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山静夜,人迹罕至,桂花无声飘落,更显空寂。明月悄然升起,惊飞栖鸟,几声啼鸣划破幽谷,又归于春涧的静谧。
01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春山静夜,人迹罕至,桂花无声飘落,更显空寂。明月悄然升起,惊飞栖鸟,几声啼鸣划破幽谷,又归于春涧的静谧。
王维以禅心观照自然,“人闲”二字定调全诗,桂花落、春山空、月出鸟惊,皆是“闲”中所得。
动静之间,暗含“空”的哲思,鸟鸣愈响,山涧愈静;人愈闲适,天地愈澄明。
此诗墨色淡而意境远。桂花的轻盈、月光的清冷、鸟鸣的倏忽,共同编织成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
02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独坐竹林深处,抚琴长啸自娱。密林隔绝尘嚣,唯有明月倾洒清辉,默默相伴。
王维的隐居之趣,尽在“独坐”与“不知”之间。
琴声与啸声非为取悦他人,而是与竹影、月色对话。深林的“幽”与明月的“明”相映,照见诗人孤高而丰盈的内心。
此诗无一句写“孤独”,却借“明月相照”道出与天地共生的圆满,是盛唐文人精神独立的绝佳表现。
03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唐·祖咏《终南望余雪》
终南山北岭秀美,积雪仿佛飘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镀上金光,而长安城中暮色愈深,寒意陡增。
祖咏以画家的眼光写雪景。“浮云端”写山势之高峻,“明霁色”写光影之变幻,末句笔锋一转,从山间雪霁写到城中寒重,暗含对百姓冷暖的关切。
二十字中,自然之壮美与人间之冷暖悄然交织,气象开阔而意味深长。
04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暮色中移舟停泊雾霭朦胧的沙洲,游子愁绪如烟霭般弥漫。
原野空旷,天际低垂似与树相接;江水澄澈,明月倒影宛若触手可及,愈发亲近可爱。
孟浩然以景写愁,却以“月近人”作结,漂泊之愁还可见慰藉。
野旷天低,愈显人之渺小;江清月近,却让孤客与天地共情。羁旅的苍凉与自然的温柔,在此达成微妙平衡。
此诗如一幅水墨行旅图,淡墨氤氲处,尽是文人漂泊中的诗意栖居。
05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
春日酣眠,不觉天已亮了,窗外鸟鸣啁啾。昨夜风雨潇潇,今晨落红满地,竟不知有多少芳菲凋零。
孟浩然以浅语写深愁。“不觉晓”写春睡的惬意与闲适,“闻啼鸟”写晨起的生机,而后两句急转,从风雨声联想到花落,将惜春之情掩于闲适之下。
此诗如孩童絮语,却暗藏时光流转、美好易逝的永恒命题,读来天真中又自有沧桑。
06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夕阳傍山缓缓沉落,黄河奔涌汇入东海。若要极目千里之外的壮阔,还需再登高楼。
王之涣以天地为画卷,“依山尽”“入海流”写时空的浩瀚,“更上一层”则突破物理界限,转为精神的升华。登高不仅是望远,更是对人生境界的永恒追求。
此诗如金石掷地,字字铿锵,盛唐的进取气象与哲人的超越情怀在此交融。
07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覆雪,飞鸟绝迹;万径冰封,人烟湮灭。唯见一蓑笠老翁,独坐孤舟,垂钓寒江。
柳宗元以极简笔触勾画极致孤独。“绝”“灭”写天地之寂寥,“孤”“独”显钓者之傲岸。
寒江雪中,渔翁钓的并不是鱼,而是世事皆浊,惟我独醒的自守一片冰雪孤高。
此诗如一块冷玉,凛冽中透出孤光,是文人面对逆境时“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宣言。
08
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
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
——唐·裴迪《木兰柴》
暮色苍茫,落日余晖中鸟鸣与溪声交织。沿溪而行,小径蜿蜒入深林,幽寂之趣令人流连忘返。
裴迪以声音写静境。“鸟声乱溪水”看似嘈杂,实则反衬山林的空幽;“路转深”与“幽兴”呼应,暗含探索自然与内心的双重意趣。
此诗如一支山野牧笛曲,清越短促,却余音绕林,尽显王维辋川诗派的冲淡之风。
09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唐·王维《辛夷坞》
枝梢的辛夷花绽放红萼,山涧空寂无人,花儿自开自落,不因无人而不芳。
王维以禅眼观物。花开是生命的绚烂,花落是自然的轮回,“寂无人”非遗憾,而是解脱,美不为取悦他人存在,只为完成自我的生灭。
此诗如佛前青莲,清净自在,诠释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至高境界。
10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李峤《风》
秋风能扫落三季枯叶,春风可催开二月繁花。它掀动江面千尺巨浪,亦令竹林万竿摇曳生姿。
李峤咏风而不露“风”字,全凭“解落”“能开”“过江”“入竹”的动态展现风的形态与力量。
诗句如风过无痕,却暗藏四季轮回、自然伟力的哲思。
此诗似童谣般朗朗上口,却蕴含对宇宙规律的深刻观察,是启蒙诗中的瑰宝。
11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唐·丘为《左掖梨花》
左掖梨花冷艳胜过白雪,清香悄然沾染衣襟。诗人祈求春风:莫要停息,请将花瓣吹向玉阶,让君王见之思贤。
丘为托物言志,以梨花喻高洁之士。“冷艳欺雪”写其品格,“余香入衣”喻其才德,“吹向玉阶”则暗含怀才求遇之志。
此诗如素笺上的一缕暗香,含蓄婉转,道尽唐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12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唐·李贺《马诗》
大漠黄沙皑皑如雪,燕山残月弯弯似钩。何时才能为骏马套上金鞍,在清秋旷野中驰骋?
