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护理全攻略:腹膜肿瘤患者术后的衣食住行|直播回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8 18:03 3

摘要:为了让专业护理经验“走进”千家万户,“与癌共舞”论坛与航天中心医院老年医学团队合作推出“居家护理全攻略”系列直播。4月14日,在该系列直播的第三场活动中,航天中心医院黏液瘤科马瑞卿教授介绍,腹膜肿瘤手术不仅是对患者身体的挑战,术后康复更是一段充满艰辛的旅程。每

讲者:蔚莉菲

审核:马瑞卿

为了让专业护理经验“走进”千家万户,“与癌共舞”论坛与航天中心医院老年医学团队合作推出“居家护理全攻略”系列直播。4月14日,在该系列直播的第三场活动中,航天中心医院黏液瘤科马瑞卿教授介绍,腹膜肿瘤手术不仅是对患者身体的挑战,术后康复更是一段充满艰辛的旅程。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康复效果,而这正是本期直播的意义所在——为大家答疑解惑,帮助术后患者顺利康复。

此次直播特别邀请航天中心医院黏液瘤科蔚莉菲护士长,从衣、食、住、行四大维度,为大家带来专业且实用的科普讲解。例如,患者在术后如何选择合适的衣物,既能保证舒适又利于伤口恢复;饮食上有哪些禁忌与营养搭配要点;居家环境该做哪些调整,创造利于康复的空间;不同恢复阶段该如何科学运动,避免误区。相信这些内容,能让大家在术后康复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好地恢复健康。

科普讲解

近年来,以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为主的治疗策略对防治腹膜肿瘤疗效独特,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通过细胞减灭术,可清除腹盆腔肉眼可见的肿瘤组织,手术范围广泛,涉及多种腹膜联合脏器切除。该手术的中位手术时间为12小时,中位住院时间为15天。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1%,但严重并发症率为20%,腹膜肿瘤患者接受手术后的康复护理对身体恢复至关重要。以下将从饮食、着装、居住环境、日常活动、医疗护理以及常见问题解答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患者做好居家康复管理。

饮食管理

手术后初期饮食:在胃肠道功能恢复之前,应采取禁食禁水、胃肠减压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措施。待患者出现肠道排气,表明胃肠蠕动功能初步恢复后,饮食需以易消化、易吸收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米粥、汤羹等,以此减轻胃肠道消化负担,助力机体恢复。

康复期饮食调整:当患者胃肠功能进一步改善后,可逐步由半流质饮食过渡至软食,继而转为正常固体食物。在此过程中,需着重增加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摄入量,二者协同作用,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及机体康复。其中,蛋白质的补充应优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瘦肉、蛋类、奶类等。此外,适量补充益生菌制剂或食用发酵乳制品,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消化功能。

长期饮食管理:在康复后期及后续日常生活中,患者需长期保持科学的饮食结构,维持营养均衡。可适量进食富含膳食纤维且易消化的食物,如南瓜、胡萝卜、香蕉等,此类食物既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又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同时,应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产气较多的豆类制品,以防诱发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不适症状。

高蛋白饮食的重要性:肿瘤患者术后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较大,充足的蛋白质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在选择蛋白质来源时,应挑选易于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等,以此为身体恢复提供有力的营养支持。

膳食纤维和益生菌的摄入:腹部手术后,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对维持肠道正常功能十分关键,能够有效预防便秘。建议患者通过食用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来补充纤维素,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此外,补充益生菌有助于肠道菌群的建立,进而提高身体免疫力。

水分与电解质平衡:术后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水分不仅可以帮助身体排除毒素,还能维持电解质平衡。患者应适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以确保身体健康。对于造口或短肠患者,要特别关注造口量,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合理使用易蒙停、增稠剂等。

监测体重变化:为了更好地掌握健康状况,需定时监测体重变化以及各项血液检测指标。如短期内体重下降明显、进食障碍,可在医师指导下采用口服营养补充(ONS)的方式,必要时进行电解质补充,若经口摄入无法满足营养需求,还可通过肠外营养的途径,确保身体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

注意食物清洁、温度适宜:手术后的患者消化系统较为脆弱,饮食不洁或冷热刺激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因此,食物应新鲜现做,以温热为主,避免不洁食物、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关注排便习惯的改变:在围手术期,受抗生素的使用、手术方式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患者很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的情况。面对这种状况,尤其需要警惕肠梗阻的发生。肠梗阻通常会出现典型症状,即腹痛、呕吐、腹胀以及停止排气排便,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引起重视并及时处理。

