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进嘴的茶叶,该吐还是该嚼,嚼完能咽吗? | 农视点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21:37 4

摘要:近期,凤凰传奇组合中的曾毅在拍戏时表演大车司机“嚼茶叶提神”的操作火出圈了,“老司机们”都懂,长途货运必须有三件套:浓茶、槟榔、红牛,其中喝茶主要是为了提神。那问题来了,喝进嘴的茶叶,该吐还是该嚼,嚼完能咽吗?

近期,凤凰传奇组合中的曾毅在拍戏时表演大车司机“嚼茶叶提神”的操作火出圈了,“老司机们”都懂,长途货运必须有三件套:浓茶、槟榔、红牛,其中喝茶主要是为了提神。那问题来了,喝进嘴的茶叶,该吐还是该嚼,嚼完能咽吗?

茶,最初并非作为饮品出现,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神农氏时代。根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氏为辨明草木药性,“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这一发现标志着茶在中华文明中首次以解毒药材的身份登场。在缺乏加工技术的上古时期,茶叶的利用方式极为原始。直接咀嚼新鲜茶叶获取汁液,既解毒又提神醒脑,茶叶中的挥发性芳香物质能有效消除口腔异味,成为最早的“植物口香糖”。

到了秦汉时期,巴蜀人民脑洞大开,把茶叶和粟米一起煮米糊,《三国志》里说的 “以茶当酒”,其实就是这碗米糊,既能填饱肚子又能醒酒,这也被当作古代版的 “养生粥” !若放到现在,估计能成为网红养生单品。这波尝试直接让茶叶从 “药材圈"”跻身 “美食圈”,成功破圈传播!

后来大家觉得,用茶叶煮米糊太“暴殄天物”了 ,消费得升级,于是开始正儿八经 “喝茶” 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朝的煎茶和宋朝的点茶,这俩的区别就像煮面和泡面。煎茶就是把茶叶放锅里煮,点茶就是用热水冲茶。

先说煎茶,陆羽写了本《茶经》,相当于唐朝的 “米其林指南”,里面说要把茶叶压成茶饼,烤得滋滋冒油,再碾成粉末,撒点盐巴姜片煮成汤。白居易还专门写了一首诗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意为 “烧水两小时,喝茶五分钟”!不过这只是贵族人士的雅致,老百姓可不管这套,直接往茶里加葱姜蒜、花椒、橘皮,煮成一锅 “蔬菜汤”。有观点说这种喝法就是“斯沟渠间弃水耳”。调侃下水道的水都比它好喝,不过歪打正着,吐蕃使者用这些招数发明了酥油茶,也算是把茶发扬光大了。

而点茶呢,可以说把茶文化整出了“天花板”,流程较为复杂:先把茶饼磨成细粉,叫做末茶,传到日本变成了抹茶道。接着注汤,把茶末调成茶膏,再用茶筅疯狂搅拌打出奶盖一样的泡沫。这还不算完,文人雅士们还玩起了 “茶百戏”,用竹针在泡沫上画山水花鸟,比现在的咖啡拉花还早几百年!宋朝最具“文艺范儿”的皇帝宋徽宗,不但爱喝点茶,还亲自带货把点茶捧成 “网红产品”。

皇上喜欢喝茶,那肯定就有人送茶,就有了现在的贡茶。但是,不是所有的茶叶都能给皇帝进贡,需要先通过海选才可以。于是便有了斗茶,谁的茶汤够白、泡沫够持久谁就赢。范仲淹曾言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描摹的就是斗茶场景。放现在,大概率就是“古代咖啡拉花大赛” 现场了吧!

到了明朝,“工作狂”朱元璋看不下去了:天天点茶,上班摸鱼,劳民伤财!于是大手一挥要提高政府效率:“团茶太麻烦,散茶不香吗?”点茶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改革,紫砂壶也跟着出道了,喝茶也从贵族专属变成了打工人刚需,茶馆里大家喝茶聊天、谈生意、听评书,接地气多了!这时候茶叶也开始 “内卷”,炒青绿茶、乌龙茶、红茶纷纷登场,几大茶类基本凑齐了。

时间快进到21世纪,袋泡茶、速溶茶成了新宠,虽然没了传统仪式感,但胜在方便,上班摸鱼来一杯,续命又快捷!奶茶品牌们更绝,把茶玩出了新花样:奶茶、果茶、茶饮料、“茶+牛奶”水果糖浆,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不搭的。现在你看,巴黎埃菲尔铁塔下有霸王茶姬,纽约唐人街珍珠奶茶店排队,奶茶早就成为“最强文化输出”了!

赘述了以上种种,这喝进嘴的茶叶,到底该吐还是该嚼,嚼完究竟能不能咽?答案是,想吐就吐,想嚼就嚼,吐的时候要文明,嚼的时候别过量。偶尔少量嚼食无妨,胃肠敏感者、孕妇、咖啡因不耐受者及睡眠障碍者,就尽量不要尝试了,毕竟饮茶的本质在于身心愉悦,健康与礼仪的平衡方为智慧之选。若偏好咀嚼,不妨选择嫩叶茶或加工茶食(如抹茶糕点),既享茶韵又避风险。

农视点述评员 | 胡旭

编辑 | 梅青云

剪辑 | 胡旭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温度融化数字,用视角剖析现实,让每一声叹息都被听见,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农视点》,看懂生活褶皱里的光——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与你血脉相连、与时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农视点》属中央新闻网站农视网原创栏目

版权归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所有

来源:农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