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比例这几年一直在悄悄上升。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60岁以上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率已经不低了,尤其是农村地区或者一些城乡结合部,情况更复杂。
66岁这个年纪,说老不老,说年轻也谈不上了。人走到这一步,吃得下、睡得着、走得动,已经是福气。
可是江苏有位阿姨,日子过得安稳,孩子也都成家立业了,孙子都能打酱油了,怎么也没想到,突然就被查出得了艾滋病。
消息一出来,家里人都炸了锅。儿女一开始不信,觉得是不是医院搞错了,还跑去复查,结果还是一样。医生说得很明确:“确诊了,这不是误诊。”
阿姨整个人都懵了,她从来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连个感冒都很少得,怎么就得了这个病?
医生找她谈话,一点点问,一点点排查,最后才查出来,问题出在两个地方。听起来不吓人,可就是这两个地方,让她摊上了事。
阿姨一直觉得,艾滋病这东西,跟她八竿子打不着。她想的很简单:“我都一把年纪了,哪还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可现实不是她想的那样。
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比例这几年一直在悄悄上升。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60岁以上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率已经不低了,尤其是农村地区或者一些城乡结合部,情况更复杂。
医生一问才知道,阿姨两年前老伴去世了,一个人住着觉得太寂寞,就跟一个老邻居走得近了。两人平时一起跳广场舞、吃饭、下象棋,后来感情也就“顺其自然”地发展了。可这位老邻居以前有过复杂的婚姻史,还喜欢喝点小酒,外面“朋友”不少。
阿姨从来没想过自己要做什么防护措施。她觉得老年人的感情就是陪伴,怎么还会扯上那些“年轻人才会有的病”?可偏偏,艾滋病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它不看你年纪大不大,只要你对它没有防备,它就会“找上门来”。
很多老人其实不知道,艾滋病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它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和年纪没关系,和“行为”有关。只要有高风险的行为,不管你是20岁还是60岁,它都可能盯上你。
这几年,阿姨因为牙齿不好,去了一家社区附近的小诊所拔牙补牙。这家诊所便宜,医生又熟,排队也不用等,阿姨图个方便,就常去。
可问题是,这家诊所的消毒条件很差。器械消毒做得不彻底,抽血打针也不换手套,很多时候,一个针头几个人轮着用。阿姨也不是没看见,只是想着自己年纪大了,没事就行,图个省钱、省事。
医生听完她的描述,脸都黑了,说这就是个“定时炸弹”。艾滋病病毒在体外虽然活不了多久,但如果器械被污染,再进行操作,就可能直接把病毒送进人体里。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不是没见过。2019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上有篇文章提到,一些农村和城郊的不规范医疗点,是艾滋病传播的隐性通道。有些感染病例通过追踪,最后都指向了类似的“黑诊所”。
阿姨从没想过,自己去补个牙,也能把病带回来。可艾滋病就是这样,它不挑方式,只看机会。
很多人一听“艾滋病”三个字,就头皮发麻,觉得这病就是不治之症。其实现在已经不是八九十年代了。医学进步很快,只要早发现、早治疗,艾滋病可以像慢性病一样控制住,病人可以活得很久很正常。
艾滋病的全名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的“幕后黑手”是HIV病毒。这个病毒专门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CD4细胞。简单说,它把人体的“保安队”一个个干掉,把人变成一个“门户大开的城堡”。
感染初期,有些人可能没什么症状,有的会像感冒一样发热、出疹子、肌肉酸痛。过了这段时间,病毒就潜伏下来,慢慢破坏免疫系统。等症状真正出来的时候,可能已经是几年之后了。
到了那时候,人可能会出现反复发烧、咳不好的咳嗽、口腔白斑、体重突然下降,甚至得一些普通人根本不会得的“稀奇古怪”的病,比如卡波西肉瘤、肺孢子虫肺炎。
所以这个病最可怕的,不是它来得快,而是它太“耐心”了。它像一个慢慢掏空人的敌人,你不注意,它就悄悄把你拖到深渊。
现在国家对艾滋病人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只要你愿意配合、按时吃药,病毒是可以被压到“测不出来”的水平的。这并不意味着病毒消失了,但它活动不了,也不会传染别人。
一项发表于《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抗病毒治疗可以大大延长患者的寿命,有些人治疗十几年,身体依然健康,生活质量也很好。
但前提是要早发现,别等身体出问题了才去查。阿姨要是早点意识到问题,早点去医院查一查,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医生给阿姨讲了很久,阿姨最后叹了口气,说:“年轻的时候不怕死,老了反倒怕了。”这话听着心酸,但也真实。
很多老年人觉得,自己过了那个“风花雪月”的年纪,防不防病都无所谓。其实不是。年纪越大,身体越脆弱,越经不起折腾。
像阿姨这样的情况,其实可以避免。不是说不许老年人谈感情,而是说,谈感情也得讲卫生,有风险的行为,就得有防护意识。
再就是,别迷信那些便宜、快捷的小诊所。牙疼也好,打针也罢,只要涉及到血液、器械的事,就不能随便凑合。有些病,不是疼出来的,是图便宜图来的。
阿姨现在已经开始吃药了,病情稳定,孩子们也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但这一切,其实都可以不发生。
你看,人生走到晚年,不是结账的时候,而是该更小心的时候。别觉得命长了就可以糊涂,越到这时候,越得活得明白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国艾滋病疫情形势及防控策略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5):743-748.
[2]王晓明,张莉,李志强.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3,37(1):12-16.
[3]刘芳,周颖,贺军.不规范医疗行为对艾滋病传播的影响调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53(4):398-402.
来源:大许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