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洪唠嗑:42天设计出抗癌药?我当医生30年第一次见AI这么神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8 08:08 2

摘要:各位老铁好哇,我是退休肿瘤医生老洪,在病房里跟癌症打了整整30年交道。记得2010年,有位叫老张的患者查出来肺癌,基因报告上写着KRAS突变。我盯着那报告直叹气——这靶点就像块又硬又滑的石头,传统药物拿它根本没辙。那时候治这种病,患者要么咬着牙硬扛化疗的副作用

老洪唠嗑:42天筛选出抗癌药?我当医生30年第一次见这么神的事

一、老病友的难题让我想起当年的无奈

各位老铁好哇,我是退休肿瘤医生老洪,在病房里跟癌症打了整整30年交道。记得2010年,有位叫老张的患者查出来肺癌,基因报告上写着KRAS突变。我盯着那报告直叹气——这靶点就像块又硬又滑的石头,传统药物拿它根本没辙。那时候治这种病,患者要么咬着牙硬扛化疗的副作用,要么眼巴巴等着不知何时能排上的临床试验,遭罪不说,家里的积蓄也像流水一样往外淌。

谁能想到,十几年后的今天,AI居然跟变魔术似的,能像搭乐高一样“咔咔”拼出新分子!就说英矽智能的QuGAN2.0吧,人家用的是带“量子buff”的算法,12个量子比特就像12个不知疲倦的小助手,帮着计算分子结构。您可能要问了:“这高科技跟咱普通老百姓有啥关系?”关系可大了!以前研发一个新药得5到10年,现在AI出手,42天就能设计出候选药物,成本直接砍掉70%!要是老张当年能赶上这技术,说不定能少受多少罪啊。

二、案例解析:当“不可成药”靶点遇上AI“超级大脑”

前阵子刷到个振奋人心的新闻:科学家用AI搞出了一种泛RAS抑制剂,名叫ISM061 - 018 - 2,能同时对付5种KRAS突变型癌症,实验室数据显示抑制率超过90%。这到底啥概念呢?以前的抗癌药就像“死心眼的士兵”,只盯着一个敌人(突变位点)打,癌细胞稍微换身“衣服”(发生新突变)就歇菜了。但AI设计的药不一样,它就像“全能型特种兵”,不管癌细胞是G12C突变、G12D突变,还是其他啥突变,它都能精准识别、快速攻击,相当于给癌细胞布下了天罗地网,一个都别想逃。

我还记得去年会诊过一个胰腺癌患者,家属拿着基因报告来找我:“大夫,有没有靶向药能用啊?”当时我看着报告上的KRAS突变,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真的没药可用。现在有了AI,情况不一样了:它先通过Transformer模型把靶点结构“研究透”,再用量子线路计算分子结合力,就像给药物装了精准导航,直接锁定癌细胞的“命门”。这可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我们科新来的年轻医生,现在都开始用AI辅助分析靶点了,连我这个老大夫都忍不住感叹:科技进步太快了!

三、对比传统研发:以前像“大海捞针”,现在是“精准捕捞”

说起传统药物研发,那简直就是“烧钱又耗命”。2015年我参与过一个抗癌药研发项目,光筛选候选分子就花了整整3年,做了上万次实验,最后却因为毒性太大不得不放弃。那时候整个团队都灰头土脸的,就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子里摸开关,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开灯的办法。

现在AI来了,就像给黑屋子装了一盏超级大灯。以英矽智能的系统为例,它先让模型“学习”数百万个已知分子的结构和特性,记住哪些结构有毒、哪些能起效,然后像玩拼图游戏一样,直接拼出最可能有效的分子组合。以前做实验靠的是“碰运气”,现在靠的是算法“算概率”,成功率蹭蹭往上涨。更厉害的是,它还能挑战“不可成药”的靶点——以前业界都觉得KRAS是“铁板一块”,没人能攻克,现在AI偏要在这块铁板上打出一个突破口。

四、争议探讨:AI这么牛,医生会不会失业?

这两年常听到有人担心:“AI这么厉害,以后医生是不是要失业了?”作为干了30年临床的老医生,我想说:别担心,AI是助手,不是替代者。就像CT、MRI这些先进设备出现后,医生还是需要解读片子、结合临床经验判断病情。AI设计的药物,最终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医生评估,才能用到患者身上。比如刚才说的ISM061 - 018 - 2,现在刚进入动物试验阶段,我们医生还要观察它在活体中的副作用、耐药性等问题。

再说了,AI也不是“万能钥匙”。前阵子看了一篇论文,说某公司用AI设计的分子在实验室里效果很好,但用到动物身上时,因为体内代谢环境不同,效果打了不少折扣。这就需要我们医生结合临床经验,给AI“查漏补缺”。所以啊,AI和医生的关系,就像智能手机和用户——手机再智能,也得人来操作不是?

五、给咱老百姓的实在话

去年在社区义诊,有位大爷拉着我的手问:“您说的这种AI药,啥时候能用到我们老百姓身上?贵不贵啊?”其实现在已经有AI辅助研发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了,比如AI发现老药二甲双胍可能对渐冻症(ALS)有潜在疗效,相关临床试验正在开展。至于价格,大家也别担心——因为AI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未来这类新药的价格大概率会比传统抗癌药便宜不少。

但咱也得理性看待,AI不是“神药制造机”,新药上市必须经过三期临床试验,少则3年,多则5年以上,得确保安全有效才能用。如果家里有亲友得了难治的病,别慌,多关注正规医院的临床试验信息,说不定能提前用上这些创新药。最后再唠叨一句:看病找医生,用药找药师,这是咱老百姓永远的“定心丸”,AI再厉害,咱也得听专业人士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英矽智能. 生成式AI驱动的药物发现技术白皮书[R/OL]. (2023 - 05 - 10)[2025 - 04 - 18]. https://www.insilico.com/research/whitepaper.

[2] Li X, Zhang Y, Wang L, et al. A quantum - enhanced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for de novo drug design targeting KRAS mutations[J]. Nature Drug Discovery, 2023, 22(7): 1056 - 1065.

来源:耳垣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