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63岁福建女子查出乙肝,她的亲身经历,需引以为戒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14:48 2

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2024年春天,福建一位63岁的女子在体检时被查出乙肝,起初只是转氨酶偏高,肝功能异常,没有明显症状。

她觉得自己一直身体挺好,不喝酒,不抽烟,饮食也算清淡,怎么可能和乙肝扯上关系?

但病毒DNA检测显示,病毒量已经偏高,B超提示肝脏回声不均匀,这不是短期感染,而是慢性感染积累下来的后果。

医生说,这种情况在中国并不少见,但每一个被确诊的人,几乎都是在无声中积累出的问题,到了这个年纪,才开始爆发。

回溯她的病史,几乎找不到典型的高危暴露点。无输血史,亦无手术史,且不存在明显的肝炎家族史。

这类病例其实并不少见,在中国,尤其是老一代人群,母婴传播、幼年时期接种条件不足、公共医疗环境不足等因素,让很多人从小就成为了无症状乙肝携带者,只是当年检测手段有限,疫苗普及也不够,到现在才被查出来。

这种隐匿性感染,一旦遇到免疫功能下降、代谢紊乱、或者合并其他慢病,就容易从“携带”走向“活动”,肝功能损伤开始加速。

乙型肝炎本质上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病毒感染。

它并不是直接靠病毒破坏肝细胞,而是人体的免疫反应去清除病毒时,顺带造成了自身组织的损伤。

也就是说,真正造成肝脏炎症、坏死、纤维化的,是人体自己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而不是病毒本身。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感染后几十年不发病,有些人短短几年就走向肝硬化。

核心在于免疫和病毒之间的博弈达到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肝脏首当其冲受到损害。

这位福建女子最初的症状非常轻微,偶尔感到疲劳,食欲差了一点,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反应。

等到体检出现明显异常才有所警觉,最佳干预时机已然错过。

乙肝的早期症状往往非常模糊,比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甚至皮肤有轻微瘙痒,有些人还会出现黄疸,但很多人根本不会联想到肝脏问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乙肝患者中,约有70%以上在确诊前没有任何自觉症状。

病因上,除了母婴传播、医疗操作感染、血液传播,还有一部分被忽视的风险点,比如共用牙刷、剃须刀,或是公共场所刺破皮肤的小创伤。

乙肝病毒的生命力极强,在体外血液中可以存活7天以上,只需要极少量病毒量就可以完成感染。

美国CDC公布的数据显示,乙肝病毒的感染力是HIV的50倍以上。

可惜大众普遍只对性传播、血液传播有警觉,对生活接触带来的微小感染风险了解不足。

这位福建女子最无奈的地方在于,自己其实并没有“作死式”的生活习惯,但几十年积累下来,偶然的小暴露点足够让病毒在体内潜伏。

当年出生时没有打上乙肝疫苗,是她此后一路走来的隐形漏洞。

中国在1992年开始普及乙肝疫苗,覆盖率逐年上升,但早期很多农村地区接种率低,她正好错过了这一波保护伞。

临床上把乙肝分为四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跃期。

她查出来时,正处在免疫清除后期,病毒量下降但肝功能反复异常,说明肝脏损伤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

医生根据病毒量、肝功能、影像学变化制定了抗病毒治疗计划,但同时也指出,即使病毒控制住,肝脏已经出现的结构性变化难以完全逆转。

肝硬化不是某一天突然发生的,而是一次次小的损伤累积出来的,细胞再生能力跟不上破坏速度,就成了疤痕,最后成了纤维化。

有人以为乙肝就是肝炎,治好了就完事,但实际更大的隐患是肝癌。

乙肝病毒整合入宿主基因后,可致使基因不稳定,此为直接致癌因素。在中国肝癌患者里,近八成是在乙肝病毒感染的背景下发展而成的。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肝癌高危因素。

福建这位女子,虽然目前B超没看到明确肿瘤,但医生已经安排了密集随访,每半年一次影像学检查,一次甲胎蛋白(AFP)检测,因为只要病毒未完全清除,肝细胞癌变的风险始终存在。

关于乙肝病毒的清除,目前医学界共识是很明确的:绝大多数慢性乙肝患者终生无法完全清除病毒,现有的抗病毒治疗主要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保护肝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核苷类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能有效降低病毒量,但停药后大部分人病毒会反弹。

真正的临床治愈(HBsAg清除率)在长期随访中不到10%。

所以更现实的态度是,和病毒共存,但不给它扩散作乱的机会。

福建女子的经历说明了一个很简单但经常被忽视的现实:乙肝不是脏乱差人群的病,不是特定人群的病,也不是生活作风不好才得的病。

它可以在非常普通、干净、自律的生活中潜伏几十年,只等一个免疫低潮的时机突然爆发。

普通人最该做的不是侥幸,而是从源头预防、定期体检、规范管理。不要以为打过疫苗就万无一失,乙肝疫苗保护率虽高,但不是百分百。

年龄增长后抗体水平下降,需要检查抗-HBs滴度,必要时追加加强针,这种常识在中国成人群体里普及得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认清乙肝的“隐匿杀伤”机制。

不是一发病就疼,不是有症状才严重,恰恰是无声无息地损害肝脏功能,等到黄疸、腹水、消瘦出现,往往已经进入不可逆阶段。

肝脏是个高度耐受的器官,可以忍受70%以上的损伤仍无明显临床症状,这种特性让它在早期发病时很难被察觉,也让一旦症状出现时治疗难度成倍增加。

福建女子查出乙肝后,生活节奏被迫调整了。

长期抗病毒治疗、饮食控制、避免饮酒、控制体重、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肝脏影像,成了日常必修课。

她最大的感受是,对健康的理解彻底改变了,不再只看表面的“有没有不舒服”,而是从指标、影像、生活节律去维护。

而这种意识,如果能更早一点出现,也许就不会走到需要终生管理的地步。

如果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多年无症状,病毒量低,肝功能正常,是不是可以不用治疗?

[1]俞佳雯,周薏,林天龙,等.乙肝肝纤维化中西医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25,46(02):273-276+280.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