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与全球经济危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6 10:58 2

摘要:1930年6月17日,美国总统胡佛签署《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这部法案将美国对2万种进口商品加征平均53%的关税,随后加拿大、英国、法国等25国旋即发动报复性关税反击。

1930年6月17日,美国总统胡佛签署《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这部法案将美国对2万种进口商品加征平均53%的关税,随后加拿大、英国、法国等25国旋即发动报复性关税反击。该法案的推出,将1929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推向高峰,演变为持续十年的全球大萧条。01

风暴前夜:经济泡沫的破裂

1920年代的美国沉醉于"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繁荣和变革的时期。道琼斯指数短短五年内(1924年到1929年)上涨了约500%,福特流水线昼夜轰鸣,华尔街金融家们宣称"永久繁荣时代"已然降临。然而浮华之下暗流涌动:股市的快速上涨引发了投机热潮,为1929年的股市崩盘埋下了隐患;农业收入相较工业腰斩,中西部农场主在过剩的小麦堆中破产;工业产能超出国内需求30%,底特律的汽车库存堆积如山。当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降临时,股市崩盘不仅戳破了经济泡沫,更撕裂了社会共识——究竟该用自由市场还是政府干预来挽救危机?02

政府干预:三重推力推动法案诞生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崩盘拉开大萧条序幕。在这场席卷全球的危机中,美国农业首当其冲:小麦价格从每蒲式耳1.25美元暴跌至0.39美元,农场主抵押品价值蒸发40%,中西部农业带陷入绝望。此刻,共和党参议员雷伯恩·霍利(Reuben S. Hoey)和众议员威利·斯姆特(Willis C. Hawley)提出的关税法案,成为政客眼中“拯救美国”的救命稻草。《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核心推动者:参议员里德·斯姆特(Reed Smoot)和众议员威利斯·霍利(Willis Hawley)该法案的诞生主要有三重推动力:第一重推动力:农业危机催化民粹浪潮1920年代美国农业机械化带来产能过剩,全国耕地面积较1914年扩大40%,但欧洲战后复苏导致农产品出口锐减。此时,全球棉花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暴跌,而印度作为主要的棉花生产国,凭借其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英国殖民地贸易体系的支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份额,这一局面加剧了美国棉农的困境。与此同时,经济大萧条的爆发导致美国农场主的抵押资产价值大幅缩水,许多棉农面临破产风险,催生出“最后一根稻草运动”(Last Straw Movement)——他们坚信关税高墙能阻挡外国廉价农产品的涌入。第二重推动力:政治博弈裹挟工业利益《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最初是作为一项旨在保护美国农业的关税法案提出的。然而,随着立法进程的推进,其他利益集团也纷纷加入游说行列,试图将更多商品纳入关税保护范围。匹兹堡(美国重要工业城市)钢铁巨头组织了强大的游说团队,要求将生铁关税从75美分/吨提高至1.25美元。他们声称,此举可以保护1.2万个炼铁炉岗位。此外,棉纺业也积极参与了游说活动。他们要求将进口坯布的关税翻倍,声称这样可以挽救新英格兰地区5万纺织工人的工作岗位。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利益集团加入游说行列,法案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887种工业品被纳入关税保护范围。总的来说,农业利益集团希望通过关税保护农产品价格,而工业利益集团则希望保护国内工业免受外国竞争。两者联合推动了法案的通过,但这种联合也使得法案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想。第三重推动力:孤立主义思潮全面抬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是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然而,美国参议院在1919年和1920年两次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其中包含加入国联的条款。这一决定反映了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情绪的高涨,许多美国人认为,加入国联将使美国卷入欧洲的事务,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1924年美国通过《移民法》(Immigration Act of 1924),该法案对移民进行了严格限制,特别是对来自东欧、南欧以及亚洲移民。而1930年《霍利-斯姆特法案》可以说是延续了这种“美国堡垒”的思维,即通过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将美国与外部世界隔绝,试图通过内部资源和市场来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

立法博弈:1028名经济学家的失败抗争

1930年5月,1028名经济学家(占当时全美经济学界的90%)联名致信胡佛总统,警告“高关税将摧毁国际信用体系,招致灾难性报复”。汽车业巨头亨利·福特在白宫花了一整个晚上力图说服胡佛否决该项法案,他称它为“一项愚蠢的经济政策”。然而,胡佛坚持认为新的关税法案能够改善国内经济局面,并且通过允许关税委员会提出调整建议,可以灵活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历史证明,胡佛的这一决策是一个严重的误判,进一步加剧了大萧条的严重性。回顾这段历史,这些经济学家的抗争之所以未能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国会分肥政治(Pork Barrel Politics)

在《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立法过程中,国会内部的“分肥政治”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即议员们为了争取各自选区的利益,将各种商品和服务纳入关税调整范围,导致法案内容极度膨胀和复杂化。

参议院对该法案进行了1253次修正,平均每小时通过3项关税调整。

议员们为了争取各自选区的利益,纷纷将本地产业的产品纳入关税保护范围。

例如,阿拉巴马州的议员为本地铅笔制造商争取到了每支0.5美分的关税,而明尼苏达州的议员则为圣诞树装饰球设立了特别税目。

这种立法过程中的利益交换和妥协,使得法案内容极度膨胀,最终涵盖了887种商品,远远超出了最初的立法意图。

总统妥协绥靖

尽管赫伯特·胡佛总统私下承认《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充满经济谬误”,但他最终还是屈从于党内压力,签署了这项法案。

