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金购入苏35,实战演习却不敌歼10C,多国选择退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7 18:38 2

摘要:那时候,俄罗斯飞行员驾驶苏 35 在叙利亚上空和美国战机周旋的画面通过媒体传播开来,各国空军都觉得它性能很强,中国的这笔采购当时更是被看作是提升空中战力的重要一步。

2015 年,中国花 24 亿美元买了 24 架苏 35 战机。

那时候,俄罗斯飞行员驾驶苏 35 在叙利亚上空和美国战机周旋的画面通过媒体传播开来,各国空军都觉得它性能很强,中国的这笔采购当时更是被看作是提升空中战力的重要一步。

但买回后没多久,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发生了。苏 35 列装中国空军后,在军演中被歼 10C击落。

而在俄乌战争中,苏 35 频繁被击落的消息更是让它陷入舆论争议。

苏35的性能真的不敌歼10吗?中国是买亏了,还是另有用途?

(一)性能优势

在 2010 年代初,苏 35 的各项技术指标看起来相当不错。

它装备的雷达反射面积 3 平米,能在 400 公里外发现像大型战机那样的目标。甚至能提前探测到一些低空飞行的目标,这让飞行员有更多时间做战斗决策。

搭配的 AL-41F1S 发动机很省油,让苏 35 的作战半径达到 1600 公里。

也就是能飞很远执行任务,而且还具备短距离起降能力,在条件不好的战场上也能灵活起降。

武器配置上,苏 35 既有适合近距离格斗的导弹,也有中距离空战的导弹,不管是近距缠斗还是中距对抗都有很强的攻击能力。

当时国际军事界觉得苏 35 是四代半战机里的顶尖型号,综合性能很强,就连美国的 F-22 隐形战机遇到它时也不能掉以轻心。

这种高性能正是当时中国空军采购它的主要原因。

(二)现实需求

2010 年代初,中国空军正处在新旧装备更新换代的关键时候。

那时候部队的主力战机还是歼 - 7、歼 - 8 这些老型号,这些老战机在航电系统、机动性能和武器配置上,都比世界先进水平差不少。

虽然歼10A 和歼11B 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但生产数量跟不上,没办法快速形成大规模的战斗力。

同时,外部的军事压力越来越大。美国的 F-22、F-35 等先进战机经常在亚太地区出现,对我国的领空安全构成了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急需要一款能快速提升空中战斗力的过渡机型,苏 35 正好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它的到来,能在短时间内增强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减轻面对强敌的压力。

(三)谈判签约

中国和俄罗斯从 2013 年开始谈苏 35 战机的采购。到了 2014 年珠海航展,事情有了关键转机 。

当时苏 35 在航展上做飞行表演,把超强的机动能力全展示出来了,像低空低速的 "落叶飘"、高速大仰角的 "眼镜蛇" 这些高难度动作,看得现场观众直拍手叫好。

这场表演不光让大家看到苏 35 性能有多厉害,也让中国军方更直观地了解了这款战机,推动双方加快了签合同的速度。

2015 年,两国正式签了购买协议,每架苏 35 价格大概 1.04 亿美元。

从 2016 年到 2018 年,24 架苏 35 分批次交到了中国空军手里,并且配备给了南部空军的精锐部队,成了当时中国空军打仗的重要力量。

(一)成本与体系的双重约束

虽然 24 架苏 35 的数量还不到一个航空旅,但咱们已经为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后勤保障体系。

要是现在不用它了,一方面得重新花大量资源去维护其他机型,另一方面现有的这套维护体系也浪费了。

战机维护可不是小事,包括发动机、航电设备、武器系统等很多方面。

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体系需要长期投入和积累,扔掉不用的话代价太大了。

另外,虽然咱们的歼 - 20 隐形战机已经开始装备部队,但要全面替换老旧机型、形成完整的作战体系还需要时间。

在这段过渡时期,苏 35 凭借它相对先进的性能,在日常巡逻、区域防空这些任务中还是能派上用场的,有一定的战备价值。

目前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体系有三个明显特点:隐身化、多用途化和智能化。

中国是全球第二个同时拥有两款隐身战机的国家,歼 - 20 和歼 - 35A 已经列装部队。

歼 - 16D 和歼 - 20S 则代表了电子战能力和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新发展方向。

今年 3 月,中国六代机完成了新一轮试飞,它采用三发无尾翼设计,具备全频段隐身能力,还能和无人机协同作战。

这些技术突破对现有的军事平衡产生了冲击。

美国为了维持技术话语权,紧急将 B-21 轰炸机重新定义为 “六代机”,但五角大楼内部也承认,中国六代机的试飞进度已经领先于美国空军的 NGAD 项目。

为了应对压力,美国一方面加速升级 F-22 的雷达和武器系统,另一方面推动与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友的技术共享,开放部分六代机传感器数据。

英国、意大利、日本联合推进 “全球作战空中计划”,计划投入超 500 亿美元,目标是在 2035 年部署具备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和跨域协同能力的六代机。

法国、德国、西班牙的 “未来空中作战系统” 则强调无人机集群指挥和高超声速巡航,希望通过多国合作分摊技术风险。

俄罗斯专家公开质疑中国六代机的超机动能力,但也难掩对技术差距的担忧。

俄罗斯副总理鲍里索夫表示会加快苏 - 57 的升级和 PAK FA 项目,重点提升隐身涂层和发动机推力。

不过受经济制裁和军费缩减的影响,俄罗斯六代机研发可能会长期滞后。

印度媒体承认,中国六代机的出现让中印空中力量的差距彻底拉开。

印度自研的 AMCA 六代机项目因为发动机技术瓶颈和资金短缺陷入停滞。

只能转而寻求与法国合作开发下一代发动机,部分印媒甚至建议紧急采购美制 F-35,但美国以 “地缘政治风险” 为由拒绝了。

在六代机还未量产的时候,中国的四代半和五代机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很受欢迎。

2025 年 4 月,5 架运 - 20 和 1 架 KJ-500 预警机飞抵埃及,外界推测这是首批歼 - 10CE 的分段运输。

虽然中国军方否认直接出口,但埃及空军已经开始调整系统为适配中国预警机做准备。

乌兹别克斯坦计划采购 36 架歼 - 10CE 替换老旧的米格 - 29。

巴基斯坦已确认采购 40 架歼 - 10CE 用于对抗印度的阵风战机。

阿联酋、沙特、埃及等国因为被美国拒绝出售 F-35,正在与中国谈判采购 FC-31,埃及若达成协议,可能以 2:1 的比例替换 220 架 F-16,订单规模可能超过百架。

作为 FC-31 空军改型的歼 - 35A,其双座版已在珠海航展亮相,具备指挥无人机群的能力,泰国、阿尔及利亚等国对该机型表现出浓厚兴趣。

中国无人机出口连续五年全球第一,彩虹 - 6、翼龙 - 3 等型号在中东、非洲市场占有率超过 60%。

2025 年,沙特采购的 100 架彩虹 - 6 将配备 AI 目标识别系统,可以自主执行反恐和边境巡逻任务。

结语

中国六代机的研发和战机出口的突破,标志着中国从装备引进国向技术输出国的转型。

虽然苏-35的性能已经和我国的6代机有了较大的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苏-35的技术为我国提供很大的技术价值。

信息来源:

来源:鲁滨逊的日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