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汉石犀秦汉石犀又名天府石犀,长3.3米,宽2.1米,高1.7米,重约8.5吨,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同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其形状似犀,整体雕刻风格粗犷古朴,作站立状,凭借憨萌的外表,收获了不少人的喜爱,被亲切地称为“萌牛牛”。它不仅具有水则(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的
秦汉石犀秦汉石犀又名天府石犀,长3.3米,宽2.1米,高1.7米,重约8.5吨,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同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其形状似犀,整体雕刻风格粗犷古朴,作站立状,凭借憨萌的外表,收获了不少人的喜爱,被亲切地称为“萌牛牛”。它不仅具有水则(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的功能,也是百姓心中的镇水神兽。根据专家推测,石犀的雕刻年代应该在战国晚期至秦。
西汉经穴髹漆人像西汉经穴髹漆人像于2012年在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和天回医简一同出土,是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其模型高约14厘米,头宽2.6厘米,肩宽4.2厘米,人像身体上用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阴刻了“心”“肺”“肾”“盆”等线刻小字。
战国狩猎纹铜壶这件铜壶腹径26厘米,高41.4厘米;壶口微侈,颈部瘦长,椭圆形腹,矮圈足;肩部两侧有对称的铺首衔环一对;从壶颈口部至圈足,全身分为七段,均有不同的图案和纹饰组成,主题图案有羽人仙鹤图、狩猎图、三足鸟向日图等。
西汉天回医简天回医简与经穴髹漆人像是一同在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中出土的,当时共出土900余枚包含医学内容的简牍。天回医简首次系统论述了中医脉诊原理,开创了望闻问切、辨病论治之先河,是同历史时期最大篇幅中医理论与实践著作。
战国蚕纹铜戈战国蚕纹铜戈是古代兵器中的一种“勾兵”,用于钩杀,长25.2厘米,宽6.3厘米,戈身为长三角形,出土于成都交通巷。这件铜戈援部两面均饰以兽面纹,内部正反两面均饰有蚕形图像,实证了先秦时期蜀人种桑养蚕、从事纺织的悠久历史。晚唐-五代邛窑黄绿釉高足瓷炉邛窑是中国最古老的民窑之一,亦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成都博物馆的这件邛三彩——晚唐-五代邛窑黄绿釉高足瓷炉,高15厘米,口径14厘米,体呈豆形,高柄足、子口、缺盖,口沿与足部施黄釉,炉身通体贴塑三重卷曲莲瓣,每层花瓣上模印手持菩提枝的飞天。
宋代定窑白瓷孩儿枕这件瓷枕是一件宋代文物,枕面15.5×25.5厘米,底10.6×18.6厘米,高12.8厘米,下部为一个侧卧在榻上的男孩,左手枕着头,右手自然搭在胸前,头朝上,身着花肚兜,双脚相叠,正呼呼大睡,其上支出一小截做枕面,整体给人以柔和温馨的美感。
五代伎乐俑这组伎乐俑由20余件五代时期精致华丽的伎乐俑组成,出土于成都龙泉驿的五代赵廷隐墓,是迄今西南地区发现的最精美的陶质伎乐俑组合。
西汉连杆型—勾多综提花木织机高约5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成都金牛老官山地区的一处西汉古墓2号墓棺木底部被发现,这是首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模型由竹木制成,结构精巧复杂。根据同墓出土4台织机的数量,有力地证明了成都“锦城”“锦都”之名名副其实。
战国漆豆漆豆是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由豆盘、豆柄、豆底组成。成都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漆豆,豆盘口径41.5厘米,足径37.5厘米,通高23.8厘米,出土于成都商业街船棺葬,是一件战国时代的文物。
素材来源|网络 来源:佛香缘一点号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