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税战之下,义乌怎么样?作为中国传统的外贸基地,近日这座中国小城又登上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然而,与外界想象中不同的是,义乌很淡定,有信心。
编者按:关税战之下,义乌怎么样?作为中国传统的外贸基地,近日这座中国小城又登上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然而,与外界想象中不同的是,义乌很淡定,有信心。
原以为这里的商家、企业会因为关税战陷入不安惶恐,但现实中在经历最初的担忧后,义乌很快回归了常态。为什么这个有着“义乌指数”之名、被视为中国出口风向标之一的地方,似乎云淡风轻?是刻板印象,让大众观察义乌的角度失焦了,还是义乌模式本身正在迅速发生巨大的改变?
对此,观察者网联系了东吴证券消费商社行业首席分析师吴劲草,关税战之初,他就到义乌调研,了解当地企业和商家对关税政策变化的反应,也为我们带来更深入的分析。
义乌商贸城某电子产品摊位上,正在谈生意的外国老板
【对话/观察者网 朱敏洁】
观察者网:吴老师,您好。最近您写了一篇义乌国际商贸城一线观察的文章,提供了关税战之下的一个切面,引起不少关注。对大众来说,可能有点“反直觉”的是义乌作为中国传统的外贸出口地,似乎影响并不大。经过这些天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反复无常,义乌商贸城的情况还是如您上周所言影响不大、比较淡定吗?像您文中提到的几种类型的商店,其中有一家是专门做圣诞商品出口美国的,这类商店目前受到的关税冲击大吗,会不会面临订单流失等情况?
吴劲草:首先,义乌小商品城整体出口中的对美占比非常低,预计应该不到2%。整个义乌账面上的出口总份额中,对美出口的占比大概是14%。但这14%里面的绝大部分不在小商品城里面,主要是在义乌其他地方做跨境电商的,比如Temu、Shein、亚马逊这些平台,这些人并不在小商品城里面,他们是自己在外面做。
小商品城里面的商户基本是市场采购模式,也就是集货拼箱,通过集装箱一箱一箱直接批发出去,所以义乌小商品城里面的商户,直接对美出口的比例大概只有 2% 、甚至不到 2% 。
当然,2024年义乌市的整体出口规模已近6000亿,即便只占2%,也是百亿级别的规模;这100多亿的出口可能受关税战影响比较大,但小商品城里面仍有5000亿级别的出口规模,并没有受关税战较多冲击。
其实之前也有不少人说过,哪怕对美这2%的出口量停掉了,5000亿里面的绝大部分出口都比较正常,没有太大影响。像你提到的卖圣诞商品的商户,他们对美出口的比例,大概也就占10%-15%的量。
观察者网:您上面提到的有100多亿规模的对美出口,现在受到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大,那么像这些订单如果流失或取消,能在其他地方弥补回来吗?有没有了解到相关商户的一些想法?
吴劲草:义乌小商品城的整体规模是在增长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并不存在补回来的问题,因为它本身是保持增长态势的。
这里可以引用义乌海关的一组对照数据:2024年,义乌进出口总值达6689.3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出口5889.6亿元,同比增17.7%;进口799.7亿元,同比增22.2%。同时,义乌市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4717.6亿元,同比增长21.5%,占义乌出口总值的80.1%,对义乌的出口贡献率为94.3%;通过一般贸易进出口1550.6亿元,同比增长8.7%,这说明市场采购的出口增速比一般贸易高12.8%。
事实上,自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义乌商贸城做的很多事情或者布局,都是指向“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方向的,比如支付、数据等等。换言之,义乌这个地方自2018年以来的设计发展方向,就是按照中美脱钩风险发生以后的贸易安全枢纽来打造的。
观察者网:您提到的这些信息跟一般大众的印象或媒体信息有些反差感,过去谈到中美贸易、甚至美国大选等问题时,经常会将“义乌指数”作为一个风向标,甚至包括当下的关税战,很多外媒都非常关注义乌市场的动向。
吴劲草:这可能是外界的一种刻板印象,义乌对美出口的总量占比并不大。其实不光美国选举,刚果、巴西等其他世界各地选举所用的材料,也是大部分从义乌发出的。况且,选举材料的货值本身就比较低,义乌小商品城在选举材料这个行业的市占率高,但选举材料一年可能拢共也发不出一个亿规模。
而自从2018年贸易战以来,义乌有了很多变化,如“一带一路”贸易、人民币国际化,在支付、数据要素和物流等技术上的投入,一定程度上是在中美贸易战带来的脱钩风险下,为保证中国贸易安全的一种储备。