着装选择

选择透气性好的服装:肿瘤患者在接受腹部手术后的康复阶段,因机体处于应激修复状态,皮肤敏感性显著增强。基于此,建议患者选择材质轻薄、透气性佳的服装,这类衣物有助于保持皮肤干爽,减少与皮肤的摩擦,从而提升穿着舒适度,为术后康复营造良好的体表环境。

避免紧身衣物:紧身衣物易对腹部形成持续性压迫,不仅会引发局部不适,还可能阻碍血液循环,延缓伤口愈合进程。因此,术后患者应优先选择宽松且合身的衣物,确保腹部区域不受束缚。对于存在肠造口或尿路造口的患者而言,在挑选衣物时,需着重考虑为造口袋预留充足的容纳空间。

考虑易穿脱设计:腹部手术后,患者因疼痛、体力虚弱等因素,活动能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受限。为提升穿衣过程的便捷性与舒适度,建议选择具有人性化设计的衣物,如前开扣式、侧边拉链式服装,或配备可调节腰带的款式,此类设计能够有效降低穿脱难度,注意置管侧肢体先穿、后脱,减少患者因大幅度肢体活动引发的不适。

针对携带PICC等管路的患者,穿着开衫类衣物更为适宜,以避免因衣物牵拉导致管路移位、脱出或局部皮肤损伤。

注意舒适方便:着装应以舒适且对治疗和活动方便为首要原则,尽量减少对伤口、瘢痕、造口的摩擦和压迫。

注意防晒:适当晒太阳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对身体恢复有益。但如果患者正在应用铂类药物化疗,则需要注意防晒。

室内环境调节

室内温湿度调控:肿瘤患者术后身体较为虚弱,室内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对患者的舒适度和恢复速度有着直接影响。适宜的温湿度能够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有助于减轻身体不适,促进伤口愈合。患者可根据自身感受,合理调节室内温湿度。

室内光线管理:良好的室内光线对肿瘤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非常重要。保持室内光线柔和、均匀,避免直射光,有利于患者的身心恢复。室内光线的调节应遵循自然规律。

空气质量保障:手术后,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对患者尤为重要。使用空气净化器或保持室内通风,可以有效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促进患者健康恢复。

安全及卫生措施

清洁与消毒:术后患者居住的环境需要保持清洁,但不宜过分消毒。开窗通风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的必要措施。

防滑与跌倒预防:由于术后药物的影响因人而异,为防止患者在恢复期间发生意外跌倒,居住区域应铺设防滑地垫,确保地面干燥,同时避免摆放过多障碍物,保障患者行动安全。

安静舒适的环境:肿瘤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来加快康复,居住环境应远离噪音污染,保持静谧。同时,要提供舒适的睡眠条件,关注影响患者睡眠的因素,如失眠、疼痛、焦虑等,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日常活动及心理支持

术后适度运动的重要性:肿瘤患者在腹部手术后,进行适度运动不仅有助于加速身体恢复,提升体力和心肺功能,还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为全面康复奠定基础。加速康复外科(ERAS)提倡患者术后早期活动。

康复运动的科学安排:康复运动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手术恢复情况科学安排。运动要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避免剧烈运动,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活动中医疗管路的处理:如果患者带有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活动时,置管侧手臂不要高举过头、不要持重物,防止管路移位和脱出。对于引流管、尿管等,要注意保持清洁,不要将其提得过高,防止反流引起逆行感染。使用腹带可以缓解内脏下坠感。造口患者要注意避免进行可能导致负压增高的活动,预防肠管脱垂或造口旁疝的发生。

情绪调适之道:面对肿瘤手术后的康复期,患者需要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通过冥想、呼吸练习等方式,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为身体恢复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社交支持网络:在肿瘤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建立强大的社交网络至关重要。患者可以通过患友群进行互助沟通,但要注意避免受到个案偏倚的影响。对于年轻患者,鼓励他们适时重新走进职场。同时,在获取媒体信息时要注意甄别,以防陷入健康骗局。

正面心理建设和正确看待死亡:积极乐观的心态在肿瘤患者的康复中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患者及其家属还需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死亡这一生命课题,理性认知、坦然面对,这不仅有助于患者以更平和的心境配合治疗,也能缓解心理压力。

