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2岁,在养老院住5年,被儿子接回家吃了一次年夜饭,心凉半截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6 23:12 2

摘要:年三十的前一天,风很冷,我裹紧了那件儿子五年前送我的羊毛衫,手指在栏杆上敲着老歌的节奏。

我站在养老院的天台上数星星。除了看星星,也想看看儿子会不会来。

年三十的前一天,风很冷,我裹紧了那件儿子五年前送我的羊毛衫,手指在栏杆上敲着老歌的节奏。

"李大娘,又在数星星呢?小心着凉。"是护工小王,拿着件棉袄上来找我。

"没事,我皮糙肉厚的。"我笑着摆摆手,眼睛却没从天上移开。

就在这时,楼下传来一阵嘈杂声,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探头一看,儿子肖明站在门口,手里还提着几个纸袋。

"妈,回家过年吧。"他仰着头,声音里带着我许久未闻的期待。

我愣在那儿,一时不知是喜是悲。

五年了,我在这"幸福晚霞"养老院住了整整五年。不是条件不好,护工小王对我照顾得很周到,饭菜也不错,甚至有专门的活动室让我们这些老人打发时光。

可再好的地方,终究不是家。

记得搬来那天,肖明和儿媳周小红帮我整理东西,说这儿环境好,还有老伙伴陪着,比家里强。

"妈,您放心住,我常来看您。"肖明拍着胸脯保证。

当初是我主动要求来的。肖明的工作忙,厂里改制,他从技术员升到了科长,天天加班。

儿媳周小红在纺织厂上班,身体不好,纺织车间粉尘大,落下了气管炎。加上我那时腿脚不便,心想还是别拖累他们的好。

来这里住,我想着是解脱,没想到成了孤独。

儿子起初每周都来,后来变成半月一次,再后来,一个月也难得见上一面。

有时我会想,是不是我这个老太婆真的碍事了,让他们嫌弃了?每到这时,我就会掏出照片,看着年轻时候的自己,和襁褓中的肖明,心里又安定了些。

"妈,您怎么都不收拾东西?"肖明进了我的房间,看我只是坐在床边发呆。房间不大,八平米左右,但我收拾得井井有条,床头柜上摆着一张全家福,旁边是个老式闹钟,嘀嗒嘀嗒响着。

"拿什么回去?我这把老骨头就行了,又不是去长住。"我心里明白,不过是年夜饭的客人罢了。

"怎么这么说呢?要不是这段时间太忙,我早就——"

"行了,知道你有大事业。"我打断他,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给孙女准备的手织毛衣,"这是给小雪的,我记得她喜欢蓝色。"

肖明接过布包,眼中闪过一丝愧疚:"妈,小雪长高了,您织的可能小了。"

"没事,送给她朋友也成。"我淡淡地说,心里却一阵酸楚。五年了,连孙女长高了多少都不知道。

老杨头从隔壁探出头来,他比我早来三年,是个退休教师,老伴走得早,儿女都在国外。

"老李,又要出去潇洒啊?"他打趣道,手里还拿着半截馒头。

"去儿子家吃顿年夜饭。"我说。

"别忘了明天回来给我带点饺子,咱俩吃完再对付这新年。"老杨头咧嘴笑着,露出稀疏的牙齿。

我点点头,心里忽然有些不是滋味。这五年,我和老杨头成了邻居,常一起在院子里晒太阳、下象棋。

他比我孤独,儿女都在国外,连个能回来吃饭的地方都没有。每年除夕,他都是一个人对着电视吃方便面,看着春晚到半夜。

"杨老头,明年说不定你儿女回来,咱们一起过。"我拍拍他的肩膀。

他摇摇头:"哪有那么容易,飞机票贵着呢,他们还有工作。"

临走时,我回头看了一眼养老院的大楼。外墙斑驳,却有种岁月沉淀的味道。

五层楼不高,却成了我和这世界的距离。

肖明开的是辆新车,我坐在副驾上,透过车窗看外面的世界。城市变了样,高楼更多了,街上的年味却似乎淡了。

记得他小时候,我们住在筒子楼,楼里家家户户门上贴着红对联,院子里支着大锅包饺子,几家人一起包,一起吃,热闹得很。

那时候肖明的爸爸还在,是厂里的钳工,手巧,能用废铁皮做小风车给肖明玩。每到过年,他都会给院子里的孩子们每人做一个,孩子们追着他叫"风车叔叔"。

"妈,想什么呢?"肖明问我,打断了我的回忆。

"想你小时候。"我转过脸,看着这个曾经牙牙学语的孩子,如今已有了白发。岁月真是把杀猪刀,割得人猝不及防。

"我记得小时候,您总做红烧肉,香得整栋楼都能闻到。"肖明笑着说。

"那是你爸喜欢吃,"我顿了顿,"你现在不怎么提他了。"