李贺以马自喻,沙雪钩月写边塞苦寒,实喻自身处境的艰险;“金络脑”与“踏清秋”的渴望,则是诗人对施展抱负的炽热呐喊。
此诗如金石相击,火星四溅,是天才诗人对命运不屈的抗争。
13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宋·陆游《柳桥晚眺》
柳桥畔忽闻鱼跃水声,横斜林木似在静候鹤归。闲云徘徊,难化甘霖,只得依傍青山悠然飘荡。
陆游晚年隐居山阴,诗中“鱼跃”“鹤归”皆含归隐之乐,而“闲云不成雨”暗喻壮志未酬的遗憾。云傍山飞,是妥协,亦是另一种坚守。
此诗如暮年剑客收刀入鞘,锋锐尽藏,只余苍茫云山间的低徊叹息。
14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墙角几枝寒梅,傲雪凌霜悄然绽放。远望疑是白雪,一缕幽香却泄露了它的身份。
王安石以梅自况。“墙角”喻处境边缘,“凌寒”显孤傲风骨,“暗香”则象征德才无需张扬。
全诗无一句议论,却让读者从梅的形与神中,读出一个改革者的精神肖像。
此诗如寒梅缀雪,清冷中自有灼灼光华,是咏物诗中的不朽绝唱。
15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岸食客争夸鲈鱼鲜美,谁见那一叶扁舟在惊涛中起伏?渔者以命博鲜,滋味中浸透生死艰险。
范仲淹以对比揭朱门之奢与百姓之苦。“但爱”与“出没”的并置,如一道锐利的目光,刺穿风雅宴饮的虚伪。小舟在巨浪中的飘摇,也像是脆弱民生的另一种写照。
此诗承袭乐府精神,用最浅白的语言,为沉默的渔者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
16
弄日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唐·白居易《遗爱寺》
闲坐溪边戏弄日光,绕寺漫步寻访野花。耳畔鸟鸣啁啾不绝,足下泉声叮咚如乐。
白居易以声写静,以动衬幽。“弄日”“寻花”是文人雅趣,“鸟语”“泉声”是自然的交响。诗中未言“禅心”,却让读者从声与景的交融中,听见诗人与山寺的默契。
一幅行乐图,闲适中透出生命的欢愉,正是白居易“中隐”哲学的生动写照。
17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唐·李白《夜宿山寺》
山寺危楼耸入云霄,伸手似可触及星辰。诗人屏息低语,唯恐惊扰天上仙人的清梦。
李白以夸张写奇幻。“摘星辰”是童真的想象,“恐惊天上人”是浪漫的敬畏。
高楼与星辰的垂直空间,被诗人的狂想压缩为触手可及的距离。
此诗如一颗流星划破夜空,短暂却璀璨,盛唐的豪放与天真在此浑然一体。
18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鹿柴》
空山寂寂,唯闻人语隐约回荡;夕照穿过密林,斑驳光影落在青苔上,恍若时光的碎金。
王维以“空”与“响”的辩证,写禅境的深邃。人语愈飘渺,空山愈幽静;返照愈短暂,青苔愈苍古。
诗中无一句说理,却让读者在声与光的交错中,体悟“有即是无”的玄机。
此诗如老僧入定后的拈花一笑,空灵,自是一番明心见性。
19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暮色中竹林苍茫,古寺钟声悠悠飘散。灵澈上人背负斗笠,披一身斜阳,独向青山深处归去。
刘长卿以简笔勾画禅者风骨。“苍苍”“杳杳”写时空的渺远,“荷笠”“独归”显僧人的超然。钟声与斜阳,既是送别的背景,亦是修行者与自然合一的象征。
此诗如淡墨写就的禅画,留白处尽是方外之人的洒脱与孤高。
20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唐·李白《夜下征虏亭》
轻舟顺流直下广陵,征虏亭浸在皎洁月光中。两岸山花烂漫如少女笑靥,江上渔火点点似流萤翩跹。
李白以明快笔调写夜航之趣。“绣颊”喻山花的娇艳,“流萤”比江火的灵动,月光贯穿全诗,为景物镀上一层仙气。
此诗如银河倾泻,璀璨夺目,盛唐的繁华与诗人的逸兴在此交相辉映。
21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唐·杜牧《长安秋望》
高楼倚霜树矗立,秋空澄明如镜不染纤尘。终南山与寥廓秋色对峙,较劲般比试谁更巍峨高远。