出行注意事项

出行方式:患者在选择出行方式时,要避免久站久坐,警惕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若出现肢体疼痛(胀痛为主,约占 80%,行走活动时疼痛加剧)、肢体肿胀(约 75%,单侧肢体肿胀需尤其警惕,需与低蛋白血症等情况进行鉴别)、皮肤颜色改变(约 50%,如发红发紫等)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备齐用物:造口患者出行时要携带好造口用品;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携带好药品,切勿随意中断服药,如降压、降糖、抗抑郁药物、激素替代药物、调节代谢药物(如易蒙停)等。

医疗护理

伤口护理:在伤口恢复前,要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搔抓,防止异物进入伤口。定期更换敷料,有助于观察伤口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注意个人卫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预防感染至关重要。肿瘤患者在术后应特别注意手部卫生,避免触摸伤口,同时保持身体其他部位的清洁,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定期体检的重要性:定期体检对于肿瘤患者来说至关重要。通过体检,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保障患者的健康。

监测指标的变化:选择合适的监测指标对肿瘤患者非常关键,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帮助医生判断治疗效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的调整:肿瘤患者在术后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风险。

常见问题与解答

术后感染风险:腹部手术后,患者面临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术后感染。由于手术过程中存在切口和组织损伤,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会暂时受到抑制,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常见的感染类型包括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全身感染等。

术后疼痛管理:疼痛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促进患者早期活动、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制定个性化的疼痛控制方案,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减轻患者的痛苦,加快恢复进程。

消化系统反应:腹部手术后,患者的消化系统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等。这些症状通常与麻醉药物的影响、手术刺激以及肠道功能恢复有关。为缓解这些不适,医生会调整患者的饮食计划,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并提供必要的药物支持。

综上所述,腹膜肿瘤患者术后的康复需要在饮食、着装、居住环境、日常活动、医疗护理等多个方面加以注意。遵循“吃软穿松、动静结合、密切观察”的原则,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助于患者更好、更快地恢复健康。

答疑解惑

问:根据手术复杂程度的不同或肿瘤切除范围的不同,需要住院观察的时间是否也不同?腹膜肿瘤术后多久可以开始正常活动?初期活动量应如何控制?

蔚莉菲护士长:这个问题确实很多患者都会询问。医生在术前会告知患者一个大致的住院时间,但具体仍需依据手术方式和复杂程度来确定,住院观察时间必然存在差异。例如早期患者,若仅需切除阑尾大网膜,且其他部位未受肿瘤累及,实施肿瘤细胞减灭术后,恢复速度相对更快。而对于病情相对较晚的患者,其所接受的手术范围通常较大,因肿瘤累及相应部位。手术涉及范围越广,患者恢复所需时间往往会等比例延长。因此,我们提倡患者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尽早前往医院诊断、治疗,以获取更好的治疗效果。

至于术后多久可以开始正常活动,现代外科学提倡早期活动。不过,具体开始活动的时间需由患者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决定,并无统一标准。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如年轻患者与老年患者,恢复能力存在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每位患者都应明确早期活动的益处,并在身体可耐受的前提下尽早开展活动,即便在床上活动也有助于身体恢复。关于初期活动量的控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疲劳。例如,第一天活动五分钟,第二天延长至十分钟,逐步增加活动量,切不可急于求成,盲目进行高强度活动。

问:腹膜肿瘤患者在细胞减灭术后住院观察期间,短期内应该警惕哪些并发症?术后切口疼痛会持续多长时间?

蔚莉菲护士长:在医疗监测中,术后需警惕的并发症包括血栓、切口裂开等。尽管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对患者恢复期影响显著,因而需要重点监测。例如肠漏,其发生与患者自身肠管条件及手术方式密切相关,术后保障营养供给对预防此类并发症至关重要。而术后出血等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完全可控。

关于术后切口疼痛的持续时间,由于个体疼痛耐受能力存在差异,难以给出统一标准。一般来说,女性的耐痛能力往往较男性更强。通常情况下,切口疼痛会持续一周左右 。当前,临床对疼痛管理愈发重视,许多术后患者会使用自控性镇痛泵,这有助于明显缩短疼痛持续时间,使患者平稳度过术后阶段。

此外,术后恢复过程中,还需警惕肠蠕动恢复期的绞痛。这种疼痛具有节律性、间断性的特点,发作时疼痛剧烈,患者常形容为“像刀扎一样”。不过,这属于正常的术后恢复阶段,95%以上的患者都会经历。与之相对,异常疼痛则可能预示着并发症的发生。若疼痛持续、固定于某一点,且伴有触痛、压痛或反跳痛,往往提示存在感染风险,此时需要及时进行鉴别诊断与处理。

问:腹膜肿瘤术后出现哪些症状,提示可能出现腹水?如何判断腹水的严重程度?不同的程度的腹水患者应该如何处理应对?

