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在这次交流会上,与大家分享我校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安全无小事,责任重如山。” 校园安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它不仅关系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更牵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着深远影响。身为校长,我深感责任重大
《八大关键,筑牢校园安全防火墙》
----校长在安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在这次交流会上,与大家分享我校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安全无小事,责任重如山。” 校园安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它不仅关系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更牵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着深远影响。身为校长,我深感责任重大,始终将校园安全工作置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经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总结出筑牢校园安全防线的八个关键要点,现在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防设施隐患,定期排查整治
校园设施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保障,其安全性至关重要。为确保校园设施时刻处于安全状态,我校构建了一套严谨细致的 “月巡查 + 季检修” 制度。每月,我们组织专业人员组成排查小组,对校舍进行全面 “体检”。从墙体到屋顶,仔细查看有无裂缝、剥落等迹象,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一旦被忽视,在恶劣天气或长期使用的情况下,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就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校园设施的安全隐患亦是如此,一个小裂缝可能逐渐扩大,危及校舍安全。
对于实验室设备,我们尤为关注。化学试剂的储存条件是否达标、试剂瓶密封是否完好,仪器设备的线路有无老化、破损,都关乎实验课的安全。在化学实验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短路,都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也不容忽视,螺丝松动、焊接处开裂等问题,极易在学生玩耍时导致意外发生。因此,每次排查我们都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角落。
排查不是目的,整改才是关键。我们为每一处隐患建立详细的整改台账,就如同给病人建立病历一般,清晰记录问题描述、发现时间、责任人等信息,确保整改工作可追溯、可监督。同时,推行 “红黄绿” 三色动态预警机制,对隐患风险进行量化分级。红色代表极度危险,需立即采取行动,全校上下联动,以最快速度消除隐患;黄色表示存在较大风险,相关部门要迅速制定整改方案,限期解决;绿色则表明设施处于安全状态,可正常使用。通过这一机制,让校园设施安全状况一目了然,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保障校园硬件设施始终安全可靠,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心的校园环境。
二、防食安风险,严格监管把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校园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校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守护师生的 “舌尖安全”,我校大力实施 “明厨亮灶” 工程,让食堂后厨成为一个 “透明厨房”。通过安装监控设备,将食材清洗、切配、烹饪等全过程实时展示在师生和家长的眼前,接受大家的监督。无论是蔬菜的新鲜度,还是操作过程的卫生规范,都清晰可见,让师生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校长陪餐制在我校可不是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的日常工作。我每天都会按时走进食堂,与学生一同就餐,不仅品尝饭菜口味,更重要的是检查食品质量。从食材的新鲜度到烹饪的火候,从餐具的清洁程度到食堂的环境卫生,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放过。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与食堂工作人员沟通,当场提出整改要求,确保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为实现食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我们建立了食材溯源电子档案。每一批次的食材,从采购源头、供应商资质到运输过程、入库验收,都详细记录在案,并生成专属二维码。师生和家长只需扫码,就能获取食材的全部信息,真正做到吃得安心。同时,每天开展农药残留快检公示,在食堂显眼位置张贴检测结果,让食品安全看得见、摸得着。
食堂员工作为食品安全的直接责任人,其健康状况和专业素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对食堂员工入职严格把关,要求必须持有有效的健康证,并且定期组织健康检查。同时,加强对食堂员工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邀请专业的食品安全专家来校授课,内容涵盖食材储存、加工操作规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等。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从人员层面为校园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三、防消防安全,强化演练培训
