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携带者难辨别,医生:遇到这“6类人”,还是远离好!

摘要:但医生提醒,有些行为和人群可能暗藏风险,尤其是下面要讲到的“6类人”,最好敬而远之。别觉得危言耸听,听完我遇到的一件事,你就明白了。

艾滋病,全名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一种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

它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最终使身体无法抵御各种感染和肿瘤。

与感冒、咳嗽不同,艾滋病携带者没有明显的外在症状,他们看起来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这才让人防不胜防。

但医生提醒,有些行为和人群可能暗藏风险,尤其是下面要讲到的“6类人”,最好敬而远之。别觉得危言耸听,听完我遇到的一件事,你就明白了。

那天,我永远忘不了。

我家开了个小诊所,平时接待的都是村里乡亲,头疼脑热的小毛病,搭把手就能解决。可那天,天刚擦黑,一个陌生男子推门进来。

他看着四十来岁,脸色蜡黄,眼窝凹陷,瘦得像根柴火棍儿,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外套,扣子少了一颗。

他一进门就咳嗽,咳得胸口都快炸开了。“医生,帮我看看,我咳了好几个月了,晚上睡不着,整个人都快不行了。”他声音沙哑,像刀子刮过铁皮一般。

我让他坐下,拿出听诊器。他的肺部声音不对劲,像风吹进破屋子,呼吸粗重中夹杂着哨音。

我问他:“咳嗽多久了?有没有发烧?有没有痰?”

他低着头,眼神游移不定:“咳了半年多吧,有时候低烧,痰倒不多,就是咳得厉害,晚上更重。”

我心里有点不安,继续问:“有没有其他症状,比如体重下降、盗汗什么的?”他犹豫了一下,点点头:“瘦了不少,晚上经常全身湿透……”

听到这儿,我心里咯噔一下。职业习惯让我警惕起来。长期咳嗽、低烧、体重下降、盗汗……这些症状很像肺结核。但我隐隐觉得还不止这些。

我追问:“你平时接触什么人?工作环境呢?有没有去过医院检查?”

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神像条被逼到角落的蛇:“我……之前在外地工地上干活,后来身体不好就回来了。检查过,说是肺结核,但吃药没啥用。”

肺结核的治疗效果一般是不错的,除非……除非他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比如感染了HIV。我不敢贸然下结论,只能让他先去医院做个详细检查。

我给他开了几种对症的药,又叮嘱他快去上级医院复查。他接过药,临走时,突然问我:“医生,我这病……不会传染给家里人吧?”那一瞬间,我看到他手心渗出的冷汗。

第二天,他老婆跑来诊所,一进门就哭:“医生,你救救他吧!他说不想活了!村里人都躲着他,连饭都不敢跟他一起吃!”

我安慰了她几句,心里却很沉重。艾滋病并不是洪水猛兽,但乡下人对它的恐惧和误解,比疾病本身更要命。

几天后,他老婆告诉我,医院确诊,他不仅是肺结核患者,还是HIV携带者。这个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

有人说他是因为去城里“乱搞”染上的,有人说他用了别人脏兮兮的针头,还有人干脆躲着他们一家,连孩子都不让跟他们玩儿。

其实,这些人说的有些不是完全没道理。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像他这种外出打工的人,确实更容易接触高风险行为。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有些“看不见的危险”就在我们身边。

医生经常提醒,遇到这6类人群,还是要保持警惕。

第一类:有多个性伴侣或从事高危性行为的人。这类人群的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的几十倍。

第二类:吸毒者,尤其是共用针头的吸毒者。

第三类:长期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治疗,但未经过正规检测的人。

第四类:母亲感染了HIV的婴儿,如果没有及时阻断,母婴传播的概率高达30%。

第五类:有不明原因长期发热、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的患者。

第六类:从事高风险职业,但未采取防护措施的人,比如医护人员、警察等。

保持警惕并不是让我们歧视或远离这些人,而是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生活中不要共用剃须刀、牙刷这些可能带血的物品;去医院或诊所,一定要确认使用的是一次性器械;避免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女性在孕期要做HIV筛查,确保孩子健康出生。

再说回那个男子。他被确诊后,村里人对他们一家指指点点,他的老婆甚至被村里超市老板拒绝进门买菜。

她来找我诉苦,我只能劝她别太放在心上,同时帮她科普了一些知识。

艾滋病并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不会通过握手、拥抱、共餐传播,更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染。只要不共用针头、不发生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就不会感染。

渐渐地,旁人对他们的态度有所缓和。但这个男子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因为发现得太晚,他的免疫系统已经被病毒摧毁,最终因感染并发症离世。

他的死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他的遭遇让我意识到,很多人对艾滋病的无知和偏见,比病毒本身更具杀伤力。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恐惧和误解。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认知和理性的态度,而不是盲目的排斥和歧视。

所以,遇到这“6类人”,不是让你远远躲开,而是提醒你保护好自己,同时用理解和关爱去对待他们。

艾滋病患者不是“洪水猛兽”,他们只是需要帮助的病人。他们的生命同样值得尊重。

希望有一天,艾滋病不再是人们心中的禁忌,我们能用科学的方式,为他们点亮一盏灯,照亮他们的生命,也照亮自己的心灵。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医声老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