马瑞卿教授:这个问题备受众多患者关注。腹膜肿瘤术后,早期出现少量腹水时,通常无明显不适症状,多在复查超声或 CT 时被发现。当腹水量增多,患者一般会出现腹胀,且进食后腹胀加剧;若腹水进一步增多,还会导致行动不便、下肢水肿等情况。

针对不同程度的腹水,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对于早期少量腹水,可先进行观察;若腹水持续增加,可采用腹腔深部热疗、腹腔热灌注化疗等方式处理。目前,通过腹腔注射溶瘤病毒,也能较好地控制腹水。但如果腹水量大,且并非纯液性,含有胶冻样物质或实性成分,此时穿刺或热疗的效果可能欠佳,必要时需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问:伤口的敷料应该多久更换一次?如果出现渗血、渗液正常吗,该如何紧急处理?如何区分正常与异常渗液?

马瑞卿教授:术后伤口换药操作一般由管床医生或一线医生负责。通常在术后第二天或第三天进行第一次换药。若患者需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术后早期的腹腔热灌注化疗每日一次,从术后第二天开始,持续4至5天。在此期间,患者因大量出汗,敷料可每日或隔天更换一次;后续可每两天更换一次。一般在术后10至12天左右,可为患者进行间断拆线或拆线。

渗血、渗液属于异常情况。正常情况下,切口敷料应保持干洁状态。若出现少量渗血、渗液,尚可观察;但如果敷料被完全浸透,则可能表明患者存在切口出血或脂肪液化问题,此时管床医生需加强换药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可能每日需换药数次。

异常渗液存在多种类型。若渗液清亮或呈黄色,需怀疑存在脂肪液化;若渗液浑浊且伴有恶臭味,则可能是切口感染或腹腔感染,甚至可能存在腹腔内消化道漏;若渗液为血性,则可能是切口裂开所致。

问:如果术后出现发热,那么体温波动到什么程度需要警惕可能发生感染?术后感染还常伴有哪些症状,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到医院就医治疗?

马瑞卿教授:由于手术创伤较大,一般术后三天内,若患者体温在38度左右,属于正常情况。若术后三天后,患者仍持续高热,体温达到38.5度以上,则需警惕发生感染的可能。感染类型多样,包括腹腔感染、泌尿系感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不同类型的感染伴随症状也有所不同。

切口感染患者通常会出现切口疼痛,并伴有炎性分泌物渗出;泌尿系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腹腔感染往往与消化道瘘相关,通过引流管可观察到异常引流液引出;肺部感染患者会出现血氧降低,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

当出现上述疑似感染症状时,需进行针对性检查。怀疑切口感染,可进行切口细菌培养;怀疑泌尿系感染,需进行尿培养;怀疑肺部感染,应进行胸片检查。此外,若患者在术后十几天左右,突然出现39.5度高热并伴有寒颤症状,需警惕中心导管感染,应及时进行血培养检查。

问:引流管在术后一般需要留置多久?在留置期间需要注意哪些护理要点?如果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出现异常应该如何处理?

蔚莉菲护士长:在腹膜肿瘤手术的围术期,引流管十分必要,且通常会放置较多数量。由于标准术式包含腹腔热灌注化疗,因此腹腔引流管一方面可引流腹腔内的积液,另一方面也能为治疗做准备。引流管留置的时间需满足治疗需求,一般至少要在治疗结束之后,再依据引流液的量来判断。通常来说,当引流管每日引流量少于30至50毫升时,便可考虑拔管。所以,引流管具体留置时长无法一概而论,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引流管的作用等进行综合判断。

在留置引流管期间,无菌操作至关重要。这也是多数引流管不建议患者带出院的原因,因为无菌观念是医务人员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实践才具备的。引流管留置期间最需防范的是逆行感染,因此在更换引流袋时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此外,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需要留置的引流管意外拔出。患者在活动时,也要注意引流管的放置位置,在活动过程中尽量将引流袋放置在低于引流管支管的水平线位置,以避免因反流而引发反流性感染。

当引流袋中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出现异常时,如果患者已经出院,不建议自行在家处理。因为引流液颜色和量出现异常的情况较为复杂多样,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判断,才能给出合理的处理方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医。

问:留置的引流管到时间后是否可以自行拔除?拔除后的引流口应该如何处理和护理,如何避免发生感染?

