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测试又被吉利加了难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13:08 3

摘要:电池安全这件事,说起来简单,无非就是“不起火不爆炸、撞得起防得住”。但如果你真想深入了解“什么是一个体系化的安全能力”,吉利最近这波50km/h正面中心柱碰撞实验,是一个很典型的工程案例。

电池安全这件事,说起来简单,无非就是“不起火不爆炸、撞得起防得住”。但如果你真想深入了解“什么是一个体系化的安全能力”,吉利最近这波50km/h正面中心柱碰撞实验,是一个很典型的工程案例。
吉利的这次试验是在奥地利TECCON完成的,这是Euro NCAP官方认证的实验机构。吉利银河E5以50km/h速度,正面撞击刚性柱体,挑战的是一个“非法规强制、但极高难度”的安全项目---中心柱碰撞。为什么难?因为相比常规正碰试验中的“纵梁对撞”,中心柱试验避开了整车主要吸能结构,撞击点直接落在“结构空白”上,冲击力集中,侵入量高,对电池、舱体、乘员生存空间都是极限挑战。国标甚至没有强制要求,一般车企最多做到35km/h,吉利直接拉到50km/h,别小看这速度好像加得不多,实际上撞击能量提升了约104%!基本上是全球最苛刻的方式了。
这个测试实际上是有现实背景的:吉利在调研2万多起真实交通事故后发现,一类典型场景是雨雪天失控、撞上路边灯杆、电线杆或高速龙门架的垂直柱体。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一旦出现,极易造成伤亡。这次测试结果也说明了一切:E5四门可开、电池无起火、舱体完整、气囊正常弹出、安全带预紧动作清晰。两个测试假人伤害值全部达到Euro NCAP满分要求。在欧洲体系的碰撞测试维度中,吉利银河E5也是少数能在成人保护、儿童保护、行人保护和主动安全四项中得分均超80%。
这套“超纲挑战”的背后,其实是一整套系统性安全设计的体现,而“体系技术”,才是最强的技术形态,以吉利这套神盾电池为例,简单聊聊。
首先,是电池本体的热失控控制。
神盾短刀电池用的是定制化磷酸铁锂材料,电芯结构通过极耳布置、热隔离材料、双面均温片等手段,将针刺、外部撞击带来的热集中传播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是包体结构的抗穿刺能力。
电池包采用“田字格”框架结构,通过中间横梁将侧向力传递给车身主梁,配合三明治底部钢护板,能有效防止侧柱碰撞和刮底撞击导致的形变。
第三,是整车结构的多路径传力设计。
银河E5的“五横五纵”车身架构 + 三叶草泄力结构,让碰撞时力量不再“集中硬抗”,而是层层吸能、定向分流。即使中心撞击错过主梁,也能通过底盘中段的1500MPa高强横梁来兜底,保护舱体和电池。
第四,是整车BMS与云端协同的智能安全。
BMS 3.0系统具备全生命周期电池状态识别能力,配合星睿智算中心7×24小时数据分析,对电芯异常升温、过压欠压等风险提前预警,做到了“风险识别在前、机制介入在前”。
技术经常是潜藏在背后的故事,落到用户场景里来时,用户往往没有感知,但安全这种存在,“没有感知”就是最大的利益点: 高速公路单车失控撞护栏、市区直角弯过快撞信号杆、夜间托底刮蹭井盖、长时间高温路边停车、雨天积水路段短时入侵电池腔,这些风险,很希望大家一辈子也不会遇到。
但假如真的发生了,电池安全的差异,就是生死的差异。
银河E5实际上只是一台15万级的家用电动SUV。
但你看到的安全水准,却是欧洲、澳洲新车安全评测体系的最高评级---我觉得吉利在这里做到的“安全平权”,会比“智驾平权”的意义更高一些,没有因为价位而压缩安全成本,在架构、材料、测试项目和冗余策略上,基本是集团内部的全标准复用。
这在市场上,并不多见。这样的选择,其实也意味着工程思维的转向:从“通过测试”转为“尽可能接近真实”。比如中心柱碰是“真实风险高但测试难”,比如电芯同刺、火烧、刮底串行试验,是“多故障耦合场景模拟”,这背后都是“能不能真正撑住极端场景”的底层追问。
除了经过各种“超纲挑战”验证过的结构安全、电池安全,吉利技术方面的安全防护也很多,比如电动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后可以自动弹出,也就是说,车辆碰撞时,门把手会立即自动弹出,这样能保证车内人员第一时间逃离,同时也能让车外救援人员及时救援。目前这项专利已经向全行业开放共享。这些安全技术,关键时刻真的能救命。
我们都说车是生活的延伸,那么“安全”就是生活的边界。
从这点来看,神盾电池也好,银河E5的整车测试也好,都是吉利“工程体系”的一次外显。
而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安全平权的吉利,也将于今年发布智能汽车全域安全白皮书,重新定义智能汽车安全新标准,公开安全技术成果。这也有助于推动行业更健康有序的发展。

来源:轰鸣的小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