肖明握紧了方向盘:"工作忙,想的少了。"

我知道这不是实话。肖明的爸爸走得早,当时肖明刚上初中,正是叛逆的年纪。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这对父子没来得及好好道别。

后来的日子,我一个人拉扯肖明,白天在纺织厂上班,晚上给人缝补衣服赚外快。肖明懂事,从不乱花钱,还考上了大学。

那时候我总想,等他有出息了,我也能过上好日子了。可人啊,总是患得患失。有了房子,有了车,反而少了那份亲近。

车子拐进一个新小区,保安朝我们挥手致意。

"妈,我们去年搬的新家,您还没来过呢。"肖明有些兴奋。

"挺好的。"我淡淡地说,心里却想,搬家这么大的事都没告诉我。

电梯很新,镜面反射出我的模样——灰白的头发,布满皱纹的脸,佝偻的背,和肖明站在一起,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家里很暖和,周小红忙前忙后,厨房里香气四溢。我的孙女小雪今年上高二了,扎着马尾辫蹦蹦跳跳出来给我倒茶。

"奶奶,想不想我啊?"小雪拉着我的手,眼睛亮晶晶的。

"想,当然想。"我拍拍她的手,忽然发现她的手上有块烫伤的痕迹,已经结了痂。

"这是怎么弄的?"我心疼地问。

"没事,上周包饺子烫的,都好了。"她笑着说,眼中闪过一丝不自然。

我没多问,在沙发上坐下,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家。宽敞的客厅,明亮的灯光,新式的家具,墙上挂着几幅山水画,客厅角落还放着一架钢琴。

"小雪学琴多久了?"我问道。

"三年了,奶奶,我下学期要考级了。"小雪兴奋地说。

我点点头,心里有些酸涩。孙女的成长,我全都错过了。

"妈,您先休息,晚饭马上就好。"周小红从厨房探出头来,脸上带着笑容,却掩饰不住眼中的疲惫。

我忽然想起,儿媳妇的气管炎不知道好了没有。想问,又怕勾起不快,只好作罢。

电视里正播着春晚彩排的新闻,我看着那些欢快的节目,却提不起兴趣。从前过年,院子里的老邻居谢大爷会拉二胡,一曲《二泉映月》拉得众人落泪。

而现在,过年似乎只剩下电视里的热闹。

"奶奶,您看我的新裙子好看吗?"小雪转了个圈,裙角飞扬。

"好看,像仙女一样。"我由衷地赞美。

"这是爸爸去年送我的生日礼物。"小雪骄傲地说。

"你生日是几月几号来着?"我试探性地问,心虚得不行。

"九月二十八,奶奶您忘啦?"小雪歪着头。

我尴尬地笑笑:"老了,记性不好。"九月二十八,是我儿媳的生日,不是小雪的。小雪是六月十五出生的,那天正好是端午节。

我蹒跚着站起来,借口上厕所,实则想找个地方平复心情。

路过餐厅,看到桌上已经摆了不少菜,有红烧肉、清蒸鱼、炒青菜,还有我记忆中儿子爱吃的糖醋排骨。

厨房里,儿媳正在包饺子,熟练地擀皮、包馅、捏褶。

"小红,累不累?我来帮你。"我走过去说。

"不用不用,妈,您坐着歇会儿,马上就好了。"周小红连忙说。

"我闲着也是闲着,让我帮忙吧。"我卷起袖子,在水龙头边洗了手。

周小红犹豫了一下,还是让出了位置。我们并排站着包饺子,一时无话。

"小红啊,你气管炎好些了吗?"我终于开口问道。

"好多了,现在厂里条件好了,粉尘少了。"她低着头应道。

"那就好,身体要紧。"我点点头,手上的动作不停。

"妈,这些年,您在养老院过得怎么样?"周小红小声问道。

"挺好的,有吃有喝,有人照顾,比给你们添麻烦强。"我故作轻松地说。

周小红的手停了下来,抬头看我,眼中似有泪光:"妈,对不起,我们……"