蔚莉菲护士长:留置引流管的拔除时间需依据其作用来确定,并无固定时间。而且,即使到了可拔除的时间,也绝不能由患者自行拔除。因为引流管通常有缝线固定,患者自己无法拔除,即便能拔,也不建议这么做。

若引流管在医院由医务人员拔除,那么引流管口的处理也由医务人员负责。首先,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引流管口进行充分消毒。其次,在伤口未恢复之前,要保持引流管口干燥、清洁,避免接触异物,以此来防止感染的发生。

问:术后出现肠粘连有哪些症状?导致出现肠梗阻的概率大吗?如果身体出现腹胀、停止排气排便,是否提示可能出现肠梗阻?

马瑞卿教授:术后肠粘连是开腹手术以及一些范围较大的腹腔镜手术常见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肠粘连通常不会引发明显的不适症状,只有当肠粘连特别严重,致使肠管形成成角畸形,甚至相互完全拧住或大部分拧住时,才会出现相关症状。不过,这种严重肠粘连导致肠梗阻的概率并不高,大约在10%-20%。

如果患者出现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的情况,基本可以提示存在肠梗阻,至少是不全性肠梗阻。此时,患者应停止进食,并可自行服用一些香油等润肠剂。若服用后症状得到改善,例如服用两次香油,每次50毫升后,患者有了排气排便,说明肠梗阻自行缓解。但如果症状逐渐加重,就需要尽快前往医院就诊,以防病情恶化。

问:对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在术后有哪些办法可以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

蔚莉菲护士长:首先,预防压疮方面。压疮的产生主要源于身体部位长期受压、受到压力与剪切力作用以及皮肤处于潮湿环境等因素,因此需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是关键,家属应定时帮助患者改变体位,避免身体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这对预防压疮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与干燥也不可或缺,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会使其天然屏障功能大幅减弱,增加压疮发生的几率,陪护人员要做好患者的皮肤管理工作。在帮助患者翻身、处理排便等操作过程中,动作务必轻柔,避免出现拖拉等可能损伤皮肤的动作。另外,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也十分必要,患者全身营养状态不佳会导致局部营养不良,这在压疮形成过程中是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方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存在一些内在因素,如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下肢血液回流受阻等,而长期卧床会使患者血液回流速度减慢。虽然患者自身身体状态较难短期内改善,但可以从加速血液循环的角度采取措施。比如,可以使用血液循环驱动装置,这类装置价格相对较为亲民,通过被动按摩的方式加速血液循环,对预防深静脉血栓有益。还可以选择穿戴预防静脉曲张袜,众多文献报道显示,这对预防深静脉血栓也有很大帮助。如果患者虽然需要卧床,但能够自主活动下肢,应鼓励其进行主动运动,因为主动运动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优于被动运动。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具体做法是双脚用力绷直,保持两到三秒后再用力向上勾,然后进行旋转动作。每天进行几组,可较为有效地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问:是否可以服用一些相关的中药来调理促进恢复?

马瑞卿教授: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相对有限。从临床观察来看,当西医手段难以解决某些问题时,中医往往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前段时间有位术后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打嗝)症状,使用多种药物治疗均未见效,最终通过针灸治疗得以康复并顺利出院。

由此可见,术后服用中药进行调理是可行的。不过,建议患者前往正规中医院就诊,或寻求经验丰富、口碑良好的中医医师开具处方。切勿盲目就医,随意服用来源不明的中药。因为不当服用中药可能产生肝肾毒性,损害肝肾功能,影响术后恢复进程。

马瑞卿 教授

航天中心医院

黏液瘤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

意大利那不勒斯/米兰国家肿瘤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从事临床工作 10 余年,擅长阑尾肿瘤、腹膜肿瘤、腹膜假黏液瘤、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诊疗工作。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热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肿瘤病理精准诊断研究会委员

承担地市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20篇,SCI论文26篇;参编学术专著2册。荣获通用技术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航天科工集团技术创新二等奖、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蔚莉菲 护士长

航天中心医院

黏液瘤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北京护理学会ICU专科护士

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十余年,积累了丰富护理经验,擅长重症护理、肿瘤护理、外科护理以及热疗护理和营养护理;获得“海淀区优秀护理工作者”荣誉称号。

学术任职:

CACA指南认证专家(热疗技术)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热疗护理专委会北京学术分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北京护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北京市海淀区护理协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热疗护理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整合护理专委会委员

学术业绩:

作为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完成院级课题2项,作为负责人完成青年创新工作室课题1项;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篇,发表SIC一篇;

新型实用专利2项。

来源:与癌共舞论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