这里顺便补充一点偏技术性的信息,一般而言,出口商品大致分四种,第一种是原材料,第二种是半成品,比如芯片、电池等,第三种是产成品的品牌商品,比如苹果手机、耐克服装等,第四种就是产成品的非品牌商品,义乌国际商贸城出口的大部分就是第四种,即非品牌产成品。
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模式,大多是美国客户委托国内工厂帮忙加工,加工完以后再运回美国;再来,比如加工生产零部件,比如苹果组件或代工耐克球鞋;还有近年来比较火的,就是中国人做跨境电商,比如在亚马逊、TikTok上开店卖东西,这种是直接TO C的。另外,美国也会向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
但义乌小商品城跟这些都不一样,既不是原材料,也不是半成品,也不是由美国品牌商下单的代工品,也不是TO C的跨境电商。它是非品牌的产品,通过市场采购(1039)模式出口,没有转口贸易的逻辑。比如外国买家在义乌商贸城做一些采购,然后一个集装箱就运到当地了,如果运到马来西亚,就在马来西亚当地销售,不存在转口。我为什么非得把产成品先运到马来西亚,再转去美国?如果要去美国,直接把集装箱发到美国不就好了吗?况且以前又没有关税,没有多此一举的逻辑。
但美国采购这类商品(无品牌产成品)的比较少,他们的方式主要还是直接找中国工厂委托下单代工,然后再运到美国,或者直接从亚马逊上买,美国是高度连锁化、高度品牌化的一种消费结构。
此外,从出口美国商品如何计税的角度来说,不同消费品出口模式其计税规则也有所区别。通常,美国海关以FOB价值(离岸价格,或船上交货价格)作为计税基础,这个价格比产品在美终端价低很多,所以理论上只需小幅上调售价,就可抵消多交的关税。
消费品出口的主要模式包括:一般贸易模式(0110),跨境电商模式(跨境B2B模式9710、跨境海外仓模式9810),跨境小包模式(9610),市场采购模式(1039),保税电商出口(1210)等。
据义乌发布3月3日消息,近日一个装有跨境电商出口货物和一般贸易出口货物的集装箱,经义乌海关监管后,从国际陆港集团下属的快件(跨境)监管中心运往宁波大榭码头,并搭乘以星快船运送至美国,这标志义乌首票“跨境清单+报关单”拼箱货物成功出海。
一般贸易模式是最主流的出口模式,2024年占我国总出口金额的65%,比如代工、传统渠道等,在关税层面通常是以FOB价值作为计税基础,直面本轮关税冲击。跨境电商出口模式采用集货拼箱的比例较高,货物拼满整个柜子后发出,也是这轮加税的对象。
跨境小包直邮模式,近年来随着Temu、Shein平台崛起发展较快,但目前要受美国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的影响。根据总统令,自5月2日起将收取从90%价税率或者具体税费,5月31日前具体税费为75美元,6月1日起增至150美元,承运商可以选择适用从价税率(90%)或具体税费(150元),但必须对所有发货使用同一方法,承运商可每月更改一次选择方法。
市场采购模式,则适用于在市场集聚区内采购的多品类、小批量商品出口(比如义乌小商品),单票报关货值上限为15万美元,因此这个模式会大量采用集货拼箱的形式出口,且1039货柜里的产品分散程度通常比其他模式更高,因为单笔不得超过15万美元。
不同的出口模式,在报关方式上也有讲究,比如集货拼箱较多、集装箱里产品比较杂乱的方式受加税影响较小,因为美国海关也难以核查准确的计税价格,实操中常让货主自证保管价格的合理性。比如非品牌的终端消费品,没有品牌的衬衫、电动工具、玩具……中国有大量这样的供应链,一般就通过市场采购(1039)模式运往各个国家,义乌小商品城主要就是1039模式。这种模式下,一个集装箱里面会有多种商品,加上本身无品牌,货值不好判断,关税加征落地可能性较低。相较而言,原材料、半成品、有品牌的终端消费品,定价比较透明,加征关税的落地性和风险会相对高。
观察者网:这里想再问一句,您前面提到2018年贸易战以后,义乌当地在支付、数据等方面都开启去美元化的布局,关于这一点能否展开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吴劲草:比如义乌小商品城开发了Chinagoods数字平台和Chinagoods数字云仓,2020年上线以来,对接了市场7.5万家实体商铺和产业链上游200万家中小微企业,它采用的是“国家站+海外仓+展厅”的运营模式。目前Chinagoods还在西班牙、哥伦比亚等地上线,未来有望依托中国国内二级批发市场和海外站点,导入更多贸易资源。
此外,Chinagoods作为一个数据要素平台,售卖的各种商品都可以溯源、验真,也就是说商品出口到任何地方,都有中国的国企背景做品质保证。
再比如,支付平台YiwuPay。做出海服务,支付是关键环节,这是义乌在贸易数字化改革上的重要进展,它收购“快捷通支付”100%股权,在2022年拿到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互联网支付牌照,迈出跨境支付的第一步。YiwuPay已经和全球四五百家银行达成合作,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收付主流币种达一二十种。
