,站出来以黄梅戏源流考辨为主题,进行历史梳理和学术分析,是值得肯定的。其考辨既进一步澄清了黄梅戏源流的某些误传,也充实了黄梅文脉的论证史料。
文化考辨需要以实证说话,既尊重现有史实的研究,也注意发现新的史料。而今,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是不容易造假的。梅杰与时俱进,较好运用大数据搜索历史上有关对黄梅戏研究或报道的报刊资料,追根溯源,进行比较分析。收入此书的诸如《黄梅戏起源的若干史料考辨》(包括续篇),就是检索历史大数据的成果。可以说,梅杰的《黄梅戏源流考辨》是首部系统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研究黄梅戏起源的著作。文化学术考辨,仅仅梳理历史史料是不够的,梳理史料后还需要对史料进行理性的分析,并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文章有风骨可言。梅杰通过考证清代诗集《问花水榭诗集》中的《黄梅竹枝词》,将黄梅戏的形成时间推至乾隆年间,并论证其发源于湖北黄梅的史实。 梅杰还结合大数据分析,梳理黄梅戏传播路径、黄梅戏剧种名称的演进,增添了研究新意,可谓掷地有声。
黄梅人对黄梅戏的感性认识是深厚的。笔者作为出生于鄂皖边境小镇的黄梅人,对家乡的黄梅戏耳熟能详,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湖北广播电视报发表过《黄梅戏牵系黄梅游子》。记得儿时,每年正月期间,举家和鄂皖边民在停前镇清河沙滩,看黄梅县剧院演出的大戏,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那时段,每年正月里,清江河白花花的沙滩上总会搭起一个大戏台,由镇里文化部门或知名人士请本县黄梅戏名角儿来此演出。一演就是十天或半个月,每天演出的剧目不重样儿,什么《打金枝》《女驸马》《天仙配》等,应有尽有。演大戏也红火了当地卖小吃的小贩生意。当地老百姓包括安徽宿松县的戏迷把到这里买小吃、看大戏当成一大享受,他们或举家男女老少,或带着前来串门的亲友,在河滩细软的沙地上席地而坐,惬意地嗑着瓜子、花生,吃着麻花、糖果,美美地和着台上演唱的戏文,哼着,叫好着,成为一道延绵数百年的特色风景。
后来,我到北京学习和工作,每逢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来北京演出,我总被分享到看原汁原味的黄梅戏。记得1988年1月,湖北黄梅县剧团首次携《於老四和张二女》到北京长安剧院演出,观众如潮,引起轰动,并被邀请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1988年1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神州”头条刊出湖北省委原副秘书长梅白文章《毛泽东看黄梅戏》,更引起人们对黄梅戏源头湖北黄梅戏的青睐。2004年8月,湖北黄梅县剧院再度携黄梅戏剧目进京演出,当年9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神州”副刊就原汁原味地讲述黄梅戏晋京演出,刊出我写的文章《黄梅戏溯源》(时隔一年多后的2006年6月24日,就黄梅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再次刊出同题文章)。
作为受家乡黄梅戏耳熏目染的黄梅伢,对黄梅戏情有独钟是自然的,梅杰也一样。正是对黄梅文脉的钟情,他站出来就黄梅戏源流进行考辨,是一种家乡情节使然,更是作为文化学者的责任。这种情感,并不仅仅是出于一种狭隘的地域主义,而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去审视历史,回溯黄梅戏的源与流。
从收入此书的诸如《别霁林与黄梅戏的形成》《黄梅戏起源、形成与黄梅道情、道教文化之关系》《黄梅戏剧种名称的形成和确立》等篇看,该书紧紧结合历史和当下,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追求历史真实,站在客观学术立场说话,具有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梅杰在对材料的引用上,也比较严谨,对引用大数据搜索到并引用的材料标以脚注,以便读者查阅;书中收录的文章,以实事说话,不感情用事,不凭空议论,在写作上遵循了一定的结构和逻辑分析技巧,也是应该肯定的。
总之,《黄梅戏源流考辨》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书,值得一读。(2025年4月16于北京)
来源:神州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