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就没必要打工了,做这3个刚需小生意,一年赚20万不难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6 15:58 2

摘要:昨天下午,我正在咖啡馆赶稿,邻桌坐着一位约莫50岁的中年男人。他接了个电话,言语间透露出疲惫:"这个月又没评上,公司年轻人那么多,我再熬下去也没什么意思..."

原创 子杰在成长

昨天下午,我正在咖啡馆赶稿,邻桌坐着一位约莫50岁的中年男人。他接了个电话,言语间透露出疲惫:"这个月又没评上,公司年轻人那么多,我再熬下去也没什么意思..."

挂了电话,他长叹一口气,与我四目相对。

出于礼貌,我点头示意。没想到他主动聊了起来:"小伙子,做什么工作的?"

"自由职业,写写文章。"

"好啊,不用看领导脸色。我都50了,还在公司打工,天天被KPI压着,年轻人一茬茬上来,我这老胳膊老腿的,跟不上了..."

听着他的倾诉,我想起了前几天刚见过的老王。十年前还是一家国企的中层,如今靠着一辆三轮车卖早点,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人到中年,拼的不是学历和资历,而是放下面子找对赛道。

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刚需赛道

前几天,老王请我吃饭,就在他家小区附近的饭馆。

酒过三巡,他悄悄告诉我:"子杰,我现在一个月净赚2万多,比我在单位时还多。"

老王今年52岁,三年前从国企提前离职后,拿着30万积蓄四处寻找机会。尝试过开便利店,亏了十几万;又做过微商,几乎零收入。

就在他快要放弃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注意到小区门口早餐车前排着长队。

"我当时就想,这么多人,生意肯定很好啊!"

于是他花5000元买了辆二手三轮车,改装成早餐车,每天凌晨4点起床准备食材,6点准时出摊。

早餐这种刚需,看似普通,实则是条稳定的财富小溪。老王的早餐车定位在小区和写字楼之间,每份早餐均价8元,日销300份左右,成本去掉后,一天净利润接近千元。

"最关键的是,客人固定,风雨无阻,不像其他生意那么多变数。"老王喝了口酒,满脸自豪。

不起眼的暴利行业

去年春节,我回老家,发现表哥家装修一新,还换了辆20多万的SUV。

要知道,他前几年还在为房贷发愁,如今怎么突然"富"了?

"我做家电清洗呢,这两年赚了不少。"表哥神秘地对我说。

原来,表哥在疫情后转行做了家电清洗服务。起初只是在小区群里发广告,后来通过口碑相传,现在已经有了固定客户群。

"一台油烟机清洗收费250元,一台空调180元,冰箱、洗衣机都有不同价格。"表哥说,现在他组建了个小团队,每天能接10单左右,月收入稳定在4万左右,除去成本和人工,净利润也有2万多。

让我惊讶的是,表哥说这行最赚钱的地方在于回头客和转介绍。很多顾客一年至少要清洗两次家电,而且满意后会介绍亲友。他现在的客户已经排到了三个月后。

"最早开始时,是真不好意思,见到以前的同事都绕着走。后来发现人家挣着死工资,我却越来越轻松,那种不自在也就没了。"表哥笑着说。

互联网时代的新风口

最近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身边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崭露头角。

我小区有位李阿姨,退休前是小学老师。儿女工作忙,很少回家,她每天就跟广场舞大妈跳跳舞,日子单调又无聊。

去年,她在女儿建议下开始制作古诗词讲解短视频。作为曾经的语文老师,她对古典文学有独到见解。起初只是随便拍拍,没想到一个讲解李清照《如梦令》的视频突然有了十几万播放。

"现在我每天都有内容可发,一个月光平台补贴就有三四千。"李阿姨兴奋地说,"最重要的是找回了价值感,还能跟年轻人交流。"

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50岁以上网民已突破2.1亿,中老年内容创作者增速高达200% ,这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市场。

与年轻人相比,中老年创作者反而更容易出圈,因为差异化明显,而且生活经验丰富,故事性强。

这种"银发经济"的兴起,为中年人提供了一条低门槛、高回报的创业路径。

中年人最怕的不是重新开始,而是从未开始。放下面子,抓住刚需,或许下一个年入20万的就是你。

来源:王易笔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