Yiwu payglobal times
这就意味着构建了和SWIFT系统脱钩的能力。比如原来跟阿根廷人做生意,阿根廷比索要先换成美元再换成人民币,现在阿根廷比索直接换人民币。这个事情的作用,就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比如,中国向伊拉克采购石油,可以用人民币结算,以前伊拉克如果拿了一堆人民币,心想人民币有啥用啊,不如换成美元得了,但现在伊拉克对中国的小商品等终端消费品有需求,伊拉克可以用人民币从义乌采购商品,这样一来就促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流通。
所以,不管是跨境数字平台还是数字支付平台,本质上都是义乌小商品城为国际贸易转型做的布局。
观察者网:您提到的这一点,正好看到近日有一则消息,央行宣布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将全面对接东盟十国和中东六国,对此有人分析这意味着全球38%的贸易将绕过SWIFT系统,开启“数字人民币时刻”。
吴劲草:这个其实早就搭起来了,是我们国家一直在做的事情。如果你们有机会去伊拉克的话,可以注意一下在伊拉克那边人民币的流通度已经挺高了。
观察者网:义乌小商品城面向中东的生意好像比较繁忙,在那边人民币结算的情况是否相对普遍一些?
吴劲草:现在还不太好说普遍,但在迪拜,人民币是比较好转换的。
观察者网:听完您的阐述,有一个很新的感受是,其实现在把义乌作为中美贸易指标的意义或借鉴性没那么高了?
吴劲草:其实你应该这样理解,义乌就是作为中国贸易安全的枢纽来做准备的。它本来就不是中美贸易,而是“中国非美贸易的枢纽”。
观察者网:前面听您聊了很多义乌小商品城的现况,您长期关注消费、贸易行业动向,从这次关税战的打击面来说,长三角、珠三角地等传统出口地应该会是重点“受灾区”,除了义乌方面的消息外,您有了解到其他企业或行业对美进出口的情况吗?
吴劲草:美国的品牌商或者美国的渠道商直接来找中国工厂代工、委托生产的这些,目前暂停的比较多,他们难以预测政策动向、经济前景,也不知道现在这个关税税率实际落地征收怎么计算,说实话他们一下子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事情,所以很多订单出现暂停的情况。
2018年贸易战以后,很多工厂采取的方式是,原来是接美国企业代工订单的,现在就转成直接去Shein、Temu、亚马逊上面自己做跨境电商,但现在跨境电商这个渠道也被堵了——特朗普政府要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制度,所以这部分人现在也是比较难受的。
其实很多事情早在2018年就已经预演过了,结论就是很多人最终选择了义乌。外国商家有这类消费品采购需求的,他们就到义乌来采购,老外选择义乌,中国人也选择义乌,最后大家就聚集在义乌这个地方。
观察者网:最近看到义乌小商品城的商户在短视频平台或是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表现出了挺强的信心,有的表示本来美国的生意就不多,也有人说这些年在中亚、拉美的生意渠道打开了,还有人提出可以转换赛道、开拓内销等等;当然从政策上来说,也在做一些提振内需的事情。您跟各种各样商户的实际接触更多,相信也了解了很多实质性的需求,能否在此也做些呼吁或提点建议?
吴劲草:我觉得最实际的想法,就是根据自己工厂企业的特征,早点去义乌小商品城租个摊位,转变过去的贸易模式;或者去海外建厂,这个事过去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当然,还有一个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对美国的公司提高代理售价。
其实,大家要有一个概念,现在中国对美出口份额也就占总出口额的15%左右。长期来看,中美脱钩这个问题,是要放到叙事体系内的。我们不能想着说如果美国的订单没有了怎么办、去哪里补回来,而是要把思路变成,美国订单流失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怎么去消化这个现实情况。就像义乌小商品城,它本身就在保持增长,即便对美出口下降,它也在增长。
迪拜的义乌小商品城 作者供图
另外,义乌小商品城本身也在向外拓展,之前我专门去迪拜的义乌小商品城调研。迪拜的这个小商品城是2022年刚建立起来的,在里面做生意的中国人、外国人都很多,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都有。这些年,拉美、中东、中亚、东欧等地的生意人,都在往义乌聚集。这其实就是商贸战略模式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早从2018年就开始了。
作者跟迪拜义乌小商品城的员工聊天,他身上穿着带有“中国”字样的T恤。 作者供图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