"包饺子呢?"肖明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打断了她的话。

"马上好了!"周小红连忙擦了擦眼睛,继续包饺子。

气氛一下子变得尴尬。我看了肖明一眼,他避开我的目光,转身去客厅陪小雪了。

年夜饭很丰盛,桌上摆了十几道菜。我坐在主位上,竟有些不习惯。

小雪夹了个饺子放我碗里:"奶奶,尝尝我包的,看好不好吃。"

我咬一口,咸淡正好,馅料饱满,竟然是我喜欢的韭菜虾仁。

"你怎么知道奶奶喜欢吃这个馅儿的?"我诧异地问。

小雪和父母对视一眼,笑而不答。

"妈,来,喝点酒。"肖明给我倒了半杯黄酒,是家乡的特产。

我接过杯子,心中千言万语,最后只说了一句:"儿啊,身体要紧,别太累了。"

"妈,我没事。"肖明笑着说,眼角的皱纹却出卖了他的疲惫。

饭桌上,他们聊着我不太懂的话题:股票、房价、小雪的留学计划。我只是静静地吃着,偶尔应和几句。

这顿饭吃得不长不短,吃完后,小雪拉着我去看她的房间。

房间里贴着流行歌手的海报,书桌上整齐地摆着各科教材,还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发现墙上挂着几张老照片,都是我年轻时的样子。

有我二十岁扛着锄头在田里干活的,那是知青下乡那会儿;有抱着刚出生的肖明的,他那时候皮肤红红的,像个小猴子;还有一张全家福,是肖明上初中时照的,那时他爸爸还在。

照片都被精心装裱过,还配了小标签,写着日期和背景故事。

"这些照片怎么会在你这儿?"我惊讶地问。

"我从老家搬来的,爸爸说您年纪大了不爱回忆过去,所以就放我这儿了。"小雪说着,从床底拿出一个盒子,"奶奶,这是我攒的。"

盒子里是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全是我在养老院的照片:我在花园晒太阳,我在下象棋,我在活动室打毛衣...竟然还有我在天台数星星的样子。

"你...什么时候拍的?"我的声音有些发抖。

"我每周都去看您,只是您不知道。"小雪低声说,"爸爸工作太忙,我就自己偷偷去。护工小王认识我,所以没告诉您。"

我翻着相册,每张照片下面都有小雪写的日记,记录着我的生活,我随口说过的话,甚至我给她讲过的故事。

"奶奶喜欢吃韭菜虾仁馅的饺子。"

"奶奶说冬天的星星比夏天的亮。"

"奶奶今天给我讲了她年轻时候的故事,说那时候看电影要用粮票换电影票。"

末页贴着一张小纸条:"奶奶,我想您。"

眼泪再也忍不住,顺着脸颊流下来。我抱住小雪,她已经长得这么高了,都快赶上我了。

"傻丫头,你怎么不告诉奶奶呢?"我哽咽着问。

"本来想给您惊喜的,可爸爸说您可能会生气,说他们不常去看您,却让我去。"小雪小声说。

"我不会生气的,傻孩子。"我摸着她的头发,手感和她小时候一样柔顺。

门外传来脚步声,周小红端着水果进来,看到我的样子,放下盘子坐到我身边,也默默擦起眼泪。

"妈,对不起。我身体不好,去养老院怕传染给您,就没常去。"她的声音带着歉疚。

肖明站在门口,脸上表情复杂。他走进来,突然跪在了我面前。

"妈,对不起。"他的声音颤抖,"这几年我忙着筹建一家敬老院,想着做成了就接您回来住,可没想到工作压力这么大,反而忽略了您。"

我愣住了:"你在建敬老院?"

"是的,就在咱们老家附近。厂里改制后,那块地一直空着,我争取了好久才拿下来。"肖明说,"我想让老街坊们都有个好去处,也是为了您。"

"傻孩子,你何必呢。"我抚摸着他的头,那些白发刺得我手心发痒。

我的心一下子软了。记起那些年肖明还小,他爸爸走得早,我一个人拉扯他,再苦再难也没放弃过。

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我的棉袄破了个洞,舍不得买新的,就用布片一层层补上。肖明上学路上看到别人穿的新衣服,回来嫌我寒酸,我也不恼,只说等他以后有出息了,想穿什么就穿什么。

如今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和责任,我怎能责怪他?