杜牧以“倚”“镜”“高”等字,构建空间的层次感。霜树、秋空、南山,皆是冷色调的意象,却在“气势相高”中迸发出雄浑之力。
此诗如金石篆刻,棱角分明,写尽长安秋日的肃穆与壮阔。
22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唐·李商隐《天涯》
春日漂泊至天涯,天涯的夕阳又悄然西沉。黄莺若有泪水,也该沾湿那枝头最高的花朵。
李商隐以回环句式写无尽漂泊。“春日”本应明媚,却与“天涯”并置,顿生荒谬感;“日又斜”加深时光流逝的绝望。
末句奇想:莺泪湿花,实是诗人自伤身世,泪眼望花,花亦成泣。
最高花,开得最晚,谢得最早,多少有点像诗人孤高而脆弱的命运,令人心痛到窒息。
23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春日迟迟,江山明丽如画;风送花草清香,泥土湿润引得燕子翻飞,沙洲回暖伴着鸳鸯酣眠。
杜甫以工笔绘春景。“迟日”统领全诗,泥融、沙暖写触觉,花香、燕舞写动态,鸳鸯静卧写闲适。
句句写实,却句句含情,透出乱世中难得的安宁之趣。
一幅设色秾丽的工笔花鸟图,温暖中饱含诗人对太平的渴望。
24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宋·王安石《江上》
西风拂过江面,涟漪轻漾;江畔残花褪去红艳,零落成秋。离愁如一曲横笛,随风穿过乱山,散入苍茫远方。
王安石以冷笔写秋思。“漾”“脱”二字灵动,赋予江风花影以生命,却又暗含凋零之意。
笛声本无形,诗人却言“离情被横笛”,将抽象情感具象为可听可感的旋律,与乱山呼应,拓出苍茫意境。
25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唐·韩琮《晚春江晴寄友人》
夕阳西沉,晚霞如绮;晴空下的远山淡若眉黛。河畔春草青翠,诗人却叹:这般美景,反叫人不敢眺望故乡。
以乐景写哀情。“霞绮”“画眉”极言暮春之丽,但“不是望乡时”陡转,道出美景中的酸楚。春草年年绿,归期遥遥无,望乡只会徒增断肠。
26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唐·王勃《早春野望》
江面开阔,春潮泛着白光;山峦绵延,晨雾中峰峦青翠。诗人极目远眺他乡景致,花柳掩映的边亭更添羁旅愁思。
王勃以“旷”“长”写空间之浩渺,“白”“青”绘色彩之清冷。末句“花柳映边亭”似明媚,实则以乐景衬哀情,暗含“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慨叹。
27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唐·王维《山中》
荆溪水浅,白石裸露;天寒时节,红叶稀疏。山路上本无雨水,但满目青翠似能沾湿行人衣衫。
王维以错觉写山色之浓。“空翠湿衣”是视觉通于触觉的神来之笔,将山林的苍翠化为可感的湿润,空灵中见生机。
此诗如青绿山水册页的一角,淡墨晕染处,尽显文人与自然的交感。
28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树下询问童子,答曰师父已入山采药。青山茫茫,云雾缭绕,隐者踪迹终不可寻。
贾岛以问答构诗,平淡中见奇崛。“云深不知处”既是实写山高雾浓,亦暗喻隐士精神的不可捉摸。
松、山、云,层层递进,将“不遇”的遗憾升华为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此诗如一支云中的笛曲,音断而意不绝。
29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唐·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秋夜怀人,漫步吟诗,凉意沁透衣襟。遥想山间空寂,松子坠地的轻响,或许也惊动了那位隐居的友人,令他此刻无眠。
韦应物以虚写实,将两地秋夜并置一帧。“松子落”是山中的清寂,“散步咏”是尘世的闲适,二者因思念而共鸣。
未直接倾诉衷肠,却借自然之声传递心绪,所谓“幽人未眠”,实是诗人自己心潮难平。
此诗如水墨点染,淡远空灵,却让友情在秋夜的时空中悄然流动。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或不当使用之处,请联系我立即删除。
来源:知识智慧谷