消防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的财产安全。我校始终将消防安全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定期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从灭火器的压力是否正常、消防栓的阀门能否灵活开启,到消防水带是否完好无损、疏散指示标志是否清晰明亮,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对于老化、损坏的设施设备,及时进行更换,确保消防设施时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为提高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逃生能力,我们常态化开展消防安全演练。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全校性的消防演练,模拟火灾发生时的场景,让师生在实战中熟悉疏散路线,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演练过程中,我们注重细节,从警报响起的那一刻起,师生们迅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弯腰,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有序撤离,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同时,邀请消防部门的专业人员到校对师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讲解火灾的成因、预防措施、灭火方法以及逃生技巧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消防安全知识深入人心,提高师生的自防自救能力。
四、防溺水安全,加强教育防范
溺水事故是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一大隐患,尤其是在夏季。为有效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我校坚持 “预防为主、教育为先” 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教育。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防溺水知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溺水的危害。在主题班会上,老师们通过播放防溺水安全教育视频、讲述真实的溺水事故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溺水事故的可怕,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我们还积极开展 “六不一会” 教育,即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学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同时,与家长签订防溺水安全责任书,明确家长的监管责任,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监管,特别是在节假日和放学后,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踪,防止孩子私自到河边、池塘等危险水域玩耍、游泳。此外,加强与社区、村委会的沟通协作,在危险水域设置警示标志,组织人员进行巡查,共同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
五、防交通安全,规范出行秩序
交通安全关系到每一位师生的出行安全。为了规范校园周边的交通秩序,保障师生的出行安全,我校积极与交警部门合作,加强对校园周边交通环境的治理。在学校门口及周边道路设置交通警示标志、减速带、斑马线等交通安全设施,提醒过往车辆减速慢行,注意避让学生。同时,在上学、放学高峰期,安排交警和学校保安在校门口及周边道路执勤,疏导交通,确保师生能够安全有序地进出校园。
在校园内,我们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将交通安全知识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等形式,向学生普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如如何正确过马路、如何识别交通信号灯、如何安全乘坐交通工具等。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不闯红灯、不横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此外,针对部分学生骑自行车上下学的情况,我们加强对学生自行车骑行安全的管理,要求学生年满 12 周岁才能骑自行车上路,并且要遵守自行车骑行的相关规定,佩戴安全头盔,不骑车带人等。
六、防欺凌暴力,营造和谐校园
略
七、防自然灾害,提升应急能力
略
《校长讲话材料系列汇编之七:校园安全会议讲话》共3项51篇,具体目录如下:
(一)安全会议
01.《共筑校园安全基石》
02.《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安全》
03.《筑牢期末防线》
04.《高度负责,如履薄冰》
05.《抓早,抓细,抓实,抓好》
06.《抓铁有痕转作风 踏石留印抓安全》
07.《时时刻刻讲安全 上上下下抓安全》
08.《科学应对 严格管理 协力打造平安校园》
09.《教育,提升生命的价值》
10.《守护安全,共创和谐校园》
11.《安全不放假》
12.《如何提升学校安全领导力》
13.《校长在校园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4.《校长在2025年学校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5.《校长在学校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6.《校长在全校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
17.《校长在学校2025年度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8.《紧绷安全弦,筑牢校园安全堡垒》
19.《守牢底线 建设文明校园》
20.《筑牢安全基石,推动稳健发展》
21.《校长在2025年新学期保安、宿舍、安监人员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22.《校长在2025年新学期廉政建设和安全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3.《强化责任担当》
24.《筑牢安全防线,守护校园净土》
25.《筑牢安全防线,护航校园发展》
26.《筑牢安全基石,擘画育人新篇》
27.《3个关键点+4项硬指标》
28.《聚焦 3 大关键,严守 4 项指标》
29.《生命如画,安全第一》
30.《珍爱生命 谨防溺水》
31.《全力防溺水,守护学生生命》
(二)经验交流
01.《筑牢安全防线 共创平安校园》
02.《切实筑牢学校安全防线》
03.《强化安全责任意识 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
04.《校长在全区教育系统安全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05.《学校安全教育的破局之钥》
06.《八大关键,筑牢校园安全防火墙》
(三)食品安全
01.《用心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02.《用心做好膳食服务》
03.《让爱与信任在每一餐里延续》
04.《守护舌尖安全,共筑健康校园》
05.《家校携手,让家长“监”证食堂安全》
06.《强化食堂安全规范,守护师生健康》
7.《守护师生舌尖安全》
8.《“妈妈厨房”的故事》
9.《聚焦春季,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10.《校长在食堂食品安全工作上的讲话》
11.《强化食堂安全规范,守护师生健康》
来源:学校工作材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