"妈,您别哭了。"肖明递给我纸巾,语气中满是心疼。

"我不是伤心,是高兴。"我擦着眼泪说,"看到你们过得好,我就放心了。"

接下来的日子,全家人陪我一起看春晚,一起贴春联,一起放鞭炮。

小雪特意找来了一台老式录音机,放着我年轻时喜欢的歌曲。那些老歌,带着岁月的沧桑,唱的却都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小事,听得我直点头。

我仿佛回到了从前,那个有烟火气息的年。

晚上,小雪要和我睡一个房间,说要听我讲故事。我给她讲了我和她爷爷相识的故事,讲了肖明小时候的趣事,讲了那些已经消失的老物件:煤油灯、缝纫机、收音机。

"奶奶,我记得小时候您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天上的星星是思念的眼睛。"小雪枕在我臂弯里说。

"是啊,我们这代人没念过多少书,就爱编些土得掉渣的故事哄孩子。"我笑着说。

"我觉得很美。"小雪说,"所以每次看到您在天台数星星,我就想,您是不是在找爷爷。"

我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有时候是,有时候是在找你们。在养老院的日子,总觉得自己像被遗忘了一样。"

"奶奶,对不起。"小雪抱紧了我。

"傻孩子,奶奶不怪你们。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我拍着她的背,像当年哄她睡觉一样。

初二那天,肖明说要送我回养老院拿行李。

"为什么要拿行李?"我不解地问。

"因为您要搬回家住了。"周小红说,"我们已经和养老院商量好了。"

我犹豫了。"可是..."

"奶奶,您不想和我们住在一起吗?"小雪拉着我的手问。

"不是不想,只是怕给你们添麻烦。你爸爸工作那么忙,你妈妈身体不好,你还要上学。"我说出了心里话。

"妈,敬老院再有半年就能建好了,到时候我就不用这么忙了。"肖明解释道,"再说,我已经申请减少出差了。"

我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点了点头:"那好吧,不过我得先回去收拾东西,还得和老杨头说一声。"

到了养老院,老杨头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看到我们一家人,他有些惊讶:"老李,这就回来了?年还没过完呢。"

"杨老头,我来收拾东西,要搬回儿子家住了。"我说。

老杨头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好事啊,早该这样了。"

他的眼里有羡慕也有不舍:"老李啊,你有福气,有这么好的儿子孙女。"

"老杨,以后周末来我家吃饭。"我拍拍他的肩膀,"肖明在老家附近建敬老院,到时候你要是愿意,也可以去那儿住。"

"真的?"老杨头眼睛一亮。

肖明走过来,和老杨头握了手:"杨叔,您放心,到时候一定给您留个好房间。"

收拾行李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这五年积攒的东西其实很少:几件衣服,一些日用品,几本书,还有肖明他爸留下的怀表。

打包时,我看到床头柜里的一张全家福,那是五年前拍的。照片背面写着:"妈,我们永远爱你。"笔迹有些模糊,像是被泪水打湿过。

我默默把照片放进口袋,和过去的日子一起带走。

回家的路上,春风轻拂,阳光正好。车窗外,城市的景色飞速掠过,却再也不显得陌生。

"妈,累不累?回去就能好好休息了。"肖明问道。

"不累。"我笑了笑,心里却在想,人这一辈子,最怕的不是劳累,而是被遗忘。

我轻声说:"知道吗?这五年来,每个年三十,我都站在天台上,数着星星,希望能看到你们家的方向。"

小雪从后座探出头来,紧紧握住我的手:"奶奶,从今以后,您再也不用数星星了。"

"是啊,不用数星星了。"我点点头,眼睛却不由自主地看向天空,那里,一颗特别亮的星星,正对我眨着眼睛。

星星不用数了,因为星星已经回到了我的身边。但我知道,只要夜空还在,我偶尔还是会数一数,数着那些曾经的日子,数着那些未完的思念。

人生不过是一场漫长的相遇与别离。重要的不是你去了哪里,而是记得回家的路。

而我,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来源:紫荆树下的指甲5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