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城巍峨,两江交汇,沐整合医学之新风;雾都梦幻,桥都璀璨,聚西南抗癌之精英。2025年4月11日-13日,2025 CACA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美丽山城重庆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世界整合肿瘤学协会(WAIO)共同主办
山城巍峨,两江交汇,沐整合医学之新风;雾都梦幻,桥都璀璨,聚西南抗癌之精英。2025年4月11日-13日,2025 CACA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美丽山城重庆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世界整合肿瘤学协会(WAIO)共同主办,重庆市肿瘤医院承办,并得到多方鼎力支持与共同承办。“肿瘤防治,赢在整合”,本届大会秉承整合医学理念,以“局部精准施策,整体和谐共治”为主题,汇聚西南乃至全国的抗癌智慧与力量。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刘耀教授,从流行病学数据、病理亚型、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对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艾滋病相关淋巴瘤(HIV-associated lymphoma)作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致死性并发症之一。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刘耀教授基于长期临床实践及多项研究,系统梳理了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诊疗进展及基础研究方向,为优化临床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HIV感染流行病学特征
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的流行病学数据反映了其全球及中国的发病情况。截至2023年年底,全球约有3990万人感染HIV,其中3070万人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2023年新发HIV感染者为130万人,较2000年下降了54%。然而,艾滋病相关疾病仍导致约63万人死亡,累计已夺走4230万人的生命。在中国,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报告存活HIV/AIDS患者129万名,新报告病例11.05万例,其中性传播比例达98.5%。截至2024年6月30日,全国报告现存活HIV/AIDS患者132.9万例,其中HIV感染者74.1万例,AIDS患者58.8万例。这些数据表明,艾滋病仍然是全球及中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HIV感染将显著增加恶性肿瘤风险。201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HIV列为I类致癌物。艾滋病定义性肿瘤包括卡波西肉瘤(KS)、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及宫颈癌(ICC)。其中NHL发病率高达100-300/10万,自2017年起超越KS成为HIV感染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HIV相关淋巴瘤的病理分型及相应预后
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的病理亚型演变反映了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在欧美地区,Burkitt淋巴瘤(BL)和霍奇金淋巴瘤(HL)的发病率上升,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发病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占第一位。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2021年单中心数据显示,DLBCL患者中,III/IV期占78%,结外侵犯46%,乳酸脱氢酶(LDH)升高81%,39.7%患者CD4+T细胞计数
HL患者中,即使在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ART)时代,ABVD方案(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花碱+达卡巴嗪)仍是首选,接受一线治疗的患者均可获得理想生存。多中心研究显示5年PFS和OS率达83.9%和89.5%。部分病例显示,即使复发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单药治疗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仍可获长期生存。
BL患者以晚期(III/IV期占82.4%)和高侵袭性为特征,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OS分别为5.9个月和11.5个月,1年OS率47.6%。CALL-002研究显示,骨髓侵犯和中枢神经系统侵犯分别为46.3%和19.5%,53.6%的患者使用DA-EPOCH±R方案化疗,客观缓解率(ORR)可达59%,1年OS为67%。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西部免疫缺陷淋巴瘤诊治协作组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CALL-001)中指出,很多患者未接收足够疗程化疗,26%患者仅接受1-3周期化疗,而完成4-6周期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优于未完成者,提示提高治疗依从性对预后至关重要。
诊疗体系优化与临床研究探索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目前已建立了覆盖诊断、治疗、随访的全流程管理模式,设立11个专科管理小组,涵盖随访、移植、营养、感染防控等领域,实现对HIV相关淋巴瘤患者的个体化干预。目前,已成功实施20例HIV相关淋巴瘤一线自体移植,填补西南地区空白。此外,国内首个HIV相关淋巴瘤CAR-T研究已启动,旨在探索复发难治患者的治疗新路径。
在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方向,联合PD-1抑制剂、XPO1抑制剂、HDAC抑制剂、BTK抑制剂等创新治疗方案层出不穷。刘耀教授团队设计的XPO1抑制剂塞利尼索联合R-EPOCH(利妥昔单抗、依托泊苷、强的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多柔比星)的XR-EPOCH方案的前瞻性研究显示,ORR达100%(8例CR,2例PR),2年PFS及OS率均为85.7%,且HIV病毒载量在4周期治疗后均转阴。此外,一项格菲妥单抗联合DHAP方案(地塞米松+大剂量阿糖胞苷+顺铂)的Ⅱ期临床试验即将开展,拟通过双特异性抗体增强肿瘤杀伤作用。
此外,刘耀教授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发现,HIV+淋巴瘤微环境呈现独特免疫抑制特征:恶性B细胞高表达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CD4+调节性T细胞(Treg)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功能耗竭,CD8+T细胞衰老标志物HSP27下调导致脱颗粒障碍,且巨噬细胞具有更强的免疫抑制表型。这些发现为开发免疫调节疗法提供了依据。
平台建设与未来方向
为提升诊疗规范化水平,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中心牵头成立国内首个中西部艾滋病相关淋巴瘤诊治协作组,建立国内首个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生物样本库,并完成了国内最大样本量的艾滋病相关淋巴瘤队列研究。此外,依托重庆海智工作站,与美国杜克大学病理系合作开展HIV相关淋巴瘤发病机制研究,聚焦p53功能异常、Myc信号通路激活及EBV潜伏感染再激活等关键科学问题,以期推动HIV相关淋巴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未来,将围绕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的诊疗体系建设、治疗策略创新、基础研究深化以及科学问题探索展开。首先,协作组将致力于建立规范化随访体系,通过整合多中心资源,优化患者管理流程,提高随访效率和数据质量,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支持。同时,探索CAR-T细胞治疗在复发难治性艾滋病相关淋巴瘤中的应用,并结合HIV病毒学研究,尝试实现HIV的功能性治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选择。此外,全国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将被积极推进,以验证新型抗肿瘤药物在艾滋病相关淋巴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循证依据。在此基础上,多组学数据分析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二代测序、免疫组库和单细胞测序平台,深入解析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的分子特征和免疫微环境,揭示其独特的生物学机制,为精准治疗提供理论支持。通过这些努力,有望为艾滋病相关淋巴瘤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诊疗方案,改善其预后和生活质量,最终实现“抗病毒、护免疫、控肿瘤”的综合目标。
总 结
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的诊疗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涉及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等多个领域。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持续努力以攻克治疗难点、提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中心通过临床数据积累、创新方案探索及多方协作,为其精准诊疗提供了“中国经验”。正如荀子《劝学篇》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相信通过不懈探索与合作,终将为艾滋病相关淋巴瘤患者打开“生门”!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