胡佛试图通过法案中的“弹性条款”来缓解自己的顾虑——该条款允许总统在关税委员会的建议下调整税率。

然而,这一条款在实际操作中从未被有效行使过,关税委员会也从未真正利用这一权力来调整税率。

因此,所谓的“弹性条款”最终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安慰,而法案的实际效果却引发了贸易战,进一步加剧了大萧条的严重性。

胡佛的这种妥协绥靖行为,反映了当时美国政治中的复杂现实。一方面,胡佛深知贸易保护主义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他也不得不面对国内利益集团和党内政治压力。

舆论误导公众

在《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立法过程中,舆论对公众的认知产生了显著的误导作用。

《纽约时报》鼓吹“关税保护就业”,声称通过提高关税可以保护美国国内产业,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华尔街日报》则声称“外国报复只是虚张声势”,认为其他国家不会采取实质性的报复措施,即使有报复,其影响也将是有限的。

这些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和市场的预期,使得许多人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

1930年3月,当参议院以44:42的微弱优势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时,道琼斯指数竟短暂上涨了5%,折射出市场的集体误判。

尽管许多经济学家和商界领袖对法案的后果发出了警告,但市场参与者似乎被舆论所误导,认为关税法案将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04

全球震荡:1930-1934年全球经济塌缩

第一冲击波:国际贸易体系的崩塌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生效后,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战,国际贸易体系迅速崩塌。

在法案生效后的12个月内,25个国家明确实施了报复性关税措施,而超过60个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对美国的贸易政策做出了负面反应以表达不满。

加拿大作为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于1930年7月对美国96%的商品加征了34%的关税,这一举措直接导致美加贸易额在一年内暴跌75%,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陷入严重紧张状态。

法国于1930年8月建立了进口配额制度,对美国汽车等关键商品实施严格限制。这一措施使得美国汽车对法出口量骤降90%。

德国于1930年9月实施了外汇管制,冻结了美资企业利润汇出的60%。这一措施不仅限制了美国企业在德国的经济利益,还进一步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经济摩擦。

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纷纷采取了类似的报复性措施。

世界贸易总额从1929年的330亿美元断崖式下跌至1932年的120亿美元,萎缩幅度超过63%,远超同期全球工业产出42%的降幅。

更具破坏性的是,金本位制在关税战中彻底崩溃。

金本位制是当时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其崩溃导致国际支付体系陷入瘫痪,各国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受到严重阻碍。这种混乱的国际金融环境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使得各国难以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恢复经济增长。

第二冲击波:美国经济的反噬

胡佛政府原本期待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获得“贸易保护红利”,然而这一期望最终化为泡影。

1930年6月17日,《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正式签署成为法律时,大萧条刚拉开序幕,美国失业人数为430万人。到1932年,美国失业率飙升至近24%,失业人数达到1200万。同时,超过5000家银行倒闭,数十万人流离失所,被迫住在被称为“胡佛村”的简陋棚户区。

胡佛村

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进口额从44亿美元骤降至15亿美元,降幅达66%;出口额从54亿美元跌至21亿美元,下降了61%。同时,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29年的1031亿美元下降到1931年的758亿美元,并在1933年进一步跌至556亿美元的历史低点。

中西部农场主发现,尽管外国农产品被高关税挡在了国门外,但国内过剩产能仍然将价格压向深渊。1932年,艾奥瓦州的玉米价格跌至每蒲式耳0.32美元,全美农场破产数突破20万户。为了稳定价格,胡佛政府被迫采取极端措施,收购并销毁了600万头生猪。然而,这一举措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导致腐烂的动物尸体引发大规模鼠患,进一步加剧了农业危机。

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陷入了双重困境。一方面,德国的报复性关税封锁了35%的欧洲市场,使得美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重要份额;另一方面,国内特种钢材价格因关税暴涨22%,大幅增加了生产成本。通用汽车不得不关闭17家工厂,导致10万工人失业,加入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队。

05

体系重构:从贸易废墟中重生

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胡佛因未能有效应对大萧条,被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击败。

罗斯福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选举,反映出美国民众对胡佛政府经济政策的不满。

同样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主要推动者,参议员雷伯恩·霍利和众议员威利·斯姆特,都在1932年的选举中失去了他们在国会的席位。

罗斯福总统上任后,开始致力于降低关税,以恢复国际贸易和经济复苏。

1934年,新任总统罗斯福推动《互惠贸易协定法》(Reciprocal Trade Agreements Act),授权总统与外国元首进行谈判,以降低双边关税。

该法案标志着美国关税政策的重大转变,将关税调整的权力从国会转移到了总统手中。

在这之后,国务卿赫尔与29国签订双边协定,到1947年美国对外关税平均下降44%,这也为关贸总协定(GATT,即国际贸易组织WTO前身)奠定了基础,美国对外贸易逐步走向正途。

结语

斯姆特-霍利法案的惨痛教训催生了现代多边贸易体系。历史证明,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未能帮助美国走出经济困境,反而使全球经济陷入更深的衰退。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在复盘1930年法案时指出,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短期看似有效,但长期有害的政策。当今世界,若重蹈《斯姆特-霍利法案》覆辙,摧毁的不仅是贸易往来,更是人类用两次世界大战的鲜血浇筑的多边信任。如今,那些重提“美国优先”的政客,若不能汲取历史教训,终将沦为“美国困境”的新制造者